如何构建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强和调整,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作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当代的文化发展和内在民族精神建设的必然要求。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内在文化和外在文化的重要体现,如何搞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已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
一、应认真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在本质上属文化范畴,作为人类特殊的文化现象,顺应和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这样一种方式,不仅物质上,而且在制度上、精神上滋养、完善、推进着人类的发展。1974年,国际体育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给体育文化下的定义是:“广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文化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总之,在经历各个时代文化的熏陶和变迁后,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体育文化提出了种种看法,时至今日,体育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包含有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而高校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中所有成员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的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体育文化
1.高校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使校园得以净化
高校体育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亚文化,它的范围是校园的师生,其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对学生的生活和行为起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和引导作用,它能使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学生,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学生,汇聚到共同的体育理想和共同的体育价值观下,实现校园矛盾的缓和和协调。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及人们受复杂因素和利益驱动,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在学生活动中,以公平合理为竞争原则,不弄虚作假,不徇私舞弊,一切活动都追求公正、公平、公开的体育风格,这对学生、老师都有积极影响,它培养着广大师生公平竞争、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对净化校园有积极作用。
2.高校体育文化促进师生的健康和安全的和谐
1989年,日本公布在“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了“新学力观”教学指导原理,其中的体育大纲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我教育能力对“终身体育”的要求,对“提高体力”提出了“自我身心锻炼”,对“理解安全健康”提出了“自主健康生活和态度”,通过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形成探索式的学习方式。50多年来,日本通过坚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明显提高了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培养了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和竞争意识。
“体育是人类文明的火种”,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民族的崛起,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还要有强大的体育实力。当今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冲击,体育文化已成为主题,时下各种竞技体育比赛,新式体育项目的增加,体育文化的大众化、先进化、多样化、和谐化更加突现一个国家的民族整体实力。同样,高校体育文化要和谐发展,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要提高,必先从体育锻炼入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有健全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充满生机的活力,才能更好的投入学习。学生体能的上升,身体的健康,心理素质的稳健,安全意识的提高,团体和集体荣誉的增强,师生之间的融洽,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等可通过丰富体育竞技的比赛,多彩体育文化联谊活动的开展来加以渗透,从而提高校园的体育文化质量。
三、发挥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1.开展多样且富有文化内涵的体育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为适应素质教育及快乐体育的需要,落实课外活动工程,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体育场地、器材的修建整理,开展以展现体育文化内在魅力的各种活动,如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节,观看国际体育赛事,观看古代战争巨片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交流通畅,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校园群体化,集体化,为构件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2.重视学生体质锻炼,健康安全相结合,促进和谐校园健康有序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体育文化是通过一切有效的体育锻炼手段,科学的体育教育方法,和谐的体育文化,安全的体育锻炼方法来促进的。学生体育成绩上升,专业能力的提高,除了有一定的训练基础外,更重要的还得有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紧凑的组织方式,很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充足的学习时间,安全有序的锻炼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值得重视,教师的授课和安排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程序性,锻炼要以安全为先,健康为先,有了健康和安全紧凑的结合,体育文化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健全,学生身体健康才有保证,校园文化才能有序发展。
3.发挥体育文化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人格健全
体育文化的竞争性、礼仪性和技艺性的特点,使体育成为了传播人生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它能激发学生爱国、爱集体的热情,振奋学生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应对个别差生给以积极支持和帮助,使之从个体融入集体中来,班团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文化演讲活动的增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和条件,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每位学生都被赋予各自不同的角色并使之为集体服务,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发挥,潜能得以挖掘,无形中规范了集体行为,教育了每位学生,培养了群体意识,使个体与集体联系紧密,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发展。
4.发挥体育文化的作用,使校园文化更具凝聚力
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内在的精神蕴深意长。它是学校生存、发展、前进重要精神力量,能唤起广大学生成长的欲望,挑战的信心,促使学生自觉努力。正因为有了健全的体育文化,丰富的统一竞技活动,团结奋进的体育精神校园文化才获得广大师生的支持和参与。在这种共识和追求下,有利于排斥有悖于体育文化的离心情绪,形成校园主体对体育文化共同拥有的责任意识、贡献意识,集体意识,增强体育文化的凝聚力,优化体育文化建设,就能促进校园和谐文化的共进性。
四、结论
构建和谐校园,要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来促进,体育文化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师生的精神风貌,文化水平,身心健康等均依赖体育文化的加强和健康发展。和谐校园要得以发展,当先发挥体育文化的时代性,竞争性,先进性。未来社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能社会,竞争激烈,需要大批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才,只有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要求2000-4000字
论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
高等学校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有较发达的传播媒体;还有多种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学生社团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既依存于社会文化,又有着高层次文化水准并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功能。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实际上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一位哲人曾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提供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
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
2.校园体育文化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 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它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 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大舞台。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人们了生活的质量。
3.1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
为数不少的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如三峡大学,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大学生能培养成为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体魄为一体的全面型人才。
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弘扬“诚信,奋斗,进取、创新”的办学精神,对提升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中体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推动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形成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今举办体育文化节,已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高校“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成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系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由于体育节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育文化节,使体育不仅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在这种热烈而激情的文化氛围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运动。除此,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宗旨之一。
体育文化节中提出了“以体育凝聚人,以体育促五育,以体育广交友,以体育促质量,以体育争声誉”的体育文化节宗旨。浙江大学第四届研究生体育文化节以“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为宗旨。“体育与文化并举,体格与人格并重”是体育文化节的永恒主题。
一位哲人曾说过:“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就会收获一种成果。”所以,学校体育节这一学生自己的节日将会成为素质教育思想在学校体育领域内成功实践的典范。
4.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黑龙江大学衣俊卿校长在谈到校园体育文化时说:“体育给文化启蒙带来很多东西,体育比赛中自由发挥的创造精神、挑战生理极限的挑战精神、服从团队和裁判的规则意识都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文化素质。正是因为这样,无论是从事体育运动还是观看体育比赛,都会对人有启发作用。文化校园建设是将课堂教学和其他方面融合起来,构成全方位育人和文化启蒙,而体育是这其中的重要部分”。体育及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顽强拼搏、永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总之,体育对振奋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体育文化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与关怀,只为自己的名誉地位忙得不亦乐乎。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人自身的培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由于忽视人的素质教育,产生了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如一些掌握高科技的人,由于素质上的缺陷,个性畸形发展,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智能强盗”,高科技犯罪严重的扰乱着社会秩序。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以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许多著名大学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加以改造,采取的必要措施,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许多人都认为现今中国的大学校园变得浮躁、媚俗、功利,缺乏诚信、缺乏人文关怀。清华大学学生“伤熊事件”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无知和对生命的漠视,以及缺乏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有人提出“净化心理、提高德商、健全心商”是高等教育任务刻不容缓的任务。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更应该具有社会公德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格调和品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富有社会竞争力的群体。
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校园体育教育应注重哪些方面?具体应该怎么做?
注重体育文化的概念,体育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创新模式,注重体育教学的方式,精神状态,学生接受程度,等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应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意义,促进学生精神状态的发展,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体育文化知识。
如何有效开展校园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并列于课堂教学的两方面之一,是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的以个人或群体的形式开展的有目的锻炼、健身或娱乐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其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工作复杂,牵涉面广,实施起来相对困难。因此,如何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争取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
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前提。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场地、体育器械等硬件设施就可以得到添置、更新,从而为正常有序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在时间上也给予了保证。因为课外体育活动的许多工作要靠班主任去实施、配合、检查、督促,所以体育教师要经常同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配合班主任共同管理和教育学生,才能得到班主任有力的协助、配合和支持。班主任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开展好班级课外体育活动的先决条件之一。培养学校领导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也是争取学校领导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每逢学校举行体育竞赛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安排学校领导参与,给其展示体育特长的机会,这样他们对体育的认识便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变化。如果学校领导能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将会有力地带动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二、加强对体育干部和体育骨干的培养
体育干部和体育骨干是体育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得力助手,又是各班组织各项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他们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班级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加强对体育干部、体育骨干的培养,对顺利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应该定期对体育干部、体育骨干进行培训、指导,为他们提供各种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体育干部、体育骨干的主观能动性,是搞好搞活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和保证。
三、以小型体育竞赛引导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绝大部分学生参与,集健身、娱乐、培养兴趣等为一体的具有终身锻炼特性活动,会把学生过多的空闲时间引入其中。而以班级为单位的年级、校际小型体育赛事只是扮演促使目标积极顺利实现的角色。学校计划的体育竞赛活动内容,在学期初公布于班级学生,时间性和目的性均为明确,班级和学生都有明确的目的和责任,主动地参与其中,积极训练,并以此带领其他学生加入其中锻炼,达到引导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因班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平时的训练中,各自必将准备自己所需的训练器材,这样就缓解了学校体育器材的不足缺陷,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带动班级其他学生培训或积极的参与,从而使课外活动有声有色的开展进行。平时的活动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要有目的、有意识的指导,解答学生的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学会并习惯于质疑问难,必将使其受益于校外,得益于社会,甚至影响其终身。
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是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切活动的内动力之一。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体育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特点,尤其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正确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其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安排教材内容,合理搭配教材,做到因材施教。第三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加强体育宣传工作,如报纸、黑板报,从而使学生被某类体育活动吸引,产生学习和练习的动力。第四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保护与帮助,避免发生伤害事故。第五课外体育活动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五、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各方面的素质
现今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每位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育教师仅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很难胜任本职工作的,也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更难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体育教师要自觉、积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只有体育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修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
要想持之以恒地把课外活动开展好,还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保证安全;二是必须得到全校教师的支持。为此,一方面体育教师要注意经常沟通关系,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另一方面决不能搞“体育至上”必须把握好课外活动的度,必须以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为原则,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一、强身健体:无论做什么都需要好的身体,健康的身体;二、提高精神面貌:爱好体育的人会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积极的心态,公平竞争的活力;三、增进团结:培养团队的凝聚力。
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
1..强调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重视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3.强调配有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4.关注培养学生的体育态度
5.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运动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
校园体育文化节总结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jzm同志早在《关于 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就指出“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基础教育存在着“五育”之间、师生之间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构建和谐校园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坚持社会发展教育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实现****现代化,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取决于教育、科学。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首先要国兴科教。大力发展教育,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构建和谐的教育社会氛围。《jzm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的事,家庭、社会各全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1、政府的重视是基础。重视教育的政府才是有远见的,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使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泉港区的成立使本区的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区委区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举全区之力发展教育事业,建成了示范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区镇村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教育的硬环境焕然一新;大力抓好“两基”“双高普九”,抓好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扶贫助学,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等等,教育的软环境大有发展。但是,学校的装备还很不足,很多学校达不到十配套,尚需投入大量资金;各所学校发展还不均衡,农村薄弱校还不少:各种教育还欠平衡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占的比例还太少;辍学现象还很普遍等等。这些方面还需政府进一步大力抓好。
2、社会的关心是关键。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显著。几年来,社会各行各业对教育工作普遍十分重视,很多单位、部门十分关心教育,与各所学校开展“共建”活动,村、老协会、退休干部协会为各校排忧解难;很多社会有识之士大力支持教育事业,设立了很多“奖教、奖学、助学”基金会,很多同志主动到各校担任校外辅导员,共同为教育工作献计献策。但社会毕竟还存在很多阴暗面,很多孩子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有的沉溺于网吧、游戏机而不可自拨,有的存在很强的拜金主义思想,有的参与赌博打架斗外面的斗欧,有的像成人一样吃喝玩乐,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3、家庭的支持是保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越来越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很多家长希望把子女送到好的学校就读,希望子女就读的学校会办好、子女会读好书。但是,家长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不能经常关注孩子,还不懂如何教育孩子。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环境。
二、坚持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校的工作的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为本,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教师工作氛围。
1、将柔性的人文建设与刚性的制度管理相结合以前很多管理者只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以人为本,而没有对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其实教师是作为知识分子,职业上要求其须有更高的道德修养,但教师也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需求,更需要关怀、理解。这就要求教育的管理者要对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保证制度落实的前提下,尽力为教师开创一种淡化行政手段进而以尊重人、爱护人、激发人为出发点的校园人际管理。这样的管理,能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沟通和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确保既定办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关注教师对人格尊重的需求,对平等竞争的需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对情感鼓励的需求,对探索科学知识的需求。营造尊重、沟通、宽容、互助、欣赏的人际和谐氛围,柔性的人文管理与刚性的制度化管理相结合,会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
2、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好前景凝聚教师人心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事业,可以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合理的发展目标最能激励人心、凝聚人心。学校的管理者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教师面前不断展现新的前景,使大家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永远处于新的追求之中,促进学校工作层层推进。学校的目标要自上而下,层层展开,形成一个目标系统,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内化,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个个清楚责任。每一学年要进行总结评价,让教师体验达到目标的成就感。 3、用行政人员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学校行政人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精通业务,对教师的工作能起指导作用,让教师从内心里佩服行政,自觉服从领导。三、坚持培育人才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学生成长氛围。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1、校园环境的和谐一所环境幽美的学校,就是一片育人的沃土。创造条件,进一步实施校园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加强校园广播站、图书室、音乐室、文化橱窗、学报、板报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大合唱、书画比赛、赛诗会、艺术节、文化节、运动会等各种文艺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层次。让每一位同学随时都感到亲切、温馨、随和、自然。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壁、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处细节的设计都要处处浸润平等、宽容、理解和鼓励;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该以微笑、激情、博爱去接受和欣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力争把学校变成现代文化、时代文明的发源地,创设美化、绿化、知识化、健康化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
请 简述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的同性特征
1、严密的系统性和有限的开放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根据高校教育既定目的,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营造起来的。无论是从获取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文化氛围,还是从灌输正确思想、陶冶情操的思想道德文化氛围;无论是从规范行为的制度文化氛围,还是培养个性的精神文化氛围,都在各自内部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这不同的方面也是环环相扣,步步相连的,形成一个更大的有机统一的严密系统。因此,校园体系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它的系统性、整体性。
高校体育文化的系统性并不意味着校园文化是封闭的,与社会相脱离的。恰恰相反,当今世界是开放的,社会是开放的,市场经济是开放的。因此,高等教育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是开放的。此外,从文化学角度讲,没有文化的开放,文化建设就会故步自封。以至走向沉沦。因此,高校体育文化也需要开放的。但这种开放不是天马行空式的无限制的开放,而应根据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目的和实现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目标要求,选择、有限度和分层次的开放的。
2、时代性和继承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高校体育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受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社会形态领域中的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对学校及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产生直接影响和制约,并体现出符合一定时期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体育文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高校体育文化鲜明的时代性,说明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为了保持这种历史的必然联系,高校体育文化同其它文化现象一样都是通过继承把优秀的精华一代代继承发扬光大。但高校体育文化的继承性也是有选择的,应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高层次性和大众性
校园中广大师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由于主体的总体知识水平较高,决定了高校体育文化的高层次性特点,这也是区别于中小学体育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作为现实和未来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他们不满足于简单的、传统的跑跑步、打打球,而追求理性认识的深度,活动方式的高雅,情感的高尚,活动内容上的较高水平, 体育活动设计较高标准等。因此,高等院校体育为满足高知识群体和人才对体育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应为广大师生提供齐全的场地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体育图书资料,满足广大师生多方面的体育需求,使校园体育文化充满生机。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高层次性并不意味着它是脱离大众的,只属于高层次知识人才的文化。相反,它是面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的广大师生的,因而具有大众性。此外,当大学生们走出校园后,他们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并得到社会对他们掌握的体育知识的认可,继而成为体育文化的宣传者。因此高校体育文化需要具有大众性。
4、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竞技体育的内容,如篮球、体操、田径等,而且包括大众体育项目,如健美操、轮滑;不仅包括个人体育活动,如田径、武术,而且有群体参与、相互配合的体育活动,如篮球、排球等。有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气功、太极拳等,也有吸收西方的新兴的体育活动,如网球、拳击等;有徒手的各类活动,也有凭借一定器械的活动。
与内容丰富性相适应,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多样纷呈:从存在的形式看,有物质形式,包括体育场馆、运动器材、体育教材、服装、体育招贴画、体育报刊等;有制度形式,包括各种教学、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有精神形式,包括体育价值、体育知识、体育道德等。从活动的时空看,有课堂文化形式和课外文化形式。从活动方式看,有体育课、体育讲座、体育社团、体育节等;此外,活动空间也有很大的选择性,从优雅的大学校园到校外的各种空间,从狭窄的室内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到处都是体育活动的场所。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独特特点
1、健身性
高校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最本质特点之一。在高校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传播运动技术还是讲授健身知识,都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健身性。
2、娱乐性
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在著名的《体育颂》中曾写道:“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这段名言道出了体育娱乐性的真谛。现代体育由于其技术的高难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默契性和技术动作的直观性,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使它成为现代人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同时,现代体育运动使健、力、美高度统一起来,和谐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默契的配合,表现出抒情诗般的艺术造型使人们在欣赏体育比赛时有福欣赏优美的舞蹈、线条明快的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产生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在完成各种复杂练习与对手斗志拼搏,征服自然和人类自身设置的障碍后,得到一种美妙的快感,使人产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竞争性
体育是一种竞争鲜明的文化。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统一规则下,争夺统一目标的活动,先得者为胜,不得者为败。它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比意志、比作风和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抗衡和竞争,对参加者的各个方面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竞争性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竞技体育是人类竞争的典范。适者生存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被广泛证明的真理,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学会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高校体育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较量体力、智力、心理,在公正、准确、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拼搏,体味到竞争的剧烈性和残酷性,增强竞争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运用技术和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对手,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