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一些杂技演员用来表演的竹子叫什么名字?
中幡
我国北方的中幡是体育与娱乐、力量与技巧结合的传统体育项目。该项目流传久远,备受回族、满族和蒙古族群众的喜爱。中幡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据史料记载,中
幡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幡早年叫“大督旗”,又叫“大执式”,用于军队的仪仗,指挥等;后来传到民间,经过演变成现在的中幡。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又是一种民间杂技和传统体育项目。
跳竹杆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
跳竹杆是我国黎族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黎族人在庆祝新春时,都喜欢跳竹竿运动。跳竹竿是一种古老独特的活动,也是一项令人陶醉的文艺体育运动。它不但姿态优美,富于节奏,而且气氛非常欢快热烈,吸引众人。
场地一般为8-12米长,6米宽的平地。这项活动男女老幼都可参加,一般多为男女青年。比赛时,分成两组,每组4——8人。一组打竹竿,一组跳,然后再轮换。打竹竿的人分成两排距离约3.5米,面对面盘腿坐下或双膝跪地,每人双手各执一根竹竿的顶端,成若干组平行状。在音乐伴奏下,由一人统一指挥或唱歌,手持竹竿者随着节拍,同时向下不断地敲打粗竹竿,并且每对细竹竿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时开时合,不断地变换节奏、图形和方位。跳竹竿的人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统一从一面进另一面出,可单人跳,双人跳、三人跳或成队跳。当竹竿分开时,双腿或单脚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拢又急速跃起,并不时地变换舞步做出各种舞蹈动作,参加者一边跳舞一边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既不能踩着竹竿,也不能被不断开合的竹竿夹着。跳竹竿者巧妙地跳跃其分合之间,或用单脚,或用双脚,做出各种旋转及舞蹈动作。表演舞花扇、翻斛斗举等高难险技巧花样动作,跳竹竿现有“穿山过海”、“情人上路”、“邀游八卦阵”、“骏马跳桩”、“飞跃龙门阵”、“勇闯斩头台”等多种套路。“跳竹竿”过去是“女打男跳”,如今已形成了“男女混合打跳”。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一、球类运动
蹴鞠
蹴鞠,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起源: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首先出土,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大量出现。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木射
木射,又名十五柱球,是游戏者轮流以木球撞击十五根笋型立柱的一种室内的活动形式,产生和兴盛于唐代。
出处:
木射是一种很特别的球类活动,唐人陆秉曾为此专门著《木射图》一书,对这一活动作了十分详备的介绍,可惜此书已经失传了。至宋朝时,时人晁公武读到了此书,因而在他的《郡斋读书志》中对《木射图》作了简短的解题,为我们留下了对木射较为形象的描述。他说:“《木射图》,唐·陆秉。为十五笋以代侯,击地球以触之。饰以朱、墨,字以贵贱之。朱者: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墨者:慢、傲、佞、贪、滥。仁者胜,滥者负,而行一赏罚焉。”
此文大意是说,用木削成笋形,作靶子,上缩下扩底平,立起来不易翻倒,总计十五根。这十五根笋分为两大类:一类通体涂为红色,分别刻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字,共十根;另一类涂以黑色,分别刻以慢、傲、佞、贪、滥等字,共五根。活动时,将十五根笋立在平坦的场地一端,投抛者在另一端,用木球去击打另一端的木笋,以击中朱色笋者为胜,以击中墨者为负,最后看谁击倒的朱色笋多,就是终胜者。
捶丸
“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
据《丸经》记载,捶丸最显著的特点是:场地要有地形变化、凹凸不平,设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捶丸所用杖(棒)有不同的类形,分“撺棒”“杓棒”“朴棒”“单手”等,供人在不同条件下选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赘木制成,这种赘木即树身上结成绞瘤的部分,此类木质生长不规则,树纤维绞结紧密,十分牢固,久击而不坏。
捶丸最显著的特点是场上设球穴,以杖击球。场上设窝,又叫“家”,即小洞;窝边插小旗。捶丸时,以球入窝为胜,胜则得筹。所谓“基”,就是画定的击球点。球基和球窝的距离,远的可以相隔50至60步,最远的不得超过100步,近的至少宽于一丈。
捶丸和高尔夫:
从技术上讲,捶丸和高尔夫球运动有三大基本特征是相同的。第一,两者都有球洞。第二,两者都用球杖击球,所用的球杖基本相同;第三,场地选择极为相似。
捶丸很可能是在元代传入欧洲,法国一位著名的东方学者莱麦撒根据大量的史料,考证出中国古代文化由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的种种事实。
竹铃球简介?
竹铃球是土家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用竹编成球,睁睁作响,震撼土家山寨,抒发土家人的豪情。
只要有块平地、两个筐和一个竹铃球就可以分队比赛。比赛形式可以是男与男斗、男与女斗、女与女斗,也可以男女混合组队。可以根据参赛人数的多少、技术水平的高低灵活地调整比赛规则,变化无穷,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竹铃球以独特的魁力飞出山寨,进入学校,走向全国,成为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
一竹铃球游戏方法
竹铃球是用竹蔑编织而成的,内装铃裆或其他金属片,摇动能发出声音。比赛时,每队场上队员为6人(也可多人进行),其中1名是接球员。接球员背上背着篓筐,筐口向上,背筐也是用竹蔑编成的。竹铃球的比赛规则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手球、篮球的比赛规则类似。
比赛双方人数相等,在对抗中进行争抢。比赛时,用竹铃球投“篮”,投中背筐1次得1分。当比赛结束时,得分多者为胜方。竹铃球运动能增强人们的体质,锻炼人们的意志,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精神,是学校普及、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一项极好的运动项目。
二技术原理
1.原地单手传接球 两脚前后站立,重心在右脚。右手持球于肩上,利用手臂、手腕、手指力量向前弧形传出,出球后向前成缓冲步。接球时,两臂前伸,手心相对,五指分开。双手接球收于胸前,待动作熟练后,逐渐练习跨步起跳或行进间传接球。
2.双手抢断球 两脚站立做预备接球势。抢断球时,外侧腿向侧跨步,两手侧身抢断肥球接于胸前。要求动作快速、果断、灵巧、判断准确。
3.投球 两脚前后站立,重心在前脚上。右手持球于肩上,两腿跳起伸臂时,以45°-60°角出手,弧线压腕将球投人队员的背筐。要求投篮队员与背筐队员配合默契,提高投篮命中率。
4.技术关键 竹铃球体积小,在快速移动中必须稳定、灵活地完成动作才能达到与同伴配合的效果。
三竹铃球竞赛规则
1.得分与发界外球
(1)凡进球筐1个球得1分,累计积分多者为胜方。
(2)比赛开始或双方同时违例,双方应在中圈跳球。
(3)凡是一方违例或犯规,则由另一方在就近点的线外发界外球。
(4)凡对方得分,则由另一方在底线发界外球。
(5)当接球队员接不住球时,在球区范围内,接球队员可以把球再抛给同伴队员,进行第二次进攻。
2.违例
(1)双方同时争抢球超过3秒。
(2)发界外球时超过5秒。
(3)有意用脚踢球。
(4)进入对方球门区或对方踏球门线。
(5)持球时走步。
(6)接球队员进入限制区接球。
3.犯规
(1)抢断球时有意撞人或拉人。
(2)防守时有意抱人或推人。
(3)投篮时,有意触碰或打进攻投球员的前臂。
(4)进攻队员掩护同伴时与防守队员推、拌、撞等情况。
4.竹铃球场地、器材
(1)场地 竹铃球场地长30 米、宽20 米(也可用篮球场地代替)。以底线的中点为圆心向场内画半径为3米的半圆弧,此圆弧内为接球区;再向前画半径为4米的半圆弧,此圆弧为限制区。
(2)竹铃球 用竹蔑编成直径为10-20 厘米的圆竹球,内装10-15个铃挡。
(3)竹筐(背篓) 竹筐高0.5米,上筐口直径为0.3米,筐底直径为0.2米,背带长度一般为0.7米左右,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调节。
跳竹竿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京族竹竿舞:
勤劳智慧的京族人民,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北部湾畔和北仑河旁,主要聚居在山心,尾和巫头三岛(俗称京族三岛),这里是珠蚌之乡,盛产驰名中外的“南珠”。京族人民感情丰富,性格豪放,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跳舞。
合,在间歇中巧妙地跳动,跳完上个空格后,又重复返回,如此往返不停,直到尽兴为止。
瑶族竹竿舞: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壮族竹竿舞:
壮族竹杆舞是一种可以与客共舞的娱乐性较强的舞蹈,一般是由十多几十个演员敲击竹竿,在演员的领舞下让客人参与。
黎族人在庆祝新春时,都喜欢跳竹竿运动。跳竹竿是一种古老独特的活动,也是一项令人陶醉的文艺体育运动。它不但姿态优美,富于节奏,而且气氛非常欢快热烈,吸引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