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区44路公交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地方
44路空调(光复西路丹巴路--龙华西路龙恒路)
首末车时间:4:50
-
23:15
全程约:15公里
途经站点:光复西路丹巴路、云岭东路泸定路、云岭东路大渡河路、大渡河路金沙江路、长风公园、枣阳路杏山路、兰溪路梅岭南路、曹杨六村、曹杨路白玉路、曹杨路谈家渡路、江苏北路长宁路、江苏路愚园路、江苏路延安西路、华山路江苏路、华山路湖南路、交通大学、天钥桥路辛耕路、天钥桥路斜土路、上海体育场、双峰路中山南二路、龙华路华容路、龙华、龙华西路龙恒路。
现在的季节去哪里旅游比较好呢。
来厦门吧
到厦门其实跟朋友一起就可以了。
不懂得地方问问路人,
不要找导游了 除非是你自己
导游很会敲人钱的 叫你买这个买那个 然后他自己有抽成就是这样
厦门有几个景点就还不错,
吃东西到中山路 喝咖啡有咖啡一条街 鼓浪屿和有很多的咖啡馆 其实厦门到处都布满咖啡馆= =
鼓浪屿有特产 比如馅饼 因为我们厦门人爱泡茶 馅饼等于是茶配
还有百家春的土笋冻 厦门的最好吃了。
中山路靠近旧文化宫有一家1980的沙茶面
靠近新文化艺术中心对面有一家老梁烧烤
旁边也有一家迪欧咖啡 再过去有大润发 再过去就是松柏汽车站
那边人也很多。
二市那边有很多大排档 禾祥西也有很多咖啡馆和大排档 但是禾祥西相对来说消费比较贵。
环岛路有游乐场 海盗船那些
明发商业广场有电动游戏厅 名字叫欢乐天地 哈哈
对了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厦大的南普陀 是拜拜的地方
然后人才市场这边对面是体育中心。
演唱会什么都是再那边开的。
11月是陈绮贞
12月事张震岳
帮帮忙,谁有关于农村教育资金短缺的资料?
专家谈:如何解决农村教育资金短缺质量低难题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资金短缺,教育质量低下“两大难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关心。看见今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公共政策研究报告》上刊登的《以办学体制创新为中心,搞好农村义务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一文后,其中有些观点具有一定新意.为此,记者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的方式采访了该中心主任马国贤教授。
去论坛说说这个现象
农村教育面临经费短缺与质量低下两个难题
· 云岭组团首发上市
· 银行卡 安全快捷换Q币
· 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
· 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
· 管中窥豹 明察秋毫
· QQ秀 秀出个性真自我
记者:马教授,我国农村教育长期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相应地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低下,党和政府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想了很多办法去解决它。然而,这个问题似乎是个顽症,一直困扰着我们,您能否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的农村地区的经费状况。
马国贤:据我们对豫、皖、冀、鲁西、黔、湘等地的68个县调查,农村学校获得的政府拨款约相当于教师工资的60%至80%,连发工资都不够,因此,公用经费来自收费。由于学费标准低,加上减免和各种摊派,其公用经费少得可怜。此外,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期偏低,且大量拖欠。从实际收入看,农村教师工资性收入只相当于城市教师的1/2。此外,农村学校危房问题十分突出。
记者:经济是基础,教育经费不足会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低下。据你们的了解,农村教育经费不足从哪几个方面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质量低下。
马国贤:主要有三个方面可以说明农村教育质量低下:失学、教师缺编和大班化教育。
首先是农村初中生失学问题突出,我国初中生辍学主要发生在农村。如果按教育部公布的2002年全国初中毛入学率为86%推算,则农村为73.92%。就是说,每年有相当于1/4的农村儿童,约824万人失学,形成了农村地区低素质的人口积淀。据分析,教育质量低、教材脱离实际、学生学不到知识和“读书无用论”是造成农村儿童失学的主要原因,这些都与教育经费有关。
其次是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缺编严重。主要原因是“重点学校”吸走了部分水平较高的教师,长期的低工资和农村条件艰苦,使一些骨干教师流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教师缺编加上经费困难,大多数农村学校取消了实验、体育、生物、英语等课程,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最后是大班化教育。按规定,初中为每班40至45人,超过55人的为超大规模班,而很多省农村初中通常为每班70至90人,有的超过110人。班级过大,纪律差,课堂教学质量就会降低。
农村教育难题的办学体制原因在哪里
记者:从国家总体情况而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周济部长在春节期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说,当前教育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然而,克服经费不足这个教育外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各级政府各级部门认识到“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满意的投入”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你们长期研究公共政策,您能否从公共政策的角度为我们对这一问题作一个分析,分析一下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制度原因。
马国贤:如果说教育投入不足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那么这也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就制度安排说,除财政转移支付原因外,现行办学体制、机制不合理是阻碍新增教育资金流向农村的关键原因。
记者:先请您谈一谈现行办学体制是什么,这是分析现行办学体制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的前提。
马国贤:办学体制是指承办教育的各主体,即政府、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它由办学主体和出资主体两个要素构成。前者指“谁办学”,后者指“谁承担经费”。
按两要素结合程度,公共办学可以分为两要素紧密结合型模式(谁办学,谁出钱)和适度分离型模式(委托一级政府办学,多级政府分担经费)两种模式。现行的办学体制属于两要素紧密结合型。
记者:刚才您提到,现行办学体制阻碍了新增教育资金流向农村,那么现行办学体制是怎样阻碍新增教育资金流向农村的呢?
马国贤:首先,义务教育需要长期、持续资金增长的支撑,由于财政收入增量主要来自工商业地区,农业地区增长缓慢,因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县乡来说,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是必然的。这样,就产生了教育资金持续增长需求与本级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
其次,对于上级政府来说,由于缺乏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约束,他们会将新增财力视为“本级资金”,出于“政绩”考虑而本能地用于“自己的学校”。而农村学校依附于最基层的乡级政府,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乡级政府没有新增财力渠道,因而学校得不到补助而经费呈停滞、下降状态。
同时,这一体制还带来了“城市教育豪华化”与“农村教育贫困化”的巨大反差。同样是义务教育,城市学校因有较高级别政府支持和充裕资金,因而大把花钱,建设花园式校园、塑胶跑道等。而农村学生却在低暗的、摇摇欲坠的教室读书,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电灯。
农村教育难题的办学机制原因在哪里
记者:刚才您说到,办学机制也是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原因,那么再请您谈一谈现行办学机制是什么,现行办学机制中有什么问题。
马国贤:办学机制是指在办学过程中政府、学校、家庭的关系,包括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拨款机制。前者指政府与家庭的出资关系,后者指政府与学校的资金供给关系。简明地说,前者就是指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后者则是指教育预算方法。
记者:请您先谈一谈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有什么问题。
马国贤:我国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未理顺。在教育成本分担上,当前主要误区是“义务教育等于免费教育”。教育成本分担制是指学校教育成本将由作为公共利益方的政府与作为个人受益方的家长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制度。
通过对西方义务教育历史的考察,我们的结论是:义务教育的本质是普及教育,而不是免费教育,免费制只是普及教育制在现实经济条件下的延伸。
首先,如果“免费教育等于义务教育”,那么,目前法国等欧洲国家不仅对中小学,甚至对大学生免费也应当是“义务教育”。然而,事实上没有人称之为义务教育。可见,义务教育有其特定内涵:它是法定的强制性普及教育,是家长的义务。至于是采用免费,还是收费制是次要的,非本质的。
其次,义务教育从收费制到免费制是一个历史过程。法国的义务教育始于19世纪,虽然当时政府设立了免费制公立学校,但因财力限制数量很少,因而大多数儿童或在私立学校,或在家里接受基本认知教育,部分家庭子女因付不起费用而无法接受教育。随着政府财政好转,公立学校才逐渐普及。而美国从1852年第一个州通过义务教育立法,到上世纪50年代全国普及免费制初中教育用了100多年时间。在初期,由于财政原因,免费的公立学校数量严重不足,因而大部分学生是在付费的私立学校完成义务教育的。
这一分析表明:在我国财力未达到充足前,教育成本分担是必要的。但收费制会限制困难家庭的儿童,这是需要解决的。随着财力增强,政府应逐步提高分担比例,最终达到免费制。同时我们建议建立“教育优先区”制度,将中西部农村列为教育优先区,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普及义务教育看,都是极为有意义的。
记者:请您再谈一谈我国教育预算方法有没有问题,问题在哪里。
马国贤: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拨款体制采用的是基数法计算办法,基数法预算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提高。造成我国教育资源长期滞留于城市,农村教育“两大难题”难以解决也与现行的拨款制度有关。基数法预算的核心问题是拨款与效果脱节,它造成了城市学校教师大量超编,而农村学校严重缺编。
这种经费预算机制下,没有人重视教育质量评价,农村教育低质量的问题得不到充分反映,也不可能列入政府考绩指标,领导也就不会主动去关心教育质量。即使他们明知存在严重的农村教育问题,也不会主动地去解决,更不可能增加拨款。
基本思路与县级管理、三级分担经费
记者:针对上述问题,请您谈一谈你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马国贤:对此,课题组认为,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政策的核心是“一手给钱,一手要效果”,采用转移支付与理顺办学体制、机制相结合,实现“两个全面提高”的政策。
记者:根据你们的思路,请您提一些具体的措施。
马国贤:我们建议推行六个方面的“一揽子”改革: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委托县级管理,三级政府分担经费”的模式;资金管理上的“国民教育基金”模式;建立合理的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低困家庭救助基金”;以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中心,建立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为基础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记者:请您谈一谈为什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委托县级管理、三级政府分担经费”的模式,怎样实施这一建议。
马国贤:这一办学体制的内容为:(1)委托县级政府承办义务教育。即在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县级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契约方式,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是多级政府责任,但委托县级政府办学。他们对教育质量、普及率等指标负有法定责任,同时赋予其管理辖区内所有义务教育事务的权力。(2)实行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分担经费的模式。由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大,且持续增长,事实上中西部县级政府是无力承担的。为此,由中央、省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是必要的。
具体设想:一是划分经费项目。将教育经费分为工资性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建设性支出三部分。二是确定分项分担比例。这就是:(1)工资性支出归县级。对县级财政的困难应由一般转移支付解决;(2)公用经费和建设性经费的增量由省和中央两级政府区分不同项目按比例分担。其中,一般公用经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由中央、省级各承担50%;特殊设备购置费、建设费等中央60%,省级40%。三是预算由县、省级财政、教育部门编制,经同级政府确认后,报经财政部、教育部核准,年终对各省绩效评估后进行结算。
国民教育基金,义务教育成本分担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资金管理上的“国民教育基金”模式。
马国贤:“国民教育基金”就是在国库开设一个专门账户,凡是负有分担经费责任的政府,义务教育拨款应从一般预算资金中分离出来,封闭管理,先进入该账户,然后再由基金账户直接拨到各校。设想随着这项制度的完善,这一模式可以逐步扩大到整个基础教育。
建立一个运行有效、信息透明、安全和低成本的资金管理机制十分必要。参考西方经验,结合我国粮食风险基金的做法,我们认为,建立“专款管理、专门管道、专门监察、封闭管理”的国民教育基金是必要的。
记者:请您告诉我们怎样建立合理的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马国贤:虽然实行三级政府分担教育经费的政策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将增加,但是,它们应当首先用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这不仅关系到教育公平,更关系到中国农村未来。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制还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期间内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是必要的。这就是,教育收费占成本的比例应由国家统一规定。
既要积极筹措和合理分配教育资金,增加对中西部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又要搞好教育收费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而对教育“乱收费”的分析表明,教育收费不规范,缺乏成本分担意识,没有公布政府与家庭分担比例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提出:(1)根据国家财力可能和教育优先区原则,用7年时间实现农村教育免费制,用10年时间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免费制。(2)当前的重点是理顺政府与家庭的教育成本分担关系。
我们根据2001年生均经常性教育成本,经反复测算:农村小学的学费按教育成本552.6元的10%,为55元,城镇小学生按成本730.7元的12%,为88元;农村初中按成本916.3元的15%,为137元,城镇初中按成本1018.1元的18%,为183元的方案比较合理。但这不包括书费在内。
低困救助基金,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估
记者:为什么要建立“低困家庭救助基金”,怎样建立“低困家庭救助基金”。
马国贤: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制的缺陷主要是造成了低困家庭子女因经济原因而失学,为此,我们还需要实施一项全国性的救助计划,这就是建立“低困家庭救助基金”。
“低困家庭救助基金”的设想为:(1)采用委托代理制,变“官办”为民办。即政府出台章程,委托非营利性的基金会筹措和管理基金。(2)以社会资金为主,政府、学校参与分担。基金来源:学校收费的10%,财政在此基础上补助50%,社会捐助40%。(3)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收市民参与。主要依靠市民、媒体等力量来救助失学者。在方法上应当形式多样,如组织大型义演,宣传“捐出150元、救助一个孩子读书”,动员学生、退休教师做“义工”等,在基金管理上采用“基金会中介,捐助者与受益者直接见面”等委托责任制方式。(4)建议财政部、教育部起草《教育捐助资金条例》,对基金的筹措、运用、管理及基金会的设置、运行、免税等问题做出规定。
记者:请您接着介绍“以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中心,建立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估制度”这一政策建议。
马国贤:在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应当改革“养人预算”,建立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估制度。
1.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与学校的委托代理关系。(1)改革农村小学体制,实行“学校——教学点”模式。每个乡镇保留3至4所小学,将乡村小学改为教学点。(2)取消学区制。取消学区制后,教育局根据计划,将培养任务、质量指标、复读率指标,连同预算委托给校长。校长应当组织教职工按时、保质地完成委托任务。
2.采用按绩效公式拨款的模式。(1)财政部门按生均标准和计划在校生人数来确定预算。(2)年终根据各校的实际在校生人数和绩效评价结果结算资金,体现“优质优价”。(3)考虑到设备购置、建设支出等由教育局集中安排,因而实行财政→教育局→学校两级绩效预算制度。
3.赋予校长应有权力。结合人事部事业改革要求,赋予校长在委托事项范围内的人财物权利。至于校长如何去完成任务,是教师少一点、报酬高一点,还是教师多一点、报酬低一点,则是他们职责内的事。同时,还应当建立包括对校长提名、聘用、考绩、薪酬在内的责任机制。
4.建立绩效评价制度。(1)完善教学统计制度。(2)建立评价机制。对学校的评价指标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质量达“优”的学校给予相当于总预算2%至4%的奖励,对于质量考评不及格的学校应当减少下年度拨款的2%至4%。对绩效评价两年以上不及格的学校,建议撤换校长。
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与改革安排
记者:最后,请您介绍“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为基础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马国贤:在这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有:(1)我们通过加权平均法和正态分布两种方法测算,确定全国最低生均基本成本标准,具体为:小学760元/生、初中957元/生;(2)根据缺口补助原理确定义务教育补助公式。这一公式由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差额、努力程度系数、修正系数等组成。修正系数为:城市化、少数民族、人口稀少地区、边境地区等4个因素。(3)计算出达到这一标准时的补助额度。经初步计算,转移支付总额为:初中涉及到15个省区,转移支付总额为163亿元,小学涉及到18个省区,补助总额103亿元,两项合计为266亿元。如果考虑其他因素,则为290亿元,其中,用于专项补助与一般补助的约各占一半。(4)提出了分担上述资金的筹措办法。当然,这是最低限度的补助标准。随着我们对农村教育质量的要求提高,补助将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10年,中央、省分担的义务教育经常性资金将达到500亿元;同时,筹措的低困家庭救助基金将达到100亿元。
记者:马教授,实施这些政策,您有何具体的工作建议。
马国贤:针对上述六个方面的“一揽子”改革的长期目标,农村义务教育改革需要三个渐进阶段:教育资金改革起步阶段、教育资金改革攻坚阶段、教育资金改革深化阶段,并需要制定各阶段的改革目标。
从中央到地方,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农村教育和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使农村义务教育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目前的任务是,结合落实2001年国务院“以县为主”方针,在肯定“一费制”改革、“一免两减半”和危改资金“三年一定”等措施的同时,加快实施“委托县级办学、多级分担经费”为核心的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