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体育教学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体育课教些什么,该怎样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只有课程标准,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参考书,对于我们体育老师来说是一个考验,也一个挑战。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学而不疲,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这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因此,作为课改中的教师要加强教学和研究,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选择、更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在体育课教学上大胆做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体育新课程@版权所有@ 一、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探索的空间 体育新课程@版权所有@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让想象插上翅膀,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空间,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是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教会学生思考与探索的方法 从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我惯用的教学手法。如学习立定跳远时,为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依次提出问题,青蛙、小兔、袋鼠、分别是怎样跳的呢?给同学们去思考去尝试。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看看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跳得远?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让学生通过这些疑点不断去尝试练习、去思考和比较,对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和学习方法,将得到进一步了解和初步的掌握。所以说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和满足感。 2、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倾斜。给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人人动脑、动手、敢问、敢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通过体脑并用,自主探索,自主学练,认真总结,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鱼跃前滚翻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问题:鱼跃前滚翻与立定跳远的起跳动作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去体验,去领悟,去排难释疑,从而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选择性、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最基本的态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 二、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参与。 体育课要紧绕课程标准、教法灵活多变、气氛生动活泼来设置。为满足学生的个性追求,让每一节课上得有声有色,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是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练、练中长知识。这一理念,围绕这一理念,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法。例如:情境教学法。即为一堂课创设一个情境,让每位学生都融入到课的游戏情境中去,使学生感觉到他们是在游戏而不是在上课。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1、通过教与学的改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标准并不是把传统的都去掉,而是把发展学生放在第一位,在这一新理念的体育教学下,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学习需要。作为体育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新课改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这一主线来开展各种师生互动。为此,我们要尽量做好五要三不这一教学环节。五要即:要尽量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率;要尽量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要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教材外那无边无际的运动空间;要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锻炼的空间;要尽量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合理的挫折、失败。三不即:不轻易否定学生;不挖苦、斥责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这就是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归宿。 (2)、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差异等来构建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评和互评去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篮球原地及行进间运球》一课,教师的设计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同伴的合作、共同探讨等方式去尝试,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通过自己感悟、同伴的交流去逐步掌握《原地及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真正掌握原地拍球,应拍球的什么位置,球才能不断弹起;向前、向后运球,手拍球又是什么部位,才能实现前进、后退运球的技能。这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学生活动的思维不仅始终处
体育新课改解决了什么问题
简述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坚持目标统领教学,提倡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生健康的主题,把教学的精力集中投放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问题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以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育部健康体育课程标准思想指导,体育教研组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践与分析,完善了教学的指导思想、促进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了教材内容、推行了教学组织和教法的改革,在高中体育课新课标的道路上,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得到深层次的落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正确教学理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执行力,把教学计划转化为教学实际,这是我们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断的解读,并灵活运用,在现有的高中体育教学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体育课教学效益,无疑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诠释。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学习和掌握操作性很强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体育学习的主要途径。尽管这里还有运动文化传承的问题,但从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看,应该更强调运动技术学习的工具功能。即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养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目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如果想终身保持健康的体魄,我们锻炼身体,进行体育活动的一整套方法都需要彻底改进,应把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在完成中学学业后仍一直乐此不疲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个人体育锻炼活动,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之中。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如果不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常常遭遇学习的失败,他们就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五、新体育课程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往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单纯竞技运动技术传习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齐划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学生处于被动练习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 六、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设计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体育的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教学方式上,采取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育。注重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凡是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可及之事,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其中只是创造条件,指导帮助,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例如,进行投掷教学,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劳。采用选择性的练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替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贰.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在学生本人。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以促进身心发展。从学习环境中得到体验,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是从他接触的周围环境中得到的。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环境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学习环境,另一类是隐性的学习环境。显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场地、器材、教具、学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物情景等;隐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学中的模拟情景等。小学生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景中游戏玩耍。他们的学习环境往往需要把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有机结合组成具有情节的故事和具有主题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锻炼身体学习动作,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单、双脚跳”教材时,教师把教材内容通过“小青蛙与小花猫”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的故事,通过游戏贯穿全课。课的导人采用图片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视、听和本体感觉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一上课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情景交融,整个练习过程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 三.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以往,人们常常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方面。而新的课程除重视这些方面外,还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例如身体锻炼过程中的体力问题,学习动作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也有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冲突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勿庸置疑,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上好体育课
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力度最大、最全面、要求最高的一次教育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广、深入之际,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困惑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方向,树立信心,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开展并推广。本文对新课标下上好体育课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如何理解“新课程”与“新课标课”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2)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新课标课应该是:(1)目标统领教学内容。(2)淡化竞技体育技术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3)寓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于技术、技能学习之中。(4)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5)主题教学不要为了主题而刻意去表现主题,要以目标是否达成来衡量课标课成功与否。 二、“一堂好课”的新内涵 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教师从多方面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教得有效就是说一堂课有一堂课的目标,这节课你的目标没有完成,无论你教法多好,教态多么美丽动人,采取了怎样先进的、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这节课一定是失败的。一堂课上完后,学生学会了什么,有多少人基本学会,老师一定要心中有底。本质上来说体育教学当然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锻炼的方法等,只不过由传统的教师包教,改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其次,学得愉快就是说学生在这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愉快的,是充满兴趣的。这里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片面追求热闹的场面,以为学生笑了、运动了、气氛热烈了就是好课。二是单纯的兴趣观。学习的有趣与学生的思考、探究应有机结合,毕竟体育课不仅仅是玩,它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 新课标教学内容的变化更多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新上,对传统教材的更新与改造,使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有了亲近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怎样选择学习内容呢?(1)目标统领学习内容。(2)学习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学习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一堂课后学生学到了什么?传统体育教学重视竞技性的技能、技巧教学,而在新课标下也必须要教学一定的技巧、技能。运动项目成百上千,不过所选内容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生活、生存需要,不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要对学生终身有益,使学生获得终身体育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体能条件。例如我校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相对而言开展较多,学生接触、感受多,所以学起来兴趣也很高;还有男生的武术,女生的健美操、韵律操、各种形体训练等,由于学生很感兴趣又贴近学生的生存、生活实际而大受他们欢迎。因此,理应因地制宜选择学生喜欢,感兴趣,爱好的体育运动内容和民间体育运动。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的。同一教学内容如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维度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因而教法的改进与创新能为学生提出各种练习方法供其参与,使其择优而行。(1)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能力等造成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学到新知识,运动技术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2)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新欲。(3)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生动、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4)教学方法的创新应与学法创新相结合。对于学生“会学”与“学会”更重要;对于教师,教会学生锻炼比带着学生锻炼更为重要。(5)注重学生良好情感体验与获得,艺术地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运动中与老师同伴相处和睦快乐,使学生学有所得,乐在其中。 五、课堂常规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为保证一堂课能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与学。符合学生安全、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常规还是要坚持。如对服装的要求,不允许女生穿高跟鞋、皮鞋、紧身牛仔裤上体育课。再如上课下课的整队、集合、报告人数,还是必须作要求。队列、队形练习也是不可缺的,它不仅有助于健身,对组织纪律的教育和精神面貌都大有益处。当然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来选择,不是说实行新课标了,这些传统的东西就都过时了,都必须抛弃,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我认为,必要的课堂常规是新课标下上好体育课的保证。 六、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双向活动,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要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思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要紧密结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充满激情,有活力,要突出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学生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处于发展中的主体,他们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运动兴趣和爱好需要教师去激发和培养,体育需求需要教师去启发和引导。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围着学生“兴趣”转,一切都由着他们的“天性”和“本能”来,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七、体育课的运动量和强度 新体育课程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中去,而传统课要求的运动量、密度、强度检查是为了掌握学生运动情况,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技术水平。新课标课中的运动量和强度,没有不行,过大也不行,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来安排,这样学生的体质才能增强。我对这届初中的男生1000M跑,女生800M跑,与上届男、女生相对项目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男生1000M跑平均下降3.56S,女生800M跑下降4.91S。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耐力、肺活量都普遍下降。因此,以后体育课,我将适当调整运动量、强度、密度。多选择学生喜欢,感兴趣,爱好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中去,使学生生理、心理得到健康全面地发展,运动量自然达到。 八、场地器材、多媒体等在体育课中的运用 新《课标》体育改革,灵活性大,约束力减小,这给体育教学改革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无论是公开课、研讨课还是日常课都要有一定的场地器材,而场地、器材是搞好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之一,农村中学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材赶不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能动性,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利用适宜的体育场地器材,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一种趋势,但不是所有的课都要用,所有的学校都能用。对于体育课来说,多媒体更多的是让学生课后、课余时间去借鉴,去操作,去查找锻炼方法、体育知识、健康知识和正确动作等。音乐在体育课中的运用对组织教学、活跃气氛、陶冶性情、放松整理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但要根据运动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 九、体育课中的思想教育 体育课思想教育要自然,不要牵强附会,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并不矛盾,“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有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如篮球运动,它就将吃苦耐劳、协作意识、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等意志品质教育渗透在运动中。还有很多民族传统体育、地方教材都是这样。教学要充分体现,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促进和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按照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衡量体育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如何加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的教学
良好的体育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提高对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和运动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加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的教学呢?
一、小学体育的教学现状
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
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数、英主科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2、课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体育课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上依旧存在。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三年了,但体育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现有场地器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新的教学理念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大部分教师还是传承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3、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匮乏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
4、体育课教学开展不规范
在农村小学校,体、音、美教师很少有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有本区域同行之间进行定期的教研教改活动。教学模式陈旧,大部分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和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乏味。
二、加强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都是有情感、有思想的,在教学活动中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与学生进行行为、心理的“换位”,引导、激发、帮助学生,使学生获得积极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乐学的态度,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游戏课中,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各种小型比赛中,教师的介人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师生情感的交融、气氛的和谐应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基础上。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减轻了,师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也提高了。
2、高度重视情感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处于关键时期,因此体育教学最好避免一板一眼的“书本式”心理辅导与教学,而应当适当的融入情感,促进学生的知识、智力、意志力的发育。情感是小学生心理反应的直观变化,小学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并有助于养成终身运动、终身体育的意识。广大体育教学者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融入自己的情感来调节和感染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控制和支配自身的情感欲望,唤醒强烈的认知欲望和情感需求,使广大小学生在热爱运动的同时保持心理发展的健康、积极、向上,并与运动锻炼相辅相成,促进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知识智力的发育。
3、巧用多媒体,进行还原情境教学
小学体育课程有许多运动项目需要老师通过身体或图片演示教给学生,尽管这些偏难的运动都在书上有动作分解图,但是却很难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消化。多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新课改方针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让多媒体教学更多的走进了普通学校的课堂,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学习是一门形象化的学科,需要学生模仿学习各种运动项目和体操锻炼动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用多媒体,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用相同的情境影像展现在小学生面前,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生活中难以接触的运动项目动作生动的制作成视频,通过贴近学生的鲜活表达让小学生直观的看到整个动作过程,或者用慢帧处理定格动作,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最好的结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最快最好的接触和接受每一项运动形式。这是情境教学还原动作过程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种表达方式。
4、强化师资力量,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专职教师,同时加强对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
体育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人才,那么体育教师就应具备较高的素质。概括地说,做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素质:(1)较高的文化素质;(2)较强的理解能力;(3)较高的艺术素质;(4)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5)较好的体态形象;(6)较好的示范动作;(7)准确而洪亮的口令。要使体育教师具备这些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就必须对体育教师加强培训。体育教师应该明白,一节体育课的标准是怎样的,对自己和学生都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同时还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和执行体育教学大纲,明确各年级的教学目标,认真执行体育教学大纲,这是落实体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5、立足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模式改进与创新
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模式方式的集合体,其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就在于它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优化教学过程。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和文件精神,吸取体育和教育研究领域内的新成果和新理念。在深化自己的运动技能,熟练掌握各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同时,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环境优化”、“情感驱动”、“快乐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教学改革,有哪些好的做法?
体育教学改革,包含两个方面的变革:一是教育方针的变革;二是教育方法的变革。
一、教育方针的变革
体育学科应该自动引导学生拥有健康而健壮的体魄和达观活跃的生活态度。活跃达观的生活态度应该包含两方面:态度和毅力。态度首要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酷爱生活,酷爱自己,生命高于全部,而且要充分认识到只要拥有健康的体魄,才是从事全部学习作业的基础。毅力则首要是要培育学生不扔掉不抛弃,要敢于克服困难,活跃面对生活,坚定不移的毅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更多地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育方法的变革
在以往的体育教育中,教师往往是给学生教授简单的动作示范,而且操练一两遍之后,就会让学生自在活动,这个进程往往在20分钟以内,这也是让学生遍及喜爱体育课的原因:不必听教师的啰嗦,还能自在活动至少半节课。但这样也往往达不到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变革中,要进行教育方法的变革。那么,教育方法怎么变革呢?探究分层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学生的体质是不一样的,男女生的体质不一样,这就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做到相同的动作标准,那么,这就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体质差异这点,做到分层教育,但分层这个进程也应该留意学生的反应,避免影响班级团结。
总归,在教育变革中,不应该单一地将强身健体作为仅有的教育方针,更应该注重学生良好人格、心态的培育等,进行多方针教育;而教育方法上,以脚踏实地为主旨,依据学生不同的体质特征,做出不同的教育。
体育课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下,体育课教些什么,该怎样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只有课程标准,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参考书,对于我们体育老师来说是一个考验,也一个挑战。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学而不疲,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这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因此,作为课改中的教师要加强教学和研究,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选择、更新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在体育课教学上大胆做一些新的尝试。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