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体育学原理
体育学原理是关于体育本质的探讨与研究,是体育教育学研究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近年来对体育的内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切入角度不同,关注重点不同,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借鉴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个人一得之见,以就教于各位专家。
1 近年有关体育本质研究的几种观点
近几年来,我国体育理论界关于体育本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体育学原理》、《体育方法学》等学术专著的出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竞技运动学》、《竞技运动教育学》等专著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其不同于体育本质的特征,为人们认识问题提供了参考。尽管如此,关于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仍然存在明显的分歧。目前学术界关于体育本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多本质论。认为体育是各种身体活动的总和,它有着多种本质。强身健体只是体育本质的一个方面,是体育初级本质的表现;对人的培养教育则是体育本质的进一步表现;促进人本质力量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才是体育的最本质特征。
(2) 单本质论。和多本质相反,单本质论认为体育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增强体质。体育就是增强体质的教育。给体育戴上多本质的帽子,实际上成了什么都不是本质,也就是对体育本质的否定。象“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都不是体育的本质。
3) 社会文化论。认为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任何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致使身心协调、健康发展的含有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的社会文化活动都是体育的本质范畴。
(4) 身体活动论。认为体育的根本属性就是身体活动,因此,体育的本质也理所当然就是以身体活动为形式和手段的教育。
2 对体育本体的认识
当体育教育理论工作者沉浸在素质教育给体育教育带来的春天之际,又重新提出了一个涉及体育教育基本元理论问题:“什么是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该如何
做?”目前,体育教育存在着两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一个是体育教育的简单化、功能化倾向;另一个是体育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这两个问题不仅仅涉及教师的体育及文化素养问题,更主要的是,人们更多地把体育教育看作是简单的“身体运动”,因此,体育教育的最终追求是身体活动或叫身体运动。也正是由于对体育教育存在的认识不足,造成体育教育实践与理论的冲突。实际上,在大量实际工作和现实问题的压力下,些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根本无暇顾及这个提问,也来不及仔细品味它对体育教育理论前提研究的思想启示。但是,当理论工作者、即便是普通体育教师在反思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时候,就会生出一连串的反问,体育是不是为了人存在的教育? 既然是存在教育,体育教育是如何存在的? 该如何做? 是否体育教育实践活动就局限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 在现实中体育教育面临的冲突,相当程度是人们对“体育本体”的界定与现实体育教育的目的与行为存在分歧,是人们从“体育是体育及身体运动的形式”———这一“体本体”的角度看待体育教育目标与功能所致。也就是人们对本体、本质、属性三者概念、关系的模糊和混淆。这一问题涉及到体育的本体研究,涉及到“体”本体和“育”本体,也就是“存在”和“生存”的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当今关于体育的本体研究成果甚少,而对体育本质的研究比较多,到目前学术界也没有达到一致认识。就体育本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是“育”本体。因为,“育”本体反映了人的存在的问题,而“体”本体只是反映人的生存问题。我们知道,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动物都和人这种高级“动物”一样存在着,只不过其它动物的存在是一种机体的活动,最多只活在自己的“感受性”里。而人的存在并不是因为他具有人的外表,而是他具有人的内心和行为表现,是作为一种“意向性的存在”,其存在的方式和意义是受意识指引的,而不是受感觉指引的。因而,动物对其后
代攀爬、奔跑、捕猎等技巧行为的引导,目的只是让其生存,不涵有社会功利的意向,也就不成其为体育。而人的每一个举动都考虑了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不但是为了生存,更主要的是考虑存在和发展问题,所以才称之为“体育”。这里所说的“存在问题”区别于“生存问题”,后者一般只涉及到具体的存在方式,而前者则关系到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和根据。就体育本身,如果失去其意义、价值和根据,人的所谓“体育”活动就和动物的活动没有什么两样了;现在竞技体育中的“黑色现象”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为,这也是为了自己生存得更好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故而,我们认为体育的“本体”就是一种“教育”,其方式主要是通过身体活动而完成的。如果体育的本体不是教育,那么我们有理由说像钩鱼、斗牛、棋牌类等一些项目就不能称其为体育了。
作为一个体育教师,每天在忙于自己的专业,在某时某刻,自己应该问一下,体育的根本是什么,如何能更好的去体现根本,可以从几方面,何种模式......
在看了一些书籍后,我在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理想中找到了一种认可的理解。
朱先生说到,“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奥林匹克精神,不只是强力的展示,它的本质是通过科学锻炼和平等竞争来实现教育的人文目标。”也就是说,体育追求的实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与此有类似认识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他认为,身体是理性精神的往所,同时也是它的工具。而精神是人的灵魂,只有精神充实,才会有目标,去奋斗,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而人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当拥有良好、健康的一面,才能促进前进,否则,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人在体育运动中,需要的是不断地追求卓越,挑战自我,这样自我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前几年随着课改大潮的涌入,发展到今天,个人认为最核心的问题,莫过于如何利用体育课阵地去挖掘,发展学生更好,更多的精神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的形式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身体素质的提高等等,只是这个目标追求的工具,中介。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这个工具的应用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
什么是体育学?
体育学就是关于身体活动的科学。
其内容主要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层次及其演变;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发展的关系。
学科简介
世界上较早的体育科学体系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属于教育范畴的一个科学分支,主要是为了培养体育师资而设置的。近几十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和生活的提高,不仅培养体育师资的科学体系有了新的发展,而且用于健康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也广泛地发展起来,并发展了相应的理论与学科。还有作为国际体育交往和人们文化生活重要内容的竞技运动的迅速发展,又出现了有关运动训练的科学理论与学科。
这一切使体育科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原来用于教学的体系所包括的内容。因此,揭示体育科学中所有学科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结构和层次上的关系,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体育科学体系,使合理设置的各门学科得以协调地发展。
避免相互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就成为加速发展体育科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体育发展史上开始有了体育学这个新学科和新概念。有的学者在其所著体育理论或体育原理之类的著作中也包括有体育学,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由于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对体育的要求有差异,在学者之间对体育和体育科学的认识也就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如有的学者认为体育学就是体育科学学,其中也包括体育科学的体系。所以,目前各国学者对体育学的认识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体育学(学科名称)
体育的起源是什么?
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体育是在原始社会条件下萌芽和产生的。它与原始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如劳动、教育、军事、娱乐、医疗卫生、宗教祭把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原始体育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萌生,是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和内容。
2)在战争中,为了提高战斗技能,使体育成为人们进行军事训练和身体训练的手段。
3)原始人的生活条件非常严酷,自然灾害和各个部落相互问的搔扰,使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都没有保障。阴康氏的“消肿舞”,《黄帝内经》中的“导引按乔”等都是治疗由于环境、气候所造成的身体疾病而进行的身体活动。这些既是医疗手段,又是健身活动。以后逐渐发展成各种成套的保健体操,健身的目的更加明确,体育的因素也进一步得到加强。
体育学的起源与发展
体育赛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和演进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体育赛事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组织运营方式等都经历了持续不断的演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体育赛事的起源
人类的体育活动起源很早,最早的形式应该是自发的、出于生存本能需要的一种身体行为(如猎猎)。历史记录与考古发现的材料表明,早在公元前2700年,中国就有了徒手武术。埃及、亚述与克里特岛等地也出现了弓箭、跳远与球类运动。
早期的人类体育运动往往缺乏独立意义,通常是作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而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其意义经常被提升到“符号”和“精神”层面。当代规模与影响力最大的人类体育盛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便是在古希腊人的宗教祭祀活动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信奉多神教的古希腊人,每逢重大祭祀日就会以唱歌、跳舞和体育竞技等方式作为祭祀活动来表达对诸神的敬意。其中,最为隆重的就是对众神之首——宙斯的祭祀。古代奥运会就直接源于这一重大宗教活动。渴望和平的古希腊各城邦之间约定,在奥运会举办期间能够以神的名义进行休战以达到短暂的和平和灾难的减少。从此,对和平的追求就成为奥运会一个永恒的主题和精神内核。在奥运会发源地的古希腊,人们的体育运动观与实践对人类的体育活动与赛事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体育运动在这里不仅普遍受到重视,甚至被视为是一种崇高的活动。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公元前8世纪)中就曾记述阿奇里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朋友巴托勒特别举行了一场体育竞赛,这是目前为止有关运动比赛最早的记载①。
二、体育赛事的萌芽——体育游戏
体育运动竞赛项目最早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的,具有从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活动向世俗意义上的娱乐活动过渡的性质。如现代足球最早起源于我国汉代“跳鞠”游戏。现代篮球运动则是由美国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于1891年发明的。当时由于冬季人们缺乏室内球类运动,奈史密斯便从工人和儿童用足球向桃子框中投球的游戏中得到启发,设计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两端看台的栏杆上,篮口水平向上,距地面约10英尺,以足球为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挪足球,入篮即得1分,按得分多少来定胜负。因为这项游戏最初使用的是桃篮和球,故名“篮球”②。
三、体育比赛的传统形式——体育竞赛
以“游戏”形式出现的体育竞赛活动为体育赛事的进一步演进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育竞技性质的运动相比游戏形式的运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运动内容更完整、规范
和系统,并有了相应的严格评判规则。从概念上来看,体育竞赛是在规则的统一规定下,采用公平合理的竞赛方法,运用人体的体能、智慧及所掌握的技战术能力,按特定的形式进行的竞技活动过程。
在体育竞争活动发展的早期,赛事组织举办方与参与者只关注活动内容本身及其结果。
传统的体育赛事由“参赛活动人群(包括运动员、裁判人员与组织管理人员)”竞赛的空间(比赛场地)与物质条件”以及“组织管理”三个子系统构成。赛事组织者对体育竞技活动范围以外的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科技等环境并不关注。这一方面受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低下以及物质与精神生活贫乏的社会环境制约,也与体育赛事本身的影响力难以“溢出”竞赛范围有直接关系。
四、现代体育赛事及其发展特征
无论是在世俗意义上的娱乐活动发展演变而来,还是在宗教意义上的敬神与祭祀活动基础上形成,传统体育赛事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非功利性”或“公共”性。这可以是在一个社区尺度,也可以是在地区、全国甚至全球(如1984年以前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尺度。公共部门主导成为赛事举办与组织管理的唯一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科技等元素均已介入体育赛事的发展演变,体育竞赛活动过程变得复杂起来,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表现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两个发展向度,而且社会活动中的休闲娱乐类赛事也被纳入体育赛事发展的内容。
1.体育赛事的“节庆化”(Festivalization)
体育界代表性著作有哪些?
第三节列举了比较体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本节将对第三节提到的几本具有影响力的著作做概要和述评。 一、《比较体育与运动》 1975年,Bennett与澳大利亚学者Maxwell L. Howell、以色列学者U. Simri合作编写了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比较体育与运动》),它是比较体育研究史上第一部著作,并于1983年再版。1988年,张争鸣、项四新等学者将该著作译成中文,于1990年3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中运用专题比较的方式,对35个国家和地区体育与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对比分析,并根据其社会背景进行了评价和说明。
这些内容能够帮助读者了解现代世界体育与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也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国家体育与运动发展的特殊规律。书中选择的35个国家和地区是以其重要性、大小、政治制度、地理位置和发展情况等条件为依据的,既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工业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上代表了整个世界体育与运动的发展趋势。这35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澳大利亚、奥地利、以色列、比利时、巴西、加拿大、中国、中国台湾、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埃及、埃塞俄比亚、法国、南非、西班牙、瑞典、瑞士、乌拉圭、原民主德国、原联邦德国、希腊、荷兰、匈牙利、印度、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新西兰、尼日利亚、挪威、泰国、苏联、美国和英国等。
《比较体育》 1990年,熊斗寅先生编写的《比较体育》是国内第一部比较体育研究类著作。该著作作为介绍比较体育这一新兴领域的桥梁,为当时的体育理论工作者、体育爱好者及时传递了世界比较体育研究状况。该书搜集了海内学者编写的资料加以编纂整理呈现给读者。该书共分为十个章节,框架清晰,内容精练。前四章分别论述了比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比较教育研究、比较体育研究及理论方法,肯定了比较体育是从比较教育借鉴而来的;第五章列举了大量宝贵的比较体育调查和研究实例,包括各国体育调查、各国比较体育课程设置调查、各国体育科研体制的比较研究、各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比较研究和海峡两岸体育制度比较等;从第六章起,按照体育“三分法”分别从学校体育比较、竞技体育比较、社会体育比较展开案例分析;
最后两章分别是现代体育和体育科学,在前八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论述了现代体育、体育科学的发展史和发展趋势。 该著作的优势在于除介绍比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来自比较教育研究的借鉴、比较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外,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比较研究实例和大量的有关资料,此外,还在体育三分法——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方面分别做了比较研究论述。从在北京师范大学试用的效果看,该书能让读者从宏观上理解和认识体育的本质、特征、结构和功能;增长国际体育知识,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体育发展趋势;
体育的起源
体育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体育”一词却出现得较晚。因为在“体育”一词出现前,世界各国对体育这一活动过程的称谓都不相同。 学校体育的哪些基本功能体现了体育的意义?——答案:A.健体功能 B.教育功能 C.娱乐功能 在古希腊,游戏、角力、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容。17~18世纪,在西方的教育中也加进了打猎、游泳、爬山、赛跑、跳跃等项活动, 只是尚无统一的名称。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曾把这些活动分类、综合 ,统称为“体操”。进入19世纪,一方面是德国形成了新的体操体系,并广泛传播于欧美各国;另一方面是相继出现了多种新的运动项目。在学校也逐渐开展了超出原来体操范围的更多的运动项目,建立起“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这一新概念。于是,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体操”和“体育”两个词并存,相互混用,比较混乱,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统一称为“体育”。
我国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却是一个外来词。它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当时,我国有大批留学生东渡去日本求学,仅1901年至1906年间,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学体育的就有很多,回国后,他们将“体育”一词引进到中国。 在我国,“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1904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 在我国,最早创办的体育团体是1906年上海的“沪西士商体育会”。1907年我国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同年,清皇朝学部的奏折中也开始有“体育”这个词。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运用开来 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由于这本书激烈地批判了当时的教会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因此“体育”一词同时也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育”一词的最初产生是起自于“教育”一词,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到19世纪,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都普遍使用了“体育”一词。而我国由于闭关自守,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和瑞典的体操传入我国,随后清政府在兴办的“洋学堂” 中设置了“体操课”。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从日本传来了“体育”这一术语。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课堂上出现了篮球、田径、足球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不能把学校体育课称体操课了,必须理清概念层次。1923年,在《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 从此“体育”一词成了标记学校中身体教育的专门术语。?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也有一个演化过程。它刚传入我国时,是指身体的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出现的,是一种与维持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与国际上理解的“体育”(phyical education)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目的和内容都大大超出了原来“体育”的范畴,体育的概念也出现了“广义”与“狭义”解释。当用于广义时,一般是指体育运动,其中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运动 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用于狭义时,一般是指体育教育。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体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释,但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的这一定义既说明了它的本质属性,又指出了它的归属范畴,同时也把自身从与其邻近或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区别出来。但是,体育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体育的认识也将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