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练习的密度;一是练习的强度。
以前的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要求不低于40-50%,现在有人提出,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该达到75%。
练习的强度要求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平均心率在140左右。
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要做到运动负荷适宜十分复杂,需要掌握、分析大量的运动负荷数据,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不同,反复多次测定课的运动负荷。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运动负荷偏大,学生就会感到厌烦、畏惧,欲望受到压抑,行动变得迟缓;负荷偏小,学生很难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的愉悦心境;只有负荷适宜时,学生的学习情绪方能高涨起来,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目标也容易实现。
运动负荷的大小,是评定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
运动负荷的注意要点
1、课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
2、及时调节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怎么算
计算课的平均心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面积计算法,另一种是点算法。面积计算法比较准确,但计算过程较为复杂。点算法是要求各点数据的平均值。将所测课中各次心率相加,除以测量次数,即得课的平均心率。
1、平均心率计算法
计算公式是: X= X1+X2+X3+¨+ Xn/n 。
注:X、X2、X3代表课中各次心率数, n代表测量总数。
如根据脉搏测定曲线表中课中脉搏测定数据,用上述公式计算,是平均心率为:
x=(90+96+114+126+114+131+120+138+126+144+132+144+126+156+168+162+156+144+132+108+96)/21=130(次/分) 。
2、运动负荷指数计算法
运动负荷指数计算法是在计算出课的平均心率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运动负荷指数=课中每分钟脉搏平均数/课前安静状态每分钟脉搏数。
例如:课中每分钟平均脉搏数为147次/分,课前相对安静状态时每分钟脉搏数为84次/分,则:运动负荷指数=147次/分÷84次/分=1.85 。
扩展资料: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
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运动负荷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任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
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动负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