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缺乏运动原因
1、学业压力过大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是越来越大,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上各种补习班,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考上名校,所以孩子的压力是越来越大,周末的时间基本上都花在各种补课上,而且学校的课业压力也很大,长期下来就更没有时间运动、放松了。
2、电子设备的普及
电子技术革命,改变了青少年的行为模式,让他们更多地沉溺于电子设备,而不是实际的身体活动。确实从我们身边就可以看出来,身边的小孩很小就开始接触各种电子产品,天天网上“冲浪”、打游戏等等,很沉迷于电子产品,每天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电子产品上,连学习的时间都降低了,更何况运动的时间呢?
运动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尤其是在青春期养成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对健康大有益处,包括改善心肺功能和控制体重等。那么青少年缺乏运动有哪些危害呢?
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青少年是我们人生中成长最快最重要的时段,也是学习最重要的时段,如果身体出现亚健康了,那么还怎么学习怎么奋斗呢?
1、缺乏运动最显而易见的肯定是影响体质健康了,对青少年自身生长发育也会造成负面影响。比如肥胖会造成早熟,这也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从小就缺乏运动的孩子会提高他们在成年期患上一些疾病的几率,如肥胖症、高血脂、糖尿病等。
2、适量的运动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运动的时候是最放松的时候,青少年长期处在学习等高压下,精神容易绷紧,所以这个时候更需要运动来放松身心了,如果长期不运动,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的话,容易精神紧张、抑郁等,运动对于舒展身心,缓解失眠、抑郁等状况有很好的作用。
小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哪些后果
缺乏体育锻炼未必会带来什么后果
但是体育锻炼的好处显而易见:比如打个篮球,也许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可以在对抗中找到自己身体的弱点,想办法弥补自己的不足。不同的体育锻炼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让人的身体以及各项反应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生命在于运动是没错的。
真的特别怀念小时候放学打篮球到晚上八点回去吃个饭写个作业直接九点钟睡觉的时光。
为什么大学生不爱参加体育运动
8月8日是我国第三个全民健身日,适逢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即将在深圳举行,中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情况引起普遍关注。 今年全民健身日的主题是“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要达到这个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由于政府和学校缺乏必要的组织措施和硬约束、学生没有养成运动习惯、高校体育设施的“稀缺化”等原因,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运动,很多大学生体质下降,身体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大学生原本应该是一个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群体,但由于缺乏锻炼,很多大学生的体质令人担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校中只有极少数大学生能够长期且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而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运动习惯、生活方式多样化等原因,在课余时间很少运动,整天待在宿舍的“宅男”“宅女”日益增多。在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不能跑完800米、稍微运动就吃不消,容易头晕、乏力等情况比比皆是。 “比起中学的时候,我的体质明显下降了很多。”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7级学生钟慧绮告诉记者,中学时她是学校篮球队队员,跑上一千米都没问题。但上大学后很少运动,打篮球都坚持不了15分钟。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深圳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7级学生温惠惠是一个从不运动的“宅女”,每天在宿舍抱着电脑过日子。虽然宿舍就在一楼,她连出去打饭都不愿意。这导致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到了大三,严重到蹲下后再起来就头晕,甚至根本起不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很多大学生并不缺少运动时间,但却很少把体育锻炼考虑在内,生活方式多样化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喜欢长时间“泡”在网上,而运动对他们来说远没有上网的乐趣大。 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韦晓康说,近年来大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而导致体质下降,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长跑上。以前学生跑完一千米还可以去踢足球、打篮球,现在很多学生跑完就直接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而长跑中途晕倒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体育设施社会化豪华化 大学生运动无处可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学生体质下降,除学生主观忽视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运动习惯等原因外,高校体育设施的“稀缺化”和不均衡问题日益严重,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在客观上抑制了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 近年来,一些高校借举办、承办赛事等机会,新建、改建体育场馆,实现了体育设施跨越式发展。但记者发现,当前不少高校在体育设施建设运营上存在这样一种状况:以改善办学条件为由建场馆--运营、维护成本高--实行体育设施社会化--价格过高使一般学生难以承受。最后,以改善学生锻炼条件而修建的运动场馆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变成矗立于大学校园里的商业性健身会所。 据深圳大学体育中心教导主任赵刚介绍,除了高额的场馆建设费用可能获得政府和社会资金的补贴支持外,学校每年要为场馆水电费、维护和工资等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这对于一些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资金压力很大。所以选择在课余和周末时间有偿开放体育设施,以盈利弥补运营费用成为大多数高校的选择。” 然而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有偿开放不仅缩短了他们使用场馆的时间,相对高昂的费用也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 在拥有4个室外运动场、2个室内体育馆、3个室内网球馆的西南大学,2010级研究生吴杰说,入学一年来他从没进过室内场所。室内体育馆每小时7元的收费在他看来不太划算,网球馆每小时20元的开销更让他望而却步。 吴杰说,学校把体育馆的健身场地承包给了私人健身馆,学生要锻炼需要办健身卡,年卡是1000多元。“虽然跟外面的健身俱乐部相比并不贵,但我们还是用不起。” 而由于高校扩招、体育设施维护与更新滞后、经费不足等因素,虽然各地高校不断涌现新的体育场馆,但与学生总人数和总需求仍然不成比例。由于体育馆内的设施很多难以使用,不少学生集中到室外场地,使得原本就不足的运动场地更趋紧张。 应让运动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不少老师和专家认为,大学生体质下降尽管有种种因素,但体育运动的缺乏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广东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许舒翔认为,大学生缺乏运动导致体质下降,一方面有社会的原因,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围着课桌转,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难以保证,上大学后,忙着玩,忙着考英语四六级、考各种证书和找工作,同样难以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很多学校除了按国家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也没有更多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有关专家认为,体育生活化已成为我国国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诉求之一,我国要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理想社会环境、进而实现国民较高的生活质量,急需改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群体不爱运动的习惯。 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李桦认为,倡导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最重要的要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各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在业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健身、竞赛等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同时,指导学生如何科学使用休闲时间,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体育运动,让运动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些专家也提出,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化对于推动高校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方式确实挤压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空间和时间。在大学生体质下降的背景下,“重经营、轻服务”的高校体育场馆发展模式亟待“转向”。从长远看,加大对高校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为高校体育设施“减负”,让大学生更轻松、方便地使用体育场馆成为很多专家和学生的共同愿望
关于小学阶段的体育锻炼缺乏锻炼带来问题的案例有哪些
当前,繁重的学业负担,让小学生无暇进行体育锻炼,视力下降严重,除了课业负担之外,小学生体质下降严重,由于学生不良饮食习惯,造成肥胖或者身体虚弱,龋齿患病率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许多小学女生以瘦为美的“减肥风”。
小学生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还处于一种缺乏理性的阶段,带有盲目性和任意性。家长过分溺爱小学生,不让他们参加上一点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大多被家长和社会引导到成了学习习惯;他们的课余时间,大多在家里度过,选择的方式看电视、上网游戏、做作业、闲玩、看书等。
体育锻炼可以使小学生更接近自然、接近自己本原,丰富社会交往。体育锻炼体现出自由开放精神,使其成为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良方,起到净化学生身心作用。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健康行为,促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防止疾病发生。体育锻炼可以充实学生活空间,使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多彩,使学生的心理空间宽阔而深邃。体育锻炼是快速生活节奏的心理调节器。体育锻炼为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也可使体育锻炼休闲方式向创造型、开放型转变,造就科学文明生活方式。
总之,体育锻炼是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同生活方式有着紧密联系,通过体育锻炼习惯去构建健康生活方式,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增强全民健康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对城市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研究,旨在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实践研究活动,促进城市小学生理性认识体育锻炼,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家长、社会对学生生活方式认识,共同参与学生健康的锻炼生活活动。最后,通过城市教育带动农村教育,把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研究进行到底。
7-12 岁的孩子更需要发展一般性运动技能。过早地要求孩子进行大运动量、专业化的练习和严酷的训练,以及参与激烈的竞争等,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要持续地寻找孩子参与活动的办法,使孩子形成参加多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 二、让学生了解一些体育锻炼的常识和科学的锻炼办法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为此,教师在课中应注意以下多少个问题,一是教给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二是要给学生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是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三是要让孩子清楚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跑、举重、吊环、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四是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有的孩子在某项体育运动或活动项目上有特殊的才能,教师应和其家长联系应当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训练,以发展专业技能,进而参加少体校等。 三、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化 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教师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抓好课堂常规教育。如整队快、静、齐,跑步要轻松自然,队列整齐、精神饱满。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 6 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如我校每星期四举行的阳光体育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校学生缺乏锻炼情况,学校应该进行怎样的措施?
学校应该定期开展体育活动和竞赛然后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提高大家的锻炼.
健康的体魄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根据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看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在整体下降,所以增大学生体育锻炼是我国目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另外学校和家庭可以密切配合,鼓励学生多进行体育锻炼
如今中学生不爱运动的原因有哪些?
中学生不爱运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学习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运动
其次,现在科技发达,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学生们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了电子产品和各种游戏上,导致运动时间减少
还有就是,环境原因造成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家长影响学生,形成了大家都不运动的结果
希望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生缺少体育锻炼作文
一、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
学生最乐意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凡是主观上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很难做好。所以,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一般地说,经常给学生讲名人锻炼身体的轶闻,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是促进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又比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去做早操,一边唱儿歌: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身心都得到锻炼。当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和巩固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加重体育锻炼的成分,增强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每个学生都喜欢令人兴奋的体育运动,他们还希望在自己所参加的集体活动中显示出个人成就。 7-12 岁的孩子更需要发展一般性运动技能。过早地要求孩子进行大运动量、专业化的练习和严酷的训练,以及参与激烈的竞争等,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要持续地寻找孩子参与活动的方法,使孩子形成参加多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
二、让学生了解一些体育锻炼的常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为此,教师在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给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二是要给学生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是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三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跑、举重、吊环、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四是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有的孩子在某项体育运动或活动项目上有特殊的才能,教师应和其家长联系应当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训练,以发展专业技能,进而参加少体校等。
三、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化
学生做事情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教师放松对他的督促,他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抓好课堂常规教育。如整队快、静、齐,跑步要轻松自然,队列整齐、精神饱满。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如规定每天早上 6 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如我校每星期四举行的阳光体育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的因素有哪些
一、中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一)升学压力大,学生和家长更重视文化课。
由于升学的压力大,中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他们上体育课有的是迫于纪律的压力,有的是为了单纯的调节,有的是为了从紧张的文化学习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更多的则是因为学校对体育课的安排而出于无奈,不得已去应付。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了初中体育升学考试制度,对初中的体育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当初中生一旦进入高中,知道高考是没有体育项目的时候,这样在初中阶段他们由于要参加升学考试而培养的体育主动性就大大减弱了。
另外社会、家庭给予学生的升学压力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点大学,而考大学的唯一标准无非还是文化课成绩。所以绝大多数家长都不希望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运动场上。久而久之,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被泯灭了。
(二)应试教育对体育课有制约,无法保证体育课教学正常开展
有些学校对体育教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重视。大部分学校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体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得到加强,体育教学的环境与条件得不到明显改善,必要的体育设备和运动场地不健全。造成体育课教材教法选择缺乏多样化。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
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其他科目教师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现象普遍存在,中学生绝大部分活动时间被占用。更有一些班主任、校领导发现某同学体育不合格,会到体育教师那里说情,要求“放一马”。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就显得不足,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安排被动应付,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安全问题和教学内容陈旧制约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可能发生运动损伤,也会有发生教学事故的可能性。导致学校领导、体育教师思想上背负一定的思想包袱。学校怕担责任,体育老师也怕出麻烦,所以一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付了事,只是为了教学安全考虑,不钻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手段,久而久之学生感觉没有新意,宁愿在教室里上自习,也不愿意到操场上体育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课的开展.
(四)大部分学生体质差,不爱上体育课
一部分学生自身对体育的意义认识不足,锻炼意识淡漠,学习兴趣低下,从而导致学生不爱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久而久之,学生自身身体素质得不到显著提高,不能完成体育老师要求的锻炼任务,致使其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降低了对体育的兴趣。
二、 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措施:
(一)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的重要性
教师要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学好体育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好,也是体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揭示体育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的同时,同时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也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有力后盾和积极拥护者,真正从思想的深处接受和认同体育的重要性。
(二)以体育游戏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
游戏活动仍然是中学生十分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在游戏活动中有较强的教育机遇。游戏是在欢快愉悦中进行的活动,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心理方面的满足,缓解学习疲劳。由于不同的与体育游戏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因此,体育游戏能适应孩子身体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同伴之间的交往,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游戏过程中与同伴交往多了对孩子的群体生活和学会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乐趣,同时也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三)利用竞赛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兴趣。
运动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胜后的"成就感"是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中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要注意竞赛的方式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否则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积极性。“成就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的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当他们稍有进步时,就及时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这样能使其兴趣更趋于浓厚积极性更高。
(四)创新体育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大胆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应用电视、电脑等多媒体,使学生对体育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一些体育教师应该培养自已动手的能力,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制造一些简易运动器材,开辟运动场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新体育课的教学形式,要精心设计,力求有新意,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的优势,课堂教学就会变得丰富、形象、有趣味,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这样的课必然会使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越上越想上。体育教学过程要灵活多变,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认知等不同,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作用,让学生自愿参加体育运动,通过自身体育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
(五)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体育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优秀的气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切实提高体育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专项知识技能。
学生非常注重体育老师的形象,教师的仪表、姿态,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教师的体态、仪表举止和技术动作示范等方面会使学生产生羡慕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的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一个体魄强壮,体形匀称,姿态潇洒,动作优美,示范准确,身着整洁运动服的体育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