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浅谈怎样上好室内体育课
- 2、什么是家庭体育?什么是学校体育?什么是社区体育?说一说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3、对个体的体育锻炼而言,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作用有何不同?
- 4、对于个体的锻炼而言,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作用有何不同?
- 5、在当前体育家庭作业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呢?
浅谈怎样上好室内体育课
新时期很多体育教师热衷于上室外体育课,而忽视室内体育课应有的功能,甚至有的体育教师在一学年中没有上过一节室内体育课。那么上室内体育课到底有无价值,我们体育工作者应该有个理性的思考。了解更多教育资讯,百度一下英盛观察。
很多体育工作者一直都这么认为,体育课就是带领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和组织学生进行运动对抗,而基本忽略或根本不上室内体育课,使室内体育课所体现的价值功能基本丧失。
一、室内健康课:可以处理好身心之间的关系。
健康并不仅仅是没病,真正的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1.身体不健康对心理会产生影响。在室内体育课中教师必须时刻强调身体健康时生活就会很愉悦,反之就会引起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很多疾病都会发生。
2.室内体育课告诉学生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的作用。
运动愉悦感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快乐、舒畅、振奋及积极参与的感觉,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学生明确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合理的锻炼。
二、室内健康课: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室内课中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1.体育知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同时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品德方面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中室内体育具有它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新体育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从社会和自然人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形式和各种活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其主要特征是:体育学习过程主要是从事练习,每个学生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室内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身体和行为而表现出来的;在整个体育学习活动中,运动技术的学习、改进、巩固与提高是学习的中心,是这些很多的时候必须在室内完成,在新时期更体现室内体育课的价值和意义。
三、室内健康课:实现以健康为目标的课程价值
室内体育课作为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地教育手段,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室内体育课中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室内体育课中通过心理暗示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室内体育课中频繁锻炼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室内体育课中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四、室内健康课:反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不断强调以认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新时期如何能将室内体育和学生发展能有机的集合起来,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方向。
1.把“健康第一”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认知、学习体验、情感交互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整体的生命活动过程。要使这已整体活动过程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在“健康第一”观念的指导之下,精心思考与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
2.在室内体育课中及时“培养学生兴趣”伴随体育的全过程。兴趣和习惯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这样的前提一切都是枉然,在室内体育中,通过各种手段来刺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后期的工作做好了铺垫。
五、室内健康课:凸显美学教育
体育美学是顺应现代科学发展的洪流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它对发展我们社会生产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把这样的历史使命交给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教师又是一个挑战,如何完成这样的任务,只有在室内体育中来实现。
1.美学的特征:是情感与理智的统一;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
2.美学和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健康的肢体机能是产生美感的重要条件;在室内体育中倡导的情绪体验是产生审美意识的特殊途径。
六、室内健康课:是倡导“终生体育”的有效途径
室内体育课是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言语教育的最佳场所。运用多种方法和模式来进行教学,对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理念十分重要。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可以说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学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主要场所。终身教育的内涵:所谓终身教育,就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接受教育。它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教育的一切方面,贯穿人的一生,从幼年、青年、中年一直到老年所接受的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终身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终生体育思想是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所提倡的体育观念。我国1995年推出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把培养人民终生体育的兴趣、习惯及能力作为推动全民健身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内容。
总之,室内体育课在新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体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潮流转变思维,切实可行的利用室内课这样一个平台,转变学生的陈旧的运动、锻炼、娱乐的思想,回到科学的、系统的轨道上来,对民族和国人的身心素质发展必定至关重要。室内体育是室外体育的前奏和预备,室外体育是室内体育的外延和展示;室内体育为室外体育的铺垫,室外体育又是室内体育理论的一个应用;它们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任何一方都无法取代另一方。
什么是家庭体育?什么是学校体育?什么是社区体育?说一说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家庭体育就是在家做做运动,如瑜伽丶仰卧起坐等运动,学校体育是正规体育课,要全面考核,社区体育是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他们之间都是对人们身体健康有益
对个体的体育锻炼而言,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作用有何不同?
这几种体育锻炼都有不同说法。家庭锻炼是随时随地就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学校的体育锻炼是有体育课或早晨上早操的时候,社区是具体参加体育运动的。
对于个体的锻炼而言,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的作用有何不同?
家庭体育就是在家做做运动,如瑜伽丶仰卧起坐等运动,学校体育是正规体育课,要全面考核,社区体育是社区组织的一些活动,他们之间都是对人们身体健康有益。
按体育实施的范围划分,即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这是合符逻辑的,也是顺理成章的。诚然,人们会在家庭或学校或社区当中活动。
家庭、学校、社区当中的体育信息也会彼此交流与沟通,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则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主要对象,这正是它们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区别的具体体现。
社会体育这一术语在我国体育界始为流传,而此前只有“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的说法;与此同时,“社区体育”也作为一个专门用语陆续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出现。
由此不难作结,“社区体育”这一术语的确定,较之“社会体育”的说法,更显得科学合理,符合逻辑,反映了体育实践的客观规律。
社区体育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自社区体育在我国诞生以来,体育理论界在社区体育的概念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对社区体育概念的理解形成多种观点。
在当前体育家庭作业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呢?
体育家庭作业是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有责任在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不断的优化,帮助学生系统渐进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以及学练运动技能,然而现实情况是,体育教师对体育家庭作业存在认知偏差,缺乏“规划意识”,作业内容与单元计划、上课内容脱节,导致作业内容僵化、枯燥、单一。
例如,体育课单元教学计划为“篮球传接球”,而当月的体育家庭作业却是几组简单的原地跳绳和高抬腿,这虽然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一定帮助,却给人以“形在意不在”、敷衍了事之感,全然是对体育家庭作业作为课堂延伸本质属性的悖离。
体育家庭作业是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引擎,培育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必须依赖于体育家庭作业的有效落实。有数据表明:分别对体育家庭作业完成效度高的学生与体育家庭作业完成效度低的学生进行前测与后测的对比,前者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方面产生的积极变化更明显,这充分说明体育家庭作业在促进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彰显体育品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往往呈现“考什么,练什么”的功利化取向,对非应试作业呈现无意识的“虚假学习”,学生在完成体育家庭作业时虽进行了运动技能和知识的学练,却边缘化了自身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育,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深度参与,对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不利的。
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校共育。体育家庭作业得不到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在于家校“共生意识”的滞后。长期以来,家校对体育家庭作业认识不一,在“重文轻体”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家长过分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学生体育与健康的培养完全是学校的义务,和个人、家庭无关。
由此,体育家庭作业长期处于教师主导的单向输出状态,家长的参与水平多停滞在以灌输、传达为主的沟通层面,造成家庭体育教育功能的严重缺失。体育家庭作业在落实阶段,家长往往用“形式化”的打卡或敷衍了事的签名替代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真实参与,家长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作业制定的决策中,导致家校关系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课外体育作业的完成生态是否平衡,成果反馈是否优质,与家庭、学生、学校的共生意识相关,只有建立起共生下的家校生态,增强家长对学生体育教育的介入度和责任意识,才能获取多方联动,推动体育家庭作业的高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