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346体育综合有哪些科目
体育综合(346)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三部分,每部分各占100分。
有的学校常规学校考三门比如:北体、成体,少数学校会从让学生在三门课中选两门考试,比如: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
学硕的代码每个学校各有不同但考试科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一般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会涉及到《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教学论》;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会涉及到《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基本理论教程》;运动人体科学和常考《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
意义
1、态度要放端正,考研的确很苦,不要轻言放弃。
2、不要沉浸在“假性努力”当中,就是光只知道背单词或者背问答题,完全不做思考。【这个我也不知道表达的大家是否能理解。不过有这种状态的同学肯定知道我在描述什么。】每天用自己背了几个问答题来获得充实感。
3、每天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好任务。比如我在刚开始备考的时候,安排的就是专业课每天每科背一章,同时联系每章之间的内容。
346体育综合参考书目有哪些?
346体育综合参考书目有:
1、《运动生理学》(人民体育出版社ISBN978-7-5009-4044-9)。
2、《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ISBN978-7-5009-2543-9)。
3、《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ISBN978-7-5009-1991-9)。
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3、判断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4、简答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0分)。
5、分析题(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6、论述题(共6题,每题20分,共120分)。
346体育综合包括哪几本书?
346《体育综合》是一本书,但考3门理论课,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
运动训练学是田麦久,2006版的;运动生理书是王瑞元的,2002版的;学校体育学是周登嵩的,2004版的。
346《体育综合》:
第一篇 运动训练学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一、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释义
(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
二、运动训练概述
(一)运动训练释义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运动训练学概述
(一)运动训练学释义
(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
(一)竞技能力释义
(二)竞技能力的构成
(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
(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
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第三章 运动训练原则
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
(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
(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二、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有效控制原则
(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周期安排原则
(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五、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
六、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
(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四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
(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
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重复训练法
(二)间歇训练法
(三)持续训练法
(四)变换训练法
(五)循环训练法
(六)比赛训练法
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第五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
(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
(二)最大力量的训练
(三)快速力量的训练
(四)爆发力的训练
(五)相对力量的训练
(六)力量耐力的训练
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一)速度素质释义
(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耐力素质释义
(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
(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
(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第六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
(一)运动技术释义
(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第七章 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一)竞技战术的定义
(二)竞技战术的构成
(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二、战术训练方法
(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
(二)程序训练法
(三)模拟训练法
(四)实战法
三、战术方案的制订
(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一)意念训练法
(二)诱导训练法
(三)模拟训练法
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
(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
(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
(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
(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
四、运动智能概述
(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
(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
(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 运动训练计划
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
(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
(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
(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
二、多年训练计划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
(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
(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
(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
(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三、年度训练计划
(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四、周训练计划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
(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
(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
五、课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课的种类
(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
(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
(四)训练课的结构
(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第十章 运动队伍管理
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
(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
(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
二、教练员与运动员
(一)教练员
(二)运动员
本篇参考书目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田麦久主编 运动训练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 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学校体育基本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结构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
(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
(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 体育课程与教学
一、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一)体育课程的特点
(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三)、体育课程的编制
二、体育课程的实施
(一)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
(二)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
三、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
(三)体育教学内容
(四)体育教学方法
(五)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
(六)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
(七)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八)体育学习评价
第三章 课外体育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
(二)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
(三)俱乐部活动
(四)小团体活动
(五)个人锻炼活动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一)学校运动队
(二)基层训练点
(三)体育特长班
(四)体育俱乐部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一)运动队的组建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
(五)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
四、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一)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
(二)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五、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
(一)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规程
(二)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
第四章 体育教师
一、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性格
(二)专业知识
(三)专业能力
二、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
(二)双向互动的课堂管理
三、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
(一)体育教师的工作
(二)体育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
本篇参考书目
潘绍伟 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一、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一)直接来源
(二)间接来源
二、三大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
(一)糖代谢:人体内的糖储备、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二)脂肪代谢:脂肪的分解供能、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三)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对人体的意义
三、肌肉运动的能量供应
(一)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概念、特征、意义
(二)能量统一体理论:概念、以运动时间为标准划分的能量统一体表现形式及对应的运动项目
第二章 肌肉收缩
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二)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一)向心收缩
(二)等长收缩
(三)离心收缩
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二)长度与张力的关系
四、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一)形态特征
(二)生理特征
(三)代谢特征
五、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二)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觉的形成
(二)位觉: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位觉的产生机制、前庭反应与前庭机能稳定性
(三)本体感觉:肌梭、腱梭
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一)牵张反射
(二)状态反射
第四章 激素与运动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一)激素的概念
(二)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一)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
(二)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
(三)生长激素
(四)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第五章 血液
一、血液概述
(一)血液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功能
(一)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二)氧运输功能、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第六章 呼吸
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2、呼吸的形式
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运动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二、气体的交换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三)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四、运动时的呼吸
(一)憋气
(二)过度通气
第七章 血液循环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二)自动节律性
(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二、心动周期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二)心脏泵血过程
(三)心泵功能的评价
(四)心泵功能的调节
三、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一)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二)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五、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一)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二)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第八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一、健康与体适能
(一)健康概念
(二)体适能概念及组成
(三)有氧适能的定义、生理基础及评价
(四)肌适能的组成、测定
二、运动处方
(一)运动处方概念
(二)运动处方的分类
(三)运动处方的要素
(四)运动处方制定程序与原则
三、体适能的训练
(一)提高有氧适能的运动处方
(二)提高肌适能的运动处方
第九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一、肥胖的定义及诊断
(一)肥胖定义
(二)肥胖分类
(三)肥胖的诊断指标与方法
二、运动与身体成分的控制
(一)热能平衡理论
(二)减肥运动处方
第十章 肌肉力量
一、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肌肉力量分类
(二)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
二、肌肉力量的训练
(一)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二)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三)影响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的若干因素
第十一章 有氧运动能力
一、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需氧量
(二)吸氧量
(三)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二、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二)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第十一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一、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一)赛前状态:赛前状态的概念、产生机制、表现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生理机制、如何做准备活动
(三)进入工作状态:概念、生理机制、影响因素
(四)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五)稳定状态: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
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
(一)机体对一次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二)机体对长期运动负荷的适应
(三)运动负荷阈
第十二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一、运动性疲劳
(一)概念
(二)产生机制
(三)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
二、恢复过程
(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二)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三章 环境与运动
一、冷热环境与运动
(一)体温调节
(二)冷、热环境的适应
二、水环境与运动
对水环境的适应
三、高原环境与运动
(一)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二)高原训练
第十四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
(一)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氧运输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
346体育综合 包括哪几本书?求具体版本
346体育综合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各部分满分均为100分。具体详细科目命题指导意见如下:
第一篇 运动训练学
本篇参考书目: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 学校体育学
本篇参考书目:
1、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潘绍伟 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
本篇参考书目
1.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扩展资料:
346体育综合各部分知识体系如下:
1、《运动训练学》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一、竞技体育概述
二、运动训练概述
三、运动训练学概述
第二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
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第三章 运动训练原则
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
二、竞技需要原则
三、有效控制原则
四、周期安排原则
五、适宜负荷原则
六、区别对待原则
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第四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第五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第六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
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
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 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二、战术训练方法
三、战术方案的制订
第八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
四、运动智能概述
第九章 运动训练计划
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
二、多年训练计划
三、年度训练计划
四、周训练计划
五、课计划与组织
第十章 运动队伍管理
2、《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 学校体育基本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第二章 体育课程与教学
一、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二、体育课程的实施
三、体育教学
第三章 课外体育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四、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五、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
第四章 体育教师
一、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二、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
三、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
3、《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一、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二、三大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
三、肌肉运动的能量供应
第二章 肌肉收缩
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四、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五、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第四章 激素与运动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第五章 血液
一、血液概述
二、血液的功能
第六章 呼吸
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二、气体的交换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四、运动时的呼吸
第七章 血液循环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二、心动周期
三、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五、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第八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一、健康与体适能
二、运动处方
三、体适能的训练
第九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一、肥胖的定义及诊断
二、运动与身体成分的控制
第十章 肌肉力量
一、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二、肌肉力量的训练
第十一章 有氧运动能力
一、相关的几个概念
二、有氧工作能力
第十一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一、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
第十二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一、运动性疲劳
二、恢复过程
第十三章 环境与运动
一、冷热环境与运动
二、水环境与运动
三、高原环境与运动
第十四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
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考研346体育综合考哪些?
根据《2019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考试大纲》346体育综合要求,346体育综合考试卷内容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相关知识。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由考点提供)相应的位置上。课程考试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于体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分析的能力。
扩展资料
宁波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概述;运动训练学概述。
2、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3、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 竞技需要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4、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5、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力量素质及其训练;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6、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7、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战术训练方法;战术方案的制订。
8、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运动智能概述。
9、运动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计划概述;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计划与组织。
10、运动队伍管理。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教练员与运动员。
二、《学校体育学》
1、学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发展简况;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2、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的含义;体育课程的编制;体育课程的实施;体育课程的评价;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
3、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体育教学构成要素;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实施。
4、课余体育。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
三、《运动生理学》
1、骨骼肌机能。肌肉收缩的形式;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代谢特征以及与运动的关系。
2、血液与循环机能。血液的理化特性与生理功能;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3、呼吸机能。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4、物质与能量代谢。肌肉活动与物质代谢;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5、肾脏机能。
6、 内分泌机能。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生长激素;胰岛素;睾酮。
7、感觉与神经机能。感觉与运动;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8、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生理学本质;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9、有氧、无氧工作能力。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乳酸阈概念、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参考资料:宁波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