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的土地使用年限分别是多少?
- 2、国务院发文支持体育产业用地 “体育小镇”成新风口?
- 3、体育用地一般建设什么
- 4、明年起《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控制指标》实施是真的吗?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的土地使用年限分别是多少?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的土地使用年限都是五十年。
凡与规划国土局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的用地,其土地使用年期按国家规定执行。即:居住用地七十年,工业用地五十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四十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五十年,综合或者其它用地五十年。
一般的商品房住宅都拥有70年的土地使用权。按照新颁布的《物权法》的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商品房住宅的使用期限从开发商拿到地的时候就开始计算。
扩展资料
50年产权住宅与普通住宅项目的区别
1、未来使用费用不确定
前者如按公建用途规定,其水、电、暖等使用费用都将采取商用价格。所以,对于购房者应该在购房时询问清楚。目前,开发商大多在前期开发中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能按民用价格缴纳。
2、相关税费的差异
普通住宅项目初次购买和未来转让时契税为1.5%,而50年产权的住宅,其契税按3%缴纳。
3、贷款条件的限制
购买此类房屋大多不能申请公积金贷款,但是也有少数项目在开发商的努力下能够办到。另50年产权或者40年产权的住宅,如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只能得到五成或六成按揭。
4、建设标准不同
如果按照公建相关要求,前者的人防和消防等建设标准较高,对开发商而言,成本将提高,但对购房者的使用影响不大。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买房要留意 防土地使用权缩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地使用
国务院发文支持体育产业用地 “体育小镇”成新风口?
为加快迈向体育强国,一系列政策“礼包”持续落地,包括明确体育产业项目的必要用地,建立运动休闲小镇的样本等,都可能成为投资的新风口。
体育小镇成发展新动能
今日下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和评价制度。研究完善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并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
将体育场地建设与各类建设相结合,加大体育场所与生活场景的融合,让“体育”渗透到生活、商业、娱乐的各个方面,扩大体育消费,借此壮大体育产业。对此,《纲要》指出,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建设,与住宅、商业、文化、娱乐等建设项目综合开发和改造相结合,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地下空间、公园绿地、建筑屋顶、权属单位物业附属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还提出,要紧密结合美丽宜居乡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鼓励创建休闲健身区、功能区和田园景区,探索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和建设运动休闲特色乡村。稳步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开展定期测评,实行动态调整,打造10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小镇样板。
“要使得体育产业的发展获得用地支持,这对于已经布局文旅产业和体育产业的企业来说意义是很大的。”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点评称。
实际上,国家政策层面早已显现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意图。早在2014年10月,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首次将体育产业发展定位为国家战略,并强调了体育的经济功能,这一政策吹响了体育产业迅猛发展的号角。
2017年5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人民健康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017年8月10日,全国96个体育小镇试点项目获批。
政策暖风一再吹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体育小镇可加强城市有机更新,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因此,发展体育小镇,已成各地政府推动经济发展重点考虑的政策选项和手段之一。
以江苏为例,2016年9月,江苏省发布《关于开展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到2020年江苏共培育20个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在此基础上,同年11月,仪征市枣林湾生态园、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昆山市锦溪镇等江苏省首批八个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公布。
体育小镇尚处在初级阶段
瞄准体育小镇布局,不少房企已经抢吃这块“香饽饽”。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中国恒大、万达集团、绿地集团、万科、雅居乐等20余家房企都已经在体育产业上有所布局,恒大、万科、碧桂园、雅居乐、奥山集团抢滩体育特色小镇。
严跃进表示:“体育小镇是一个新导向,目前市场的体量比较少,未来发展潜力大。后续运营中可以将体育赛事、体育教育、运动休闲结合起来,使得体育小镇的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产业链条,打造出小镇样本。”
但是,目前,体育小镇处于新兴的概念,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江苏省体育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力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体育特色小镇浪潮汹涌,热潮背后,是各界对新型发展模式的渴求。首先,国家体育行业转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并作为支柱产业,其中,小镇是体育产业聚集的最佳载体。此外,城镇化必须脱离地产绑架,地方政府寻求新的产业抓手。而传统地产不可持续,投资开发企业需要新的产业方向和增长点。
不过,在刘力看来,由于体育小镇不同于其他特色小镇,因体育产业的特殊性,无法套用传统地产开发思路。目前,市场上普遍缺成熟经验,少参考模式,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因此,发展体育小镇,需要迈过四道门槛。
刘力指出,门槛之一在于资源聚集。体育小镇必须集聚体育资源,但目前优质体育资源几乎都在体制内,包括人才队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行业最优秀人才都在体制内,而民间可获得的优质体育资源有限。基于此,体育资源集聚的门槛实际上是制度门槛,必须靠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才能整合体制内资源。而体育小镇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缺乏资源协调整合机制,只有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整合上层资源,才能协调部门与土地,汇聚政策,为小镇建设开拓空间。
此外,发展体育小镇门槛之二在于环境条件。小镇环境条件必须满足运动与健康两方面需求。体育小镇应具备强身、休闲和疗养功能。运动健康、慢病疗养、运动矫正与运动康复都可以成为体育小镇的主要健康产业,因此需具备三方面环境条件:体育运动环境,健康环境,健康服务。运动健康市场巨大,在刘力看来,运动矫正与运动康复将成为体育健康小镇未来的重点方向。
刘力指出,第三大门槛在于消费支撑。体育小镇需要足够的消费人口支撑,体育小镇的挑战就是通过产业升级把人留住。“消费人口门槛,其实是产品创新门槛,创新体验是用户黏性的来源,体育小镇策略就是以供给侧(体育服务环境)的产品创新,从而激活市场需求。”
此外,刘力还指出,发展体育小镇的第四大门槛在于市场主体,目前,体育小镇的投资运营缺少有综合能力的市场主体,“市场上有投资建设能力的大企业,多没有体育产业经验,而体育产业多数业态都很难盈利,但运动项目拉动的旅游消费、培训与课外活动消费、文化产品消费、周边产品消费,远远大于体育运动本身消费。因此体育小镇必须跨界融合,共生发展。”
刘力认为,体育特色小镇,不是体育场馆群,不是奥运村,不应仅仅堆积体育设施与比赛项目。体育特色小镇一定要跨界融合,要做“体育+”,这才是未来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
体育用地一般建设什么
体育用地一般建设篮球场地、网球场地、羽毛球场地、排球场地和足球场地等。体育场地建设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为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存在。
体育场地建设之篮球场建设:篮球场地四周无障碍物。国际上最新标准的比赛场地一般为长度为28m,宽度为15m,天花板或最低障碍物的高度至少应为7m,球场上各线都必须十分清晰,线宽均为0.05m。
场地作用
体育运动,它是运用于增强身体素质的各种活动。内容丰富,有田径、球类(篮球、网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等)、游泳、武术(指其中一部分武术)、登山、滑冰、举重、摔跤、自行车等项目组织而成。
体育场地建设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也不断的兴起,尤其是在篮球场地、网球场地、排球场地、羽毛球场地和足球场地这五种场地的建设速度体现得更为明显,越来越多的人也真正在做到“健康来自于运动”这个恒古不变的真理中。体育场地建设也和很多公司文化相结合,打造出“健康工作,快乐工作”的理念。
明年起《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控制指标》实施是真的吗?
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控制指标》20日对外公布。指标明确了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土地使用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将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8年。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长郑凌志20日在国土资源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目前城市公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的建设用地标准尚属空白且需求迫切,指标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体育领域的土地使用标准体系。
郑凌志说,按照要求,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应当严格按照指标规定进行测算、设计和施工。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应当对照指标核定用地规模,对规模核定情况进行说明。对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有特殊要求,确需突破指标的,应按有关规定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
他指出,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应当优先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与已有的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等统筹布局,科学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要兼顾满足公众体育和健身休闲需求、开放公共绿化空间、促进场馆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要压缩地面停车场用地,除保证赛事需要外,各类社会车辆停放应当以利用地下空间为主,对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社会公共停车场的,鼓励探索相应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