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体育
体育一词有两种解释
在我国,体育一词有两种解释。 体育
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育一词是这样解释的: (1)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在活动的过程中以锻炼人的身体为目的。 (2)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各种活动,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游泳、武术、登山、射击、滑冰、滑雪、举重、摔跤、击剑、自行车等各种项目。体育一词具有两种解释的证据还可以从其翻译上找到,即体育一词有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sports两种不同的翻译,例如,国家体育总局的英文全称为: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英文刊名为:Chin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什么是体育教学中的水平目标?水平目标的定义是什么?
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1) 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点,具有良好的品德,以及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3)体育方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育目标体系中属中间层次,它比较具体地规定了各级教育所应达到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打下“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试述体育课程目标是什么?
体育课,是授予学生体育运动的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课。学校体育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万面,它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培养祖国“四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孩子得益是很大的。 第一,长期体育课的学习和自觉练习,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增强体质和发展智力两者密不可分,良好的身体条件是进行智力活动的物质基础,体质增强了,就能精力充沛地学习,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 第二,体育课的学习,能使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交替进行,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效率。 第三,体育课的学习,能更好地掌握体育卫生基本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使孩子终身受益。 第四,体育课的学习,能使孩子在思想品德方面受到良好教育。具备为祖国、为社会锻炼身体的社会责任感和群体意识,增强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兴趣与习惯,锻炼出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五,体育课主要是在体育场进行学习和练习,能使孩子直接受到春、夏、秋、冬,阳光、风、雨等各种自然因素的磨练,能有效地提高孩子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 近几年国家教委要求初中毕业生报考高一级学校要参加体育考试。首先在部分地区实行对报考重点高中的学生进行体育考试的制度。如武汉市报考重点高中的学生往年是在录取后参加体育考试,而1996年规定报考重点高中的学生在中考之前参加体育考试。几年来,中师、幼师等部分中专学校也相继实行体育考试的规定。体育考试内容一般有:跑、跳、投掷等项目。体育考试是一种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管理机制,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锻炼,并培养锻炼习惯,同时也促使家长对孩子体育课学习的关心和重视,对有效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有的孩子在学校体育课的学习中表现并不积极认真,有的怕苦怕累,活动中躲躲闪闪;有的认为体育活动浪费时间,称病请假在教室做作业;有的课前不做准备,穿皮鞋和不便于运动的服装上课等等。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提高对体育课的认识,动员孩子积极参加体育课的思想工作中,还应讲一讲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四个具体作用。 一、体育锻炼能使人体运动系统健全 人体运动系统生长发育的完善程度,是决定人的体格壮实健美、运动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经过体育课学习,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能促进骨骼的生长,使骨横径变粗,骨密质变厚,骨的质量提高。能使肌纤维变粗,肌肉横断面积增大,从而使力量、速度、耐久力以及关节的灵活性增强。 二、体育锻炼能提高循环系统的功能 人体通过循环系统,向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促进身体的发展和维持生命的活力。经常锻炼的孩子和不爱活动的孩子对比,在安静时,前者的心率一般每分钟65次左石,后者心率一般每分钟75次左右。进行同一种等量活动后,恢复安静时心率情况所需的时间是:前者一般需2~3分钟,后者需要4~5分钟。这说明,体育锻炼可增强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三、体育锻炼能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 体育运动时,呼吸系统加速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特别是经常参加剧烈活动的孩子,肺活量能增大,呼吸的节奏和效果明显提高。 四、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体育活动既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又能使神经系统得到锻炼,能提高神经功能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和耐久力,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合理交替,缓解神经系统的过度紧张。同时可以消除疲劳,清醒头脑,活跃思维。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是什么?
绪论
1、学校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1、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3、国外近代以来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举例说明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的现状。
第二章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1、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有何地位?
2、简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学校体育如何实现与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
4、学校开展媒介教育的对策是什么?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1、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体育的特点和重点是什么?
2、学校体育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3、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
5、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6、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和效果目标是什么?
7、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第四章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
1、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机构由哪些部分组成,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2、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由哪些部分组成,各自的职责是什么?
3、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4、体育课堂教学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4、《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颁布的意义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5、《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有哪些?
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方法是怎样的?
7、试用框图说明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的结构。
第五章 课余体育
1、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组织形式有哪些?
2、开展课余体育锻炼要遵循哪些原则?
3、课余体育锻炼的计划有哪几种类型?全校体育锻炼工作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4、何为大课间体育活动?
5、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有哪些?
6、如何处理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的关系?
7、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有哪些?
8、当前我国课余体育竞赛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改革?
第六章 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是什么?
2、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3、体育教师有哪些基本职责?
4、以身边的体育教师为例,试述优秀体育教师的成长规律。
第二篇 体育教学论
绪论
1、体育教学论研究对象与性质是什么?
第一章 体育教学过程、目标与原则
1、如何理解体育教学过程?
2、体育教学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3、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4、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与层次是怎样的?
5、设计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6、体育教学目标如何表述?
7、试根据下列条件编写课堂教学目标:(1)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2)教学内容:篮球3-3比赛;耐久跑800米。
8、什么是体育教学原则?贯彻体育教学原则的意义是什么?
9、主体性原则的概念和依据是什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
10、技能教学为主原则的概念和依据是什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
11、从实际出发原则的概念和依据是什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
12、如何贯彻全面效益原则?
13、体育教学中还要遵循哪些一般教学原则?
14、为什么说从实际出发原则是体育教学原则的核心?
15、观摩一堂体育课,并分析课中教师运用得最成功的一个体育教学原则。
第二章 体育教学主体
1、教师的主导性是什么?它和教师的主宰性有何区别?
2、学生的主体性是什么?它和学生的自由性有何区别?
3、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和“主体”是什么关系?
第三章 体育教学方法
1、什么是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是怎样的?
2、中小学常见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
3、什么是讲解法?如何运用?
4、什么是问答法?体育教学中的问答有何特点?
5、什么是动作示范法?其有何特点?各种示范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运用?
6、什么是演示法?体育教学中直观教具有哪些?
7、什么是分解练习法?如何对动作进行分解?
8、什么是完整练习法?试比较完整练习法与分解练习法。
9、什么是循环练习法?试设计一套小学高年级的循环练习方案。
10、什么是运动游戏法与运动竞赛法?其有何特点?
11、什么是发现法?举例说明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发现法?
12、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和步骤是什么?
第四章 体育教学的计划与实施
1、什么是体育教学计划?其在体育教学中有何作用?
2、制定学年体育教学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如何制定学年体育教学计划?试编写一份初一年级的学年体育教学计划。
4、制定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如何制定学期体育教学计划?试编写一份初一年级的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6、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中,教材的有排列方式哪几种?
7、制定单元体育教学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8、如何制定单元体育教学计划?试编写一份初一年级蹲距式跳远的单元教学计划。
9、制定课时体育教学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0、如何制定课时体育教学计划?
11、课时体育教学计划大致包括哪些要素?
12、根据下列条件编写一份课时体育教学计划:鱼跃前滚翻(第1次课)、篮球单手肩上投篮(第2次课);教学对象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人数为40人;教学条件基本充足。
13、体育教学准备的内容包括哪些?
14、什么是体育教学常规?体育教学常规有哪些?
15、体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体育教学一般的分组方法有哪些?
16、什么是体育课的密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17、体育教学中如何调节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
18、测定体育课密度和运动负荷的方法及步骤是什么?如何分析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是否合理?
第五章 体育教学评价
1、什么是体育教学评价?什么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2、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3、如何评价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4、如何评价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5、学生学习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6、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7、试设计评价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评价方案。
名词解释:什么是体育
体育 [tǐ yù]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一种娱乐消遣活动或需体力、智慧与技巧的比赛或竞技,它要求用或多或少的体力,按照传统的形式或一组规则进行,有时还作为一种职业在户外或室内进行
2.辅助身体成长发育、增强体力体质的教育
近反义词
反义词
德育 智育
百科释义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缩写PE或P.E.),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人体是各器官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名词解释---体育教育
学校体育又称为体育教育,是育人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有人称为学校体育)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
体育知识名词解释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课外占的时间大大多于体育课的时间。从机动性上看,把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段的要领运用到课外锻炼中去,使学生终身受益。 性病(Venereal diseases, VD)是指通过性交传染的、具有明显生殖器损害症状的全身性疾病,亦称为经典性病。包括梅毒、淋病、 软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是指通过性接触可以传染的一组传染病,在我国,人们简称为性病。其概念不同于经典性病,包容的病种 20余种。 对运动员来说,参加训练或比赛是常有的事。当训练和比赛负荷超过于机体承受的能力,而产生的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是运动员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所引起的机体机能的变化。这就是经常所说的运动性疲劳。产生疲劳是训练的正常反应。疲劳大体分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疲劳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运动者的自我感觉和某些外部表现来判断。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综合反应过程。疲劳时工作能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工作能力又会恢复,只要不是过度疲劳,并不损害人体的健康。所以,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但是,如果人经常处于疲劳状态,前一次运动产生的疲劳还没来得及消除,而新的疲劳又产生了,疲劳就可能积累,久之就会产生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如果运动后能采取一些措施,就能及时消除疲劳,使体力很快得到恢复,消耗的能量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甚至达到超量恢复,就有助于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