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体育健康更好地融入生活
体育生活方式具有目的性、稳定性、规律性、自觉性四大基本特征。我们倡导人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享受体育,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从体育管理原理的角度,结合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的做法,谈谈如何才能达到“善管”的境界。
1998年1月5日,受山东省委、省政府委托,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接管山东足球队,成立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开创了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经营运作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先河。2000年2月28日,我们再度接手原山东省乒乓球男女队,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职业乒乓球俱乐部-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并连续六年独家赞助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1999年7月和2000年12月先后成立鲁能泰山足球学校和鲁能乒乓球学校。2000年12月,在青岛建立鲁能乒乓球训练基地。2005年11月份,我们对鲁能体育文化产业进行重新布局,组建鲁能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全新的管理架构和发展平台。目前,鲁能体育形成了包括鲁能足球俱乐部、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和鲁能足球学校、鲁能乒乓球学校以及鲁能泰山发展公司等涵盖职业俱乐部、学校和经营公司三位一体比较完整的体育产业。
十多年来,鲁能体育不断成长进步,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鲁能足球队先后夺得4次联赛冠军、3次足协杯冠军和1次中超杯冠军。与此同时,鲁能乒乓球队先后三次获得乒超联赛女团冠军、两次男团冠军、一次世界俱乐部比赛亚军。2005年,在第十届全运会上,以鲁能队员为主的山东足球队获得男子足球冠军;鲁能队员李晓霞、彭陆洋获得乒乓球女子双打冠军。2009年,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以鲁能足校队员为主组成的U16山东足球队夺得男子足球乙组冠军;以鲁能足校U19队员为班底组建的山东队获得甲组第三名;由李晓霞领衔的山东乒乓球队获得女团亚军。鲁能自己培养的球员张继科代表山东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并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男子乒乓球世界杯比赛中获得亚军。鲁能足球俱乐部、鲁能乒乓球俱乐部已经成为国内运作规范、成绩突出、较为成功的职业体育俱乐部,“鲁能模式”也得到业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这一切源于我们对责任的一种认识。
坚持把发展鲁能体育作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鲁能体育创始人、时任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首任董事长刘振亚在鲁能足球俱乐部成立之初就指出:“体育也是公益事业之一,大家都不办,谁来办?”并多次强调“发展体育是一项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长远的事业”。我们自从接管鲁能体育以来,变委托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坚持建设“百年俱乐部”战略目标不动摇,持之以恒加大俱乐部的建设和投入,坚持不懈加强队伍管理和人才培养,牢记上级要求和全省人民的重托,始终保持着清醒头脑和旺盛斗志。
坚持把发展鲁能体育作为努力回报社会、服务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实践。山东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大省,近几年山东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向着经济强省、文化强省、体育强省迈进。体育事业是展示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和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窗口。发展鲁能体育,建设高水平俱乐部,既是省委省政府的信任和重托,更是全省9000多万人民的期待。作为在齐鲁这片沃土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回报山东人民始终是我们的一个价值追求。
坚持把发展鲁能体育作为提升公司品牌价值、践行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体育是朝阳产业,具有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和品牌传播效应。我们把发展鲁能体育作为公司集团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升公司品牌价值、践行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统一认识、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把"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山东电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全面融入鲁能体育的运作与管理,不断焕发鲁能体育新的生命力;同时,鲁能体育的健康发展和优异成绩的取得,也很好地培育了企业无形资产,显著提升了公司的品牌价值。
二、树立“百年俱乐部”战略愿景,积极探索鲁能体育职业化发展道路
体育产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新兴产业,职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大趋势,但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鲁能体育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也是我们积极探索大型企业集团与体育产业融合双赢新路子的一个过程。
(一)战略引领,坚持建设“百年俱乐部”目标不动摇。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成立之初,刘振亚同志就提出了“建设百年俱乐部”的战略目标,并指出:“建设百年俱乐部不是要一百年的时间建成中国最好的俱乐部,建设百年俱乐部首先要建设一流的、永葆青春的俱乐部。”我们始终坚持这一战略指导思想,不求近利,志在长远,注重基础管理建设、后备队伍建设、文化建设,致力于做中国职业俱乐部的典范。从“冲三甲、争第一”到“文化足球、百年鲁能”,正是基于这一远大的目标理想和事业追求,引领和激励着鲁能体育的发展。
(二)科学运作,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尝试和创新。体制机制不顺,长期制约着我国足球的健康发展。鲁能足球俱乐部自成立之始就确定了股份化改组、商业化运营、企业化管理、规范化运作的“四化”发展思路,建立了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控股和鲁能集团相关企业出资的国内第一家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并健全了董事会、监事会和法人治理结构,俱乐部按市场机制实行了商业化运营,突破了国内足球俱乐部“官办民助”的模式。为适应职业化发展要求,鲁能体育积极探索职业体育发展规律、职业俱乐部运作规律和职业运动员成长规律三大规律,努力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竞技比赛能力三大能力,全面加强经营管理者队伍、教学科研队伍和运动员队伍"三大队伍"建设,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并结合俱乐部建设,将这些理论和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三)严格管理,全面植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我们充分运用国家电网公司“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等一系列先进管理思想,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把山东电力多年积淀形成的管理经验移植到球队管理,注重培养队员不畏强手、坚韧不拔、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作风,提出了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比赛的“三严”方针和敢想、敢拼、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推行人员动态管理,实行竞争上岗,对教练员和队员实行收入和成绩挂钩,按贡献大小决定分配,有功必赏,有错必罚,调动了全体教练员、队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制定了51项规章制度,52项工作标准,大到比赛管理、小到训练着装,都有详细的规定,实现俱乐部管理的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军事化,为球队树立起严明的纪律观念,形成了较强的战术执行力。
我们对鲁能体育管理的重视还体现在管理团队建设上。公司历任行政主要负责人都亲自担任鲁能俱乐部的董事长,亲自抓、亲自管,并专门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分管鲁能体育工作,抽调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志组建历届俱乐部领导班子和管理团队。对俱乐部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及时研究和解决,在基地建设、经营管理、梯队发展、资金投入和外部重大关系协调等方面全力给予支持。
(四)文化支撑,提升鲁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用文化增强鲁能体育的核心竞争力,用文化促进鲁能体育的内涵式发展,用文化提升鲁能体育的价值,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等理念融入俱乐部建设,提出“文化足球、百年鲁能”的发展理念,编写了《足球文化》系列丛书和足球英语,作为教材对队员进行培训。大力加强球员职业道德建设,让球员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观念。加强俱乐部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团骨干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大力开展"公益鲁能"活动,教育和引导队员增强回报社会意识,积极为地震灾区和西南旱区捐款,多名队员资助困难学生不留名。在鲁能体育,“要干就干最好”、“做球星先做人”等思想已深入人心,融入到俱乐部建设、训练和比赛等方方面面,成为鲁能体育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树立起战绩好、形象佳的鲁能体育良好形象,努力为中国足球重树形象、张扬正气作表率。
(五)以人为本,筑牢建设"百年俱乐部"的长青基业。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梯队建设和后备人才培育,是打造鲁能体育长青基业的保证。创建于1999年的鲁能足球学校,硬件设施齐备,引进国外教练教学,在全国建成了15个人才选拔基地,文体并重的办学模式和广揽人才的选拔机制得到了亚足联秘书长维拉潘和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韦迪的高度评价。2009年,鲁能足球学校被中国足协授予全国首家"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培训基地",从这里走出了众多国脚,向国家输送了宿茂臻、李小鹏等5名国字号教练。目前,鲁能体育每年入选各级国家队的队员超过20人次,今年中超联赛各队中有41名队员来自鲁能足校,特别是在中国足球面临青少年后备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鲁能足校的球员在各级国家青少年队中撑起了半壁江山。创建于2000年的鲁能乒乓球学校,已经培养出新科世界冠军张继科、国手彭陆洋,更年轻的方博、宋鸿远则成为了国家二队的主力,在第7届世界青年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6项冠军。近年来,鲁能足校、乒校先后向有关省队和国家队输送优秀队员80多名,为各级国家队输送的国脚、国手、国字号教练居全国各俱乐部之首。
回顾鲁能体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来自各方面的热情支持和关心厚爱,是鲁能体育成长进步的信心和力量所在。十多年来,鲁能体育在坚持、坚韧、坚守中探索前进,在各方热情关注中成长进步。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的充分信任、国家电网公司的坚定支持,社会各界、广大球迷特别是新闻媒体的理解与支持,无时不在激励着鲁能体育管理团队和全体将士积极进取、奋力拼搏。
回顾鲁能体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国家电网“两越”精神中孕育形成的“鲁能体育精神”,是鲁能体育成长进步的精神支柱。十多年来,伴随着鲁能体育的成长,我们既分享着巨大成功,也经历着许多失败,这也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鲁能体育所展现出的“忠诚报国的责任精神、勇攀高峰的创业精神、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精诚团结的集体精神”,已成为我们今后需要坚持和弘扬的宝贵财富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一)精简放权,实现体育的层次化管理
过去相对集中的管理方式将逐渐向分散的方式发展,政府部门领导,强调人民群众自己协调管理体育资源,组建体育组织,发展体育运动。的过去的条块矩形的体育管理组织结构将向垂直分化整合的组织结构转化、分化即国家精简放权,政府将权力逐步下放,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体育组织与管理机构,政府部门与商业投资将明确各方的职责,避免管理上的责权纠纷。将体育的发展孕育于体育市场,让市场机构发挥主导作用。在不同的管理层次上分工明确,中央政府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提升国家高水平运动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管理与财力方面向竞技体育倾斜。而地方政府的注意力则完全集中在大众体育的推动上,实现了体育的层次化管理。这样减少了同级的地方政府对体育事务的干预,又有利于我国管理体制向国家与社会共同办体育的综合型体制方向发展。
(二)体育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民主化。
中央政府侧重宏观管理和政策投入,各地部门全力执行中央决策,社区体育社团承担事务性工作,政府与体育社团协会相互合作、相互协调与支持的结合性体育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中,政府将决策与执行分离,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浆”。具体而言,政府的侧重点在政策法规与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对体育的进行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在不同的体育组织之间进行沟通与联络,体育的执行任务以及事务性工作则完全由体育社团承担,形成了一个统分结合、各尽所能的高效率的体育管理体制。这样既减轻了政府部门的负担,也锻炼了我国体育执行部门的能力,举办的体育项目愈多,越有利于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发展。
(三)以规矩定规范,将法制建设融入体育管理体制中
中国足球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赌球,黑哨等不文明,不合法的事件的负面影响。要保证体育事业的正常,健康开展,就要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调节与引导市场正常运行的经济政策。21世纪,体育的发展,其政策法规一定要与国际接轨。合理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预防与惩处不良的行为,规范不当的行为。在这些方面不仅需要管理者提高自身的素质、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市场化的体育管理活动中建立监督组织与监督机制,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依法办事。
(四)脚踏实地,进一步完善体育运行机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口号不能帮助我们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不能规范体育管理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从政府管理部门立足于当地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发展体育事业促进体育管理制度改革为目标,稳扎稳打,进一步完善提运行机制。
(五)改革“举国体制”,以实现和谐体育为终极目标
举国体制是在我国产生的,立足于我国早期的国情,不可否认,举国体制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将长期存在,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时代是发展的,我国早已奔过小康,奔向大康,部分局限性逐步体现出来,因此,必须使它做出改变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唯一的出路还是认真进行其内部的改革,创造一个新体制。改革不等同于抛弃,我们要让市场和人民来选择。这就要求它必须具有最大的社会包容性,不管是大众化的体育运动还是高超的竞技运动,都能在其体制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
全运会哪些制度引领体育事业改革?
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前新闻发布会于8月27日下午在全运会主新闻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第十三届全运会组委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第十三届全运会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天津市副市长曹小红及组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出席发布会。
发布会上,李颖川重点介绍了全运会多项改革创新举措。李颖川表示,为全面发挥全运会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本届全运会以机制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奥运项目和非奥项目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方面狠下功夫,进行了多项改革创新,采取了8项具体措施。
一是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新增乒乓球、龙舟等19个大项126个小项群众项目比赛,使全运会更加接人气、通地气,让普通老百姓通过亲身参与全运会比赛竞争,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全运会、享受全运会的热情。
二是打破专业和业余、国际和国内的界限,充分发挥全运会培养和锻炼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平台作用,在田径、游泳等6个项目上开放高水平业余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同场同池竞技、首次邀请高水平华人华侨运动员来华参加全运会,与国内专业运动员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最终经过选拔,共有自行车、铁人三项和网球3个项目22名业余运动员,马术、射击、田径、游泳4个项目8名华人华侨运动员达到参赛标准并将登上全运会决赛舞台。
三是充分拓宽训练选材思路,将实施跨界跨项选材与全运会竞赛工作紧密结合。先后增设轮滑冰球项目比赛,在田径、游泳两个项目上增设青少年组比赛,同时增设跑跳、骑跑等10个全能小项比赛。从已经结束的这些项目看,调动了各省市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和训练的积极性,为补齐项目短板、选拔奥运会适龄人才积累了经验。
四是充分发挥全运会的竞赛杠杆作用,增设男子足球城市组比赛,鼓励城市报名参赛,进一步激发城市发展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促进中国足球水平的提高。
五是打破地区壁垒和藩篱,在游泳、田径等10个大项49个小项(4人及4人以下项目)上实施跨单位组队参赛政策,鼓励各省市在技战术配合类项目上合作组队参赛,确保了国家队运动员训练的系统性,有效提高了备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六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政策,支持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在全运会上交流引进少数民族运动员,进一步发挥体育在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方面的特殊作用。
七是进一步采取措施,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制订了十三运会军地共同培养运动员参赛办法,有力推动了军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军地竞技体育事业共同发展的合力。
八是实施教练员激励政策,在全运会颁奖仪式上,为运动员(队)颁发奖牌同时,也为主管教练员颁发奖牌,激励教练员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做出更多贡献。
李颖川强调,通过以上改革创新,使全运会既起到了引导全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龙头作用,又成为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更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了综合性运动会的多元价值和综合功能。
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将于8月27日至9月8日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解放军、行业体协、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38个代表团,以及部分城市、俱乐部和海外华人华侨在内的8838名运动员参赛,整个赛会参赛规模超过13000人。
如何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
英盛观察认为,随着体育科技与竞技的日益科学化、时尚化、国际化,体育以及体育教育都在向最文明、最文化方向靠拢,并开始引领整个艺术门类健康和谐发展.从世界到国家,从竞技到教育无不渗透着体育道德和风尚,作为小学体育教育者,一开始就从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行为、体育风尚和体育道德入手,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相机渗透德育教育.
一、 以规范体育行为为原点
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是重要的德育内容,在体育课中,始终要坚持规范学生体育行为,严格遵守体育锻炼规则,不能想当然的训练.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策划准备活动,基本活动和放松活动.从准备集合开始,就强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遵循课堂常规要求,每节课开始要检查学生服装是否和体,是否适合于运动,清理可能让学生产生运动伤害隐患的利器硬物及挂件等;再就是要听从口令、服从安排,让学生明白在体育锻炼前一定要作好准备活动,活动好每个关节、韧带、肌群,以免在运动中
受伤,或最大限度的降低损伤程度,在活动过程中必须教导学生按科学规范来参与运动,达到强体健身之目的,给学生作好标准示范动作,要求学生规范自己的动作.如体操中的前平举、上举、侧平举、俯腰、弓健步等动作要严格执行到位,不能让学生想当然的习惯成自然,影响美观和身体畸形发展;在放松过程中,充分舒展运动量大的肌肉,作好恢复的准备,以免作成疼痛或让学生惧怕运动的心理.每每此时,我都给学生讲一些身边的实例或用比喻暗示,强调规范体育行为的重要性,比如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进食、立即饮水、立即停止运动等常识教育,我就会给他们打烧红的铁板会被生水激爆的比喻;
暑天劳累的黄牛会被一肚子凉水而激炸心肺等来做事例,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介绍体育明星们的体育道德、体育风尚,把他们的事迹作为一种典范,潜移默化,也能使绝大多数同学能较自觉的规范自己的体育行为.
二、以培养合作意识为支柱
在体育运动中,很多项目都是靠集体的团结协作来完成的.因此,在此类体育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的德育目标之一.记得有句戏语说的好:“单个的中国人都是人中龙,而群体的中国人都是虫.”这句话也说明了我们的国民缺乏合作意识.而诸多的体育教学素材正好能为解决这一难题尽一点力.如:打球、拔河、接力等项目,应教育学生明确在运动中团结的重要性,明白合力的巨大功能,让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另外再加上拉拉队的助威呐喊,不断暗示其全力以赴,老师则及时指正集体中的一部分同学掉以轻心不加努力将会导致集体失败的问题,并激励全体同学都来帮助这部分同学,纠正其认识错误达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之目的.
三、以发扬拼搏精神为动力
在体育竞技中,很多的项目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体能.而体能训练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拼搏进取的思想进行训练的大好时机.例如在长跑教学中,除让学生掌握长跑动作常规和技术要领外,还应教会学生克服长跑中的极点——我们把在运动中最累最难受的时刻称之为极点,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和运动特征.特别是在此时,更需要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只有一次次的克服它、抑制它,才能逐渐的减小过极点时的疲惫和难受程度,否则永远也过不了极点,或者过极点时跨度时间延长,感觉难受的时间也加长,不但达不到增加体质之目的,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中,除给学生讲清楚道理外,还及时鼓励学生在此时哪怕是慢跑,都不能停下来,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极点得意义,感受克服极点后的轻松,品味拼搏产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彩虹总在风雨后”的道理.从而引申到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等方面都要以对待极点的方式来挑战困难、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极限,充分把握和展示自身的潜力,挖掘并拥有顽强拼搏的能力.
四、以宣扬终身体育为目标
作为体育教师还应在课堂中把握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它不只局限于一节体育课,也不只限于参加过某项体育运动,让学生将自身健康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是更好工作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利用游戏、唱游等活动,启发学生不光在校园内,在体育课上,或是在以后的社会生活、工作中都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我运动,我快乐”,作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追求,成为真正德才兼备,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其实,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点评、借鉴学习等多种手段达到目的,使体育人成为文明人,而不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言人.
体育社会治理功能?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从性质上看,体育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体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社会情感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主体是人,所以从社会学角度来分析体育的功能,可以分为个体与群体的功能和总体社会功能。一、 体与群体的功能1、 导社会规范,促进个体化社会 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和掌握作为社会或集团成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知识、技能、倾向、情感等)的过程...
如何在体育课堂中融入德育教学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实施德育教育有多种途径,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师把握好德育与教学的结合点,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是尤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学生更易直接接受。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坚持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奏效。 因此,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中,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内化性原则。体育教师在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善于了解和启迪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他们去追求和探索,促使他们将奇偶碍于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 3、整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及到小部分,而忽视大部分。还应特别注意将德育所包涵的各项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使全体学生的德育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4、差异性原则。因为学生间存在着思想认识、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因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依照自身条件得到他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 5、系统性原则。从广义上讲,教师要有长远计划,讲德育教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从狭义上讲,教师应从课的开始至结束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课与课之间要注意紧密联系,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渗透信息牢固、深刻。 二、实施渗透的途径 (一)结合教学,介绍我国体育发展史、体育成就和为振兴我国体育事业奋斗的运动员、教练员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爱祖国的教育。 1、我国具有悠久的体育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体育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体育发展史。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中国体育的近现代史同我国近现代史一样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从旧中古乖哦的体育屈人胯下,被称为“东亚病夫”,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各种国际大赛中日益显示出中国这一东方巨人的崛起。利用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的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3、用中国健儿为了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事迹去感染、激励学生。 (二)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纪律教育、挫折教育和审美情趣培养。 1、学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项目,教师要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特别向学生强度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如果一个没有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若不讲究集体配合,就会失去同伴创造的机会,也难以有所作为。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 2、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应很好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得的不易,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等都需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3、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组织教学比赛、达标测验、单元技术考评是经常要做的事情,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诱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养成良好杜瓦尔个性心理素质,使他们清楚失败的使成绩,决不应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 4、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体育比赛都是通过规则的约束,才富有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在组织教学比赛时,教师严格执法,让学生认识到犯规就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造成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教师应顺势提醒学生纪律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职责,一个没有纪律性违法违纪的人将会得到社会的排斥和惩罚,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纪律的重要性。 5、学生对美是十分向往的,而对美的认识是模糊的。因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美的瞬间,让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在运动中领略豪迈、奔放、节律恰当的流畅之美;在静止中去感受刚毅、稳健、造型舒展的凝重之美。特别是在教授舞蹈、韵律操、健美操的内容时,美的表现力更直接,更易被感观认识。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追求美是生活的需要,并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 三、体育体育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的作用 体育教师应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知识水平,在教学中随时随地注意用自身言行去感召、教育学生。推荐理由: 由于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普遍存在娇气、自私、任性、不能吃苦、抗挫性差等特点,缺乏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所以,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提醒广大体育同仁,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体质的锻炼,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