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陈东云 [ 摘要 ]本文通过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为同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理清思路,提供借鉴,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主题词:体育教学、德育、教学渗透健康成长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 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种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时机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所谓适时就是电动机问题,因此,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信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时机是很多的。 1\教师言行中的教育时机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良好习惯。 ( 2 )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更不能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同学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同学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2 组织教学中的教育时机 (1) 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格的课堂常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严格的课堂纪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实施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 (2)课前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上必然是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的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生入学、新学期临时代课,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4) 分组及不分组轮换和分组教学。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调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长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 在分组教学时,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3 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的时机 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现代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活泼愉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1) 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目的、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实际练习中分析不能跑完全程的原因,有的是身体偶然不适;有的是体力分配不合理,前半程太快;也有的是怕苦怕累,稍有疲劳就不能坚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平时对他们的了解,在处理上应有所区别。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适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应告诉他们失败的原因和如何分配体力;而对怕苦怕累者除进一步讲清道理外,应让其补跑一次,使其既能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抓住顽强意志这一环节,经过几次反复的工作即可初步解决。 (3)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而他们就是不敢过器械。在跳高练习中,过较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作用。所以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4)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1、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2、小学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的关键时期 , 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就学校来讲,不断深入、全方位地营造一个 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课名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重视加强与各班主任、德育处等工作人员团结协作,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受到连续、科学、全面的教育。 3、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论、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结束语: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体心理的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体育教学中要渗透的德育内容主要有哪些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实施德育教育有多种途径,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师把握好德育与教学的结合点,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是尤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学生更易直接接受。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坚持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奏效。
因此,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中,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内化性原则。体育教师在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善于了解和启迪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他们去追求和探索,促使他们将奇偶碍于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
3、整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及到小部分,而忽视大部分。还应特别注意将德育所包涵的各项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使全体学生的德育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4、差异性原则。因为学生间存在着思想认识、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因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依照自身条件得到他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
5、系统性原则。从广义上讲,教师要有长远计划,讲德育教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从狭义上讲,教师应从课的开始至结束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课与课之间要注意紧密联系,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渗透信息牢固、深刻。
二、实施渗透的途径
(一)结合教学,介绍我国体育发展史、体育成就和为振兴我国体育事业奋斗的运动员、教练员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爱祖国的教育。
1、我国具有悠久的体育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体育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体育发展史。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中国体育的近现代史同我国近现代史一样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从旧中古乖哦的体育屈人胯下,被称为“东亚病夫”,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各种国际大赛中日益显示出中国这一东方巨人的崛起。利用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的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3、用中国健儿为了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事迹去感染、激励学生。
(二)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纪律教育、挫折教育和审美情趣培养。
1、学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项目,教师要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特别向学生强度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如果一个没有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若不讲究集体配合,就会失去同伴创造的机会,也难以有所作为。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
2、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应很好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得的不易,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等都需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3、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组织教学比赛、达标测验、单元技术考评是经常要做的事情,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诱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养成良好杜瓦尔个性心理素质,使他们清楚失败的使成绩,决不应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
4、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体育比赛都是通过规则的约束,才富有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在组织教学比赛时,教师严格执法,让学生认识到犯规就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造成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教师应顺势提醒学生纪律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职责,一个没有纪律性违法违纪的人将会得到社会的排斥和惩罚,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纪律的重要性。
5、学生对美是十分向往的,而对美的认识是模糊的。因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美的瞬间,让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在运动中领略豪迈、奔放、节律恰当的流畅之美;在静止中去感受刚毅、稳健、造型舒展的凝重之美。特别是在教授舞蹈、韵律操、健美操的内容时,美的表现力更直接,更易被感观认识。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追求美是生活的需要,并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
三、体育体育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的作用
体育教师应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知识水平,在教学中随时随地注意用自身言行去感召、教育学生。
推荐理由:
由于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普遍存在娇气、自私、任性、不能吃苦、抗挫性差等特点,缺乏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所以,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提醒广大体育同仁,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体质的锻炼,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公平的规则,团队协作,互相鼓励,对胜利者增加欢呼,失败者增加鼓励,用更多的关注促进竞争 最主要要玩的开心
浅谈在体育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很多学科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使学生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全面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制定具体的教学任务时,只要从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作用,就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一、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觉体育意识。良好的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是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而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不是自发形成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在运动练习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思想情感以及刻苦耐劳、奋发向上等优良品质。从这一认识出发,在体育教学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意在每个教学细节中,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一堂体育课下来,在身心诸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课前的队列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中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上好体育课的良好开端。在上课预备铃响起的时候学生还都分散在操场上,思想不易集中。针对这一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讲明队列准备的意义和作用,尤为重要。同时以身作则提前二至三分钟到达集合地点,在和学生的随意交谈中,暗示一部分学生要起积极带头作用,预备铃响即到位排队,同时留心观察,注意学生在操场上的表现,预备铃一响,即鸣哨,令体育委员快速整队,并协助体育委员检查、督促,简明扼要地强调准时、快速到位是集体对每个学生的要求,而同学迅速到位是关心、爱护集体思想的体现,事虽小,精神可贵。对预备铃响后,分散在各处而跑步归队的学生,从他们关心集体、遵守制度的角度给予表扬,使全班学生都有“一分钟观念”,自始至终想到班集体,想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每个学生都会自觉形成关心、爱护集体的思想,并在行动上积极地体现出来,真正做到了快、静、齐。二、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体育活动自身的特点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等课程的教学,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但由于各种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各有其侧重点。例如:体操的教学通过全体学生配合,协调一致,可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田径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球类教材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在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利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勇于拼搏争得奖牌等事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生在锻炼中出现的情况,抓住机会,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教育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教育任务的完成。例如:在一次拔河比赛的教学中,参赛的两队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出现了平局的情况。说来也巧,胜的队均在场地的西侧,第五局决赛时,抽签在东边场地的队员开始议论纷纷,觉得是场地影响了成绩,心理蒙上了“必败无疑”的阴影,队员之间也出现了相互埋怨的情况,甚至有部分队员都不愿意将比赛进行下去了。在休息期间,询问了该队的学生是因为地形的关系还是对自己或是对队员没信心。队员们都认为是地形和同伴没努力的原因,于是就让他们仔细查看两边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再观察一下各自队员的特性,同时检查队员的顺序安排上是否有什么不妥。结果他们发现地形其实没什么不同,但对方队员的人员布置上与自己的队却有很大的区别。通过这样的分析,使他们了解了拔河的特点,强调了全队团结的重要性,团结是取胜的基础,并让他们明白:只要有一个人松劲,集体的力量就少了一分,拔河比赛是力的对抗,智的较量,场地即使有一定的影响因素,但只要肯努力,劣势也能成为优势。切不可把偶然的巧合,视为必然的结果,同时在技术上给他们作了适当的指点。决赛开始,双方都很努力,一时相持不下。但是由于事前对东边的队员作了较多的思想鼓动,同学们都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学生们高兴的又叫又跳。在小结时,通过这一事实,让学生自己去回想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在这次比赛中每个人所起的作用有多大。让学生自己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体育活动中,团结一致,坚持到底,克服困难的毅力是十分可贵的,同时只有同伴间相互信任、相互努力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学生听后心里都很信服,也明白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同伴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三、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用表扬,激励后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需要关爱,同时也需要赞美。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了自信。”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尊重和赏识。当他们胆怯时,一句“你能行”使其信心倍增;当他们进步时,一句“真为你高兴”使其无比激动。有时候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赞美可以左右学生学习的情绪与积极性。在一次抛掷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就领略到了它的威力。记得那次课当刚刚宣布课的内容是:“实心球前抛”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囔囔着一些极消极的话,甚至还有女生低声道:“抛什么实心球?脏死了,又累,有什么好学的?”听到这些话感觉有点不舒服,但为了课堂的正常秩序,只能装做没听见,继续讲解实心球前抛的技术重点。在讲解过程中无意的提到“某某同学的腰部柔韧性很好,一定可以抛的很远”,被点到名的女生兴奋的问“真的吗?老师你怎么知道我的柔韧好的?”看样子她关心的跟本不是实心球能抛多远的问题,她在意的是一句无心的夸奖,对她而言这是一种认可,一种荣誉。于是趁势说道:“不信的话我们就来试试?也让男生看看咱们女生的厉害”。她兴奋地答应了,其他的学生也被她的情绪所鼓舞,迫不及待地要亲身体验一下,还有学生嚷嚷着要比比谁抛的远。在练习、竞赛过程中学生们为了抛的更远,用心的学习着实心球前抛的技术,反而忘记了实心球练习所带来的脏和累。同时对于由于身体素质较差而无法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来说,适时地对他们的努力也给予肯定和支持,鼓励他们要利用自身的特长在其他项目上取的更好的成绩。课后有学生说道:“通过这次的实心球前抛的练习,我对自己的运动能力有了自信,以后不会再怕上体育课了。”可以说那次教学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一些表现,有时看起来似乎是些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若处理的好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最好“武器”,但若处理得不好,既会影响课堂教学,也会影响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求体育观察案例分析范文
体育教学,不仅在于体育,而且在于育心,估计中外,一概如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行咱阶段。体育教学已经从单纯的生物观逐渐向注重对人的思想和意志品质,智力和能力,态度和完善人格等培养的全面教育观转化。同时,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问题,称为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所关心的热门话题。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并进而促进个性和独特气质的形式。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下面我结合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教学案例
案例1:
我们本学期有一个以年级为单位的广播操比赛活动,这种练习过程是很枯燥的,学生很没有兴趣,我看到其他年级另外一个班也在练习。于是就对该班同学说:“下面我们再练习一次,然后我们和某班进行比赛,看哪个班做的好!”不等我说完,班上同学就争着喊道:“我们班一定赢!”各个都充满自信,接下来的练习也很积极,认真的完成了。在集体展示中也获得了较好的评价。
案例2:
“没关系,这一次输了我们下次赢回来,加油!”这是五年级的一节体育课上传来的声音。
这堂课我安排了学生练习30米加速跑的学习,在分组分项目练习之后,我安排学生进行接力赛跑的练习。在第一次比赛中,某同学在中途跑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但还是坚持跑完了全程,回到自己的队伍中。在这一轮比赛结束我去看了下他,他的腿上蹭破了皮,流了血,疼的孩子哭了起来。也正因为该同学的摔倒,他们小组没有拿到第一,就在这时,一个同学说了上面的一段话。很多同学也都纷纷过来鼓励他。
二、案例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和家人的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娇生惯养,怕吃苦,缺乏集体意识,常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耐力寻来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用相互合作的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我通常在上课的时候会给学生做各种游戏,很多学生都很喜欢接力赛等竞赛性游戏,通过此类游戏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会学生正确的看待胜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面对失败要经得起考验,不能互相指责埋怨,要善于从失败中找原因和不足,团结协作,争取在下次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没关系,这次输了,我们下次赢回来,加油!”就是这短短的一句话,让我很是感动,也让我想到了我们的德育教育,我们的教育要在课堂上渗透进德育的教育,我抓住这一事件在班级里进行了教育,先终止了大家的比赛,充分肯定了大家的做法,表扬了鼓励大家加油的同学,虽然受伤但仍然坚持比赛的这种顽强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在平时的我们的学生进行游戏或比赛时,都会因为某个学生的一点小错误而批评和职责对方,而这次,面对该同学的失误,他的组员及时给予他的鼓励是很值得每一名学生学习的,让学生认识到在别人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要学会帮助他人,做到团结互助。
做为教师,每学期都应组织几次有效而实用的体育活动,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是指导者,更多的则要学生自己参与和领悟在活动中发扬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其二,抓好体育比赛中的训练工作,对学生进行耐性和毅力的训练。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使学生懂得取得好成绩,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引导他们坚持下去,让学生明白坚持就是胜利。
其三,在体育比赛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小学的体育比赛活动一般分高、中、低阻,以班为单位来进行比赛,每个班每个项目往往只能几个人参与,在这时,老师就要组织没有比赛项目的学生帮助参赛队员做啦啦队,给运动员加油,做一些后勤工作等,总之,想法设法让他们也投身于比赛中来,场内竞技很重要,场外集体注意精神也很重要,从中培养“班级为我,我为班级”“版容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总结
体育学科中的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还要求学生有自觉尊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维护集体荣誉的品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产生综合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并可以迁移到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留意一些细节,将德育的思想灌输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得到锻炼、并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体育教育中德育内容有哪些?
一.德育与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身体健康教育,它既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人类体育文化与文明的传承教育,学校体育与德育有着内在的联系。
伟大的体育家顾拜旦基于改革教育的愿望,从促进青少年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将教育思想融入体育思想中”,指出“奥林匹克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也是一种和谐、自由、健康、积极的现代伦理,同时也是一种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这种体育精神,强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促使青少年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参与,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使人们身体与心灵,精神与品质得到完满的和谐,使人类的潜能与美德得到充分的开发。奥林匹克精神中的伦理价值是对人的潜能与自由创造、人类的文明与优良秩序的最大尊重与倡导,是对人类一切优良道德价值与伦理规范的继承与发扬,这种体育教育理念与德育的完美结合,揭示了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健康的教育,也是一种品德教育。奥林匹克所蕴涵的积极进取、勇于拼搏、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等体育精髓,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品质,在学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学校体育中德育的实施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育人的角度,不断挖掘学科教育中内在的德育因素,以《两纲》教育为抓手,不断探索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积极的体育情感、价值判断和道德准则,促进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关注安全,具有民族体育思想、团队精神、个体责任和积极互助、诚实守信、合理取胜的行为,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德育素养。
1.实施原则
(1)正面教育原则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判断正在形成过程中,体育学习环境的影响、个体情绪的波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自我意识的增强,都会左右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诚实守信,什么是合理取胜,什么是遵守公德,怎样不伤害他人,怎样不影响他人,怎样乐于助人,并在学习和校园体育生活中逐步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有利于正面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制约自己的不良行为。此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多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尤其是表扬、赞赏和鼓励更有助于学生克服不良行为,形成一种正面的教育。
(2)针对性教育原则
针对性是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德育工作既要保证个人道德品德适应社会公德的需要,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如在维护体操房清洁卫生教育中,保持体操垫的整洁和卫生是每位学生都要遵守的公德。针对个别同学穿鞋踩脏垫子的行为进行针对性教育,有利于教育其他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关注体育运动过程中场地的卫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并形成一种氛围和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提高个体的道德素养。
(3)实践性教育原则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反对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知识,主张通过师生问答、争辩,启发学生自己从问答中得出结论。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自然后果”原则,强调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后果中自动对行为加以调节,反对教育的外力干涉。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从学校的社会化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反对设置道德课程进行直接道德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发现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习惯于一套已知的道德原则进行说教。
其实,在我们体育运动中,学生不可能不犯这样、那样错误,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行为中吸取经验教训,深刻感知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危害性,学生的体验也越深刻,以后也就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如在一场篮球比赛中,自己的一次恶意犯规伤害了同学,虽然赢得了比赛,但赛后他会感受到观看比赛同学对他的某种压力,他会很内疚,一场不光彩的“胜利”,这对他的影响和教育是比较深刻的。
(4)尊重信任教育原则
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成长。这种平等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只有教师尊重与信任学生,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信任教师,才会在信任中学到很多基本的做人原则和行为准则。试想,在一个对立、缺乏信任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学习情绪,教育的效率又会怎样?因此,尊重和信任是转变学生道德观念,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基本教育方法,也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5)知、情、行统一教育原则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用预设的思想品德“标准”,通过一定教育手段,规范、影响受教育者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知”是基础,“行”是标志,“情”在“知”和“行”之间起“催化”作用。因此,德育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面对学生人格的两面性和多面性,德育教育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而应该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价值判断和情感上感化学生,使学生的个人品德、道德修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6)针对性原则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正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在体育运动中,他们的真实行为会在毫无掩饰下自然流露,如独生子女的自私、意志薄弱、自我保护意识强、情绪易波动等特点。如果这一时期进行针对性教育,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出发,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性格特点、情绪变化等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就越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行针对性教育。如在集体运动项目中,初中男生一般比较好动,在课堂纪律和行为上比较容易违规;高中男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力,但喜欢展示自我,在力量对抗上更具侵略性,容易伤害对手。这时,我们都用同一种方法——“不伤害对手”来要求他们,显然,在课堂纪律和行为结果方面会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针对不同的年龄特点,区别对待,教育的效果也会更佳。(7)社会化教育原则
德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思想品德的人,最终使人成为社会化的人。一个人要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校规,首先要从平时遵守体育规则做起,从起码的尊重老师和同学做起。因此,体育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小社会,德育教育应该从学生具体的日常体育生活和行为出发,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体育环境、个人价值判断与行为规范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同时,学生的价值判断又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承载着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教育,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对是与非有一个基本的准则和判断,在人际交往社会预习环境中逐步树立集体观念、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并制约自己的言行,对他人施以积极的影响。
2.实施内容
在体育学科中,以《两纲》教育为抓手,以学科主题内容为载体,从育人的高度,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形成。
体育学科内容丰富,不同的主题内容和组织形成,其课时教学目标也不一样,教育的针对性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体育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并有机地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中。
《两纲》教育
具体内容
教学目标
学科内容例举
民族精神教育
国家意识
1. 通过体育健身知识学习,了解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 了解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以及体育对国家建设和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同学强身健体,报效祖国的信念.
体育知识学习:
1.女排精神对一代人的鼓励。
2.中美乒乓球外交
3.北京奥运会
文化认同
1. 了解我国太极、气功、武术、等传统体育文化以及对世界的体育和文化的影响,加深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
2. 通过武术健身,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武德和礼仪,加深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
传统体育文化学习
1.二十四式太极拳学习
2.长拳套路学习
社会责任
1. 明确体育学习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2. 遵守体育课堂常规.
3. 在体育游戏和比赛中遵守规则.
4. 与同学一起共同维护体育场地和健身器材.
5. 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维护体育环境和氛围.
1.观看网球比赛中遵守体育场馆规则。
2. 体育课中常规教育。
3. 保护与帮助中对他人的责任
诚信守法
1. 在游戏和比赛中尊敬裁判,服从判罚.
2. 在与同学交流中以诚待人、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并赢得同学信任.
1.体育游戏
2.球类比赛
平等合作
1. 能够在裁判过程中做到公平和公正.
2. 在交流中能够平等地对待同学, 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相互信任。
3. 能够在比赛和游戏中给同伴更多的机会和援助.
1.球类比赛中公平竞争
2.体育游戏中的合作
3.体操练习中的保护与帮助
勤奋自强
1. 能够积极\努力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2. 在运动过程中积极进取,勇于克服困难,表现出顽强的毅力.
3. 能够在体育活动中积极思维,寻求合理取胜的方法.
4. 具有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增强抗挫能力。
5. 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在穿着上不攀比,不虚荣.
1.田径项目中的竞争
2.力量、耐力训练中毅力的培养
3.克服体育消费中的攀比心理
生命教育
自我认识
1. 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认识性差异,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
2. 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程度,了解自己的体能状况,制定相应的健身计划进行锻炼.
3.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并通过体育运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生理卫生知识学习
2.学习中的自我反思
3.运动处方的制定
4,学习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
自我认同
1. 享受运动的自信,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2. 能够在集体中展现自我,并得到同学的支持和认同.
3. 能够在活动中树立自己的角色形象,承担相应的责任.
4. 能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1.篮球运动中的自我展示。
2.体操动作的展示
3.承担体育比赛中的角色与分工
责任感
1. 了解课堂常规,遵守课堂纪律,不影响他人。
2. 遵守体育场地使用规则,维护场地清洁、卫生。
3. 遵守体育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伤害对手。
4. 在比赛中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5. 能够主动承担对同伴的保护与帮助,并增强责任意识。
1.体育课中的行为规范
2.比赛中情绪的自我控制
3.保护与帮助的责任心
自我保护
1. 关注活动中的安全和卫生,提高自我安全意识。
2. 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能够在应急中保护自己。
3. 提高自我保护必需的反应、灵敏、速度、力量等体能,并积极参与锻炼。
4. 能够承受失败和挫折,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自强不息。
1.体操、游泳、球类活动中的自我保护
2.体能训练
3.体育活动中对失败的承受。
理解和尊重
1.能够尊敬老师和长辈,尊重和理解同学。
2.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与人为善,能够理解和包容他人。
3.在体育活动中学习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的技巧,培养合作精神。
1.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2.对低运动水平同伴的援助。
3.合作类活动中的相互尊重。
调控情绪
1.能够在激烈游戏和比赛中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伤害对手。
2.能够在比赛中尊敬裁判服从判罚。
3.能够快乐地进行体育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
4.能够承受体育活动中的挫折与压力,主动调节自己的心态。
1.球类比赛过程中
2.校内观看比赛
3.校外观看比赛
4.激烈对抗性活动中
健康的
生活方式
1.保持运动中的清洁、卫生,掌握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
2.了解烟、酒、毒品对身体的危害,远离毒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能够用体育锻炼塑造形体、健美形体,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4.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持合理的饮食方式。
1.体育健康知识学习
2.校园体育生活
3.家庭体育生活
4.社区体育活动
5.健身活动
爱护环境
1.爱护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不损坏器材。
2.保持活动环境的卫生,并参与清洁、卫生活动。
2.能够选择良好的体育环境进行健身,保持身体的健康。
1.进入体操房的卫生要求
2.体育健身环境的选择
3.健身场地的维护和清洁
珍爱生命
1.了解体育器材的安全性能,安全、合理进行锻炼。
2.主动了解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身体伤害,并知道可能对身体的伤害程度,提高预防能力。
3.关注体育运动中的安全,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危险动作。
4.学会一般的急救、包扎处理程序和急救方法。
5.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科学健身。
6.积极锻炼,发展体能,了解野外生存和自救能力,不断提高自我保护必需的知识、体能、和技巧。
1.体操垫子的布置、双杠、单杠的调节
2.体操技能的学练、保护与帮助
3.游泳活动中的安全
4.野外生存训练
5.体育旅游
3.实施途径
在体育学科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体育教育,也伴随着家庭体育和社会环境的融入。
(1)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
(2)体育理论课教学
(3)体育实践课教学
(4)课内德育主题教学
(5)课外体育比赛
(6)体育社团活动
(7)学生课题研究
(8)假日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实践活动
(9)观赏体育节目
(10)观看多种体育比赛
4.操作方法
《两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它不是一门课程或一个主题活动,而是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体育学科而言,操作方法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了解学生的深层思想和学习需求,分析和研究问题,寻求具体的操作方法。
(1)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2)加强教师对《两纲》教育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对学科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3)认真研究分析学科教育与《两纲》教育的内在联系,挖掘学科内容中的德育
内涵。
(4)认真分析学生的年龄和性别特点,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善于观
察和发现问题;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开展
教育。
(5)结合学科内容,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将德育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目标中。要注
意德育目标的隐性化,立足于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无痕化。
(6)在教育中要关注学生外在情绪的细微变化,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
育中要采用个别教育、交流、谈心等多种教育方法,用真实的事例感化学生,形
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能力。
(7)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观察,加强与学生体育部的沟通,了解学生的体育
行为规范。
(8)加强与家长、社区体育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性地展开教育。
三.操作建议
1.应该将《两纲》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中。
2.《两纲》教育内容丰富,与学生联系密切,在体育教育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从学生的疑惑出发,切实解决学生思想根源问题,防止简单的说教和压制式教育。
3.德育教育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发展的趋势来正确引导学生,用真、善、美来感化学生。
4.要挖掘体育学科中德育内涵,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具体化教学目标,防止将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割裂开来,生搬硬套。
5.体育学科德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过程,从每一件小事中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帮助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道德教育。
6.体育教师应该与其它学科老师以及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和外显行为,共同实施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