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具有哪些价值
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规则所进行的个人或集体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开展课余体育竞赛可以及时检查和了解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情况,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体育交流。通过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课余体育竞赛有利于普及各种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通过竞赛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提高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为今后大众体育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2 我国学校课余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
2.1组织方式单纯
传统意义上的课余体育竞赛,都是体育老师策划、组织,其他任课老师做裁判,班主任担任领队,学生是运动员。整个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从报名到编排,从场地安排到裁判工作,几乎由教师包办。一方面一部分学生没有事干,另一方面又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被动参加,积极性不高。
2.2项目设置单调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设置的项目,大多采用的是千篇一律的常规项目,分为田径和各种球类赛,也有些学校只开展田径运动会。而比赛的具体项目设置也基本上和竞技比赛一致,现有专门针对学生而设置的项目和针对体育后进生的个性特点以调动他们参与体育运动兴趣的项目,因而大多数的学校课余体育竞赛已成为体育特长生的专利,赛场上的运动员总是那些老面孔,田径场上是他们一马当先,球场上又是他们在冲锋陷阵,其他的学生只有参加啦啦队或者干脆在一旁听音乐、看小说。
2.3评奖方式单一
现行的学校课余体育竞赛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学生取得的竞赛成绩,不重学生平时的锻炼过程及在竞赛中的参与过程,评价方式单一,且奖项过少,因而光荣和荣誉只属于极少数人,绝大多数的参与者与奖励无缘。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其目的在于调动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开展,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因此,组织者必须注意根据参加单位基础厚薄、条件好坏、水平高低等诸方面因素,对参加人数、计分方法、录取奖励等做出符合实际的“规定”,灵活掌握,而不要类似于成年人比赛的规则,将大家的积极性“框”死了。
3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改革措施
3.1 更新观念
走出单纯的田径竞赛误区,从根本上改变对运动竞赛的认识。以全面育人为指导思想,树立全民体育观念和快乐体育观念。变被动的体育观为主动体育观,变生物体育观为综合体育观,变阶段体育观为终身体育观,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 设置符合学校实际的项目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作为全校性的组织活动,具有思想教育价值。通过活动或组织形式,把教育目的和手段与运动会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有机结合融合为一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此外,在强调课余体育竞赛的全面性、娱乐性、趣味性时,也要重视课余体育竞赛的层次性,也就是说不能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就排斥体现“更高、更高、更强”的竞技体育比赛项目,竞技体育项目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育人的价值,需要给予重视。只有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需求,改变传统、陈旧、不符合实际内容和形式,结合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和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创建各自学校的特色运动会,使其每次竞赛都有新的项目,如结合课余体育竞赛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样的集体配合性的活动;文明集体评奖、展览会等,才能发挥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综合育人效益。
3.3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运动竞赛的项目设置上,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引入一些大多数学生乐于参与的项目,如自行车慢车比赛,定点投篮,足球射门,踢毽子,跳绳,垫排球,立定跳远,女生仰卧起坐,男生引体向上,二人三足跳等;并对一些竞技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降低了项目的难度;同时去掉了许多个人项目,设立了一些集体项目,如增加男女各十人的铅球团体赛、50米十人迎面接力跑、十男十女的拔河、五男五女跳绳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使他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并使之在运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感受。名副其实地成为大家的运动竞赛。
3.4运作过程的灵活性
在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转变观念,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让学生组织管理学校课余体育竞赛,担任裁判工作,这不仅仅挖掘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一条有益的途径。由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组,安全保卫组,裁判组等,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人尽其能。尤其是让部分体育水平不高的学生担任裁判,不仅仅让他们增强了自信心,还能让他们在一定意义上认识体育的魅力,同样充分享受运动的快乐,为终身体育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
3.5评价方法科学性
新课程标准还突出强调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以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健康、和谐的发展。在评价时,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运动中,组织者不要吝啬各种方式的奖励。应想方设法多设奖项,尽量让参加者都有成功的体验。采用打分进行竞争、评分、评奖的方式,评价内容要涵盖参与者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运动中的竞争与集体红的协同品质,参与人数和运动成绩等。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不仅仅是一次体育活动,更应该让它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小结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不仅仅是一次体育运动会,更应该让它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满足学生真正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以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还有许许多多的课题值得大家探讨。
关于课余体育竞赛的娱乐性,层次性和多样性,能详细说一下吗?
(一)娱乐性
校内体育竞赛具有严肃的一面,但其娱乐性更为突出。休闲娱乐是现代人提倡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在组织和内容上,学校体育竞赛往往比正式的竞技体育竞赛更加轻松活泼,是学生课外娱乐活动的主要手段。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精湛技艺使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和享受,学生运动员不屈不挠、拼搏不息的精神满足了学生的情感追求,陶冶了学生的气质。学生观众从体育比赛中体验游戏的乐趣,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使生活更加充实。与激烈的学习生活相比,竞争是学生和教师放松身心、调整学习生活节奏、改变生活内容、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良好手段。
(二)层次性
既有比较高水平的比赛,也有基础和低水平的比赛。高水平的比赛通常比较正式,比赛水平也较高,但参赛人数相对于全体学生来说相对较少,这可以吸引很多学生前来助威和观看。低水平竞赛体现了学生体育竞赛的大众性、基础性和参与性。虽然竞技水平不太高,但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动员大量学生体验体育竞赛的魅力,体验竞赛的过程,从而以竞赛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娱乐活动。
(三)多样性
学生校内体育比赛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赛事种类繁多,有学校统一组织的大型田径运动会、体育节,有规模较小的系级、年级比赛,还有班级之间,甚至寝室之间的竞争。既有篮球、排球、足球等竞技项目的比赛,也有出色的跳绳、棋牌等娱乐游戏,以及出色的健美操等健身游戏。一些学生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协会也组织自己的比赛,打破了传统的单位行政管理,丰富了组织形式。学生体育竞赛的多样性是群众的选择,也是层次的体现
请解释一下课余体育竞赛的竞争性,合作性,公开性,教育性?
(一)竞争性
与竞技体育比赛一样,学生体育比赛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赢家,而竞争力就包含在其中。体育比赛是对参加者的运动技能和成绩进行展示、比较和评价,在其中有竞争。只有对学生个人或集体比赛的实力和胜负进行评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体育比赛的竞技属性。竞技性是学生体育竞赛的核心。体育竞赛的灵魂是鼓励公平竞赛,竞赛的形式是双方全力以赴,为胜利而战。
比赛不仅存在于两名或多名运动员之间的运动技能、技术、战术、体能、智力、心理等方面的竞争,还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比赛各方面的教练之间都有竞争;观众之间也有竞争,尤其是“啦啦队”之间的竞争,其强度、普遍性和持久性都不逊于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学生体育比赛中,比赛双方的支持者——大学生们挥舞着旗帜,为球队加油助威,他们强大而鲜明的竞技特色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合作性
在组织形式上,学生体育比赛普遍采用集体的形式。即便是参加个人比赛或个人项目,也会记录团体积分,增强集体荣誉感。竞争就是与对方的竞争,合作就是与自己的合作。赛前、赛中、赛后,不仅要充分发挥选手的个人能力,更需要集体的配合和支持。在与对手比赛的过程中,为了战胜对手,学生运动员需要相互配合、默契配合,运动员要与教练员、比赛助理和球迷配合。因此,竞争中自然存在合作。
(三)开放性
学生体育比赛公开举行,规则公开统一。参赛者直接对峙,裁判将直接监督和控制比赛的正常进行。同时,观众还参与评判比赛,在舆论中监督比赛的公平性,监督学生运动员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学生体育比赛的公开化,使比赛的组织和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公平、公正。
(四) 教育性
举办学生体育比赛,无论是形式还是实效,都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特色。国际学校体育联合会主席拉姆斯曾说过:“教育的狭义目的是传授知识,而广义的目的是传授技术、能力和社会生活价值观。这种教育包括竞技体育教育。”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它还必须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学生可以从比赛本身了解人类创造的竞技体育文化,掌握体育知识和技术,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作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接受比赛本身特有的综合教育和影响,比如竞争、团结、公平、友谊等等。
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要点
(1)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网络,提高管理效能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人员多、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做好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活动管理网络,以加强课外活动的管理效能。根据学校的情况,建立了由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副校长主管,学生科负责检查督促,体育教研组组织实施,班主任、学生会体育部配合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
(2)精选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保证活动质量
体育活动项目多、内容广,在选择活动项目时,综合考虑了以下几点:
1、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争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即使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能相互促进,又使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如田径和篮、排、足球等运动项目,既是目前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经常开展的体育竞赛项目,因此,可将这些项目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内容。
2、群体性和调节性。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活动的项目,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
3、兴趣性。选择与学生兴趣相一致、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4、季节性。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如在冬天,可选择拔河、长跑等项目。
5、补充性。一些没有纳入体育教学计划,但易于组织竞赛或有利于终身锻炼的项目应作为选择的内容。如健美操、太极拳、保健气功等。
(3)开展体育竞赛,提高活动质量。
体育竞赛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竞赛,学生的锻炼效果和运动才能可以在比赛中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因此,为了有效地促使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在组织体育竞赛时应注意:
1、竞赛活动制度化、多样化。把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合理分配在全年的各个时期,定期举行竞赛活动,并要求学生每年每人最少必须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以保证参与活动人员的普遍性。
2、竞赛过程规范化。课外体育竞赛,不仅是一个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过程,也是一个组织竞赛的示范教学过程。因此,要使竞赛过程规范化、科学化,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学到竞赛的组织方法。
3、以竞赛促提高。在课外体育竞赛中,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更多的有关竞赛组织与运动技、战术等运动常识。对此采用专题讲座和专项辅导的形式,在赛前对比赛项目的技、战术及有关知识进行专题讲解和辅导,并在竞赛过程中设立“体育运动知识咨询”,由教师来解答有关问题,有效地普及体育知识,以促进课外体育活动水平的提高。
(4)建立活动质量评价体系,发挥导向激励效应。
1、确立课外活动管理目标。根据课外活动的目的任务和管理评价的需要,建立一系列课外活动管理制度,如“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制度”、“达标实施制度”、“运动竞赛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贯彻实施,能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
2、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质量评价。根据课文活动的管理目标,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考评,借以对活动进行调控,从而保证课外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
由学生科、体育组和班主任、值周教师、学生会体育部共同组成考勤和检查评比组,对各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对在学校组织的运动竞赛中取得名次学生的运动技能状况进行评价;对各班学生的“达标”情况进行统计、对比;根据学生的健康卡片,对各班学生的身体机能情况进行评价。对这些评价结果利用板报、通讯等形式及时进行公布,并在期末对各班的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并作为有关表彰与奖励的依据。
3、发挥表彰的激励效应。表彰与奖励对于学生积极参加锻炼有较强的激励效应。因此,每年都根据综合性评价的结果,评选出“体育锻炼的先进班级”,并给予表彰、奖励;对在“达标”活动中,连续两年以上达到优秀标准者,或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把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及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总体情况与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定奖学金及毕业分配等挂起钩来,评选“活动组织优秀奖”,对组织活动有新意、效果好的组织给予奖励。
(5)改善活动条件,促进活动开展
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器材的不足和场地条件的限制,是阻碍课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日本的一个学者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仅仅增加了跳远沙坑的数量,而没有增加课的时数和进行另外的辅导,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跳远成绩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这是改善活动条件以后,满足了更多学生参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近年先后修建了田径场、足球场、整修了篮球场、排球场、体操练习场地;增加了力量练习器械等一系列教学训练器材,进一步促进了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