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质各方面都挺好,选择体育分类时该怎么选?
选择体育分类时,应该选择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项目,这样才能保持下去。
为什么中国孩子缺乏人格教育
中外精英的差距在哪里?从小培养的道路就不同。看看世界顶尖中学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吧……
暑假里,家长让孩子们补课,做题;而在英国家长就赶紧利用暑假让孩子运动起来……
威灵顿公爵曾说过“滑铁卢战役取胜于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
近600年来,那些11岁的小男孩们走进伊顿,几年的摸爬滚打,完成的是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
18岁离开伊顿时,穿西装是绅士,穿军装是猛士,这样的贵族精神,岂不是全民应该发扬的精神?
伊顿公学奉行的是最为传统的英式绅士教育。
英国普通中学的课程,在伊顿公学只用二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学完。剩下的时间,学生被要求学习各类运动,比如英国人热衷的马球、赛艇、击剑等。伊顿公学对体育高度重视,甚至发展出了这样一句口号:“运动第一,学习第二”。
这不能简单理解为“男校”的特色,事实上,伊顿公学注重的是其背后的精神塑造作用,正所谓“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这也不是一句口号,这就是一个学校的规则。
体育本质是人格教育
指导伊顿公学办学的教育理念是“绅士教育”,“绅士教育”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有健强体魄,德行、智慧、礼仪及学问集一身的实业家(学者),为了培养这些品质,体育运动成为伊顿的首选。
学校经常以赛代训,每周抽出一个下午进行级别较低的体育比赛,包括高尔夫球、软式墙网球或游泳等个人项目,或者篮球、曲棍球、水球等团体项目。
伊顿的体育团队建设也很有意思,各种比赛活动都以宿舍为单位,学生首先是为自己而赛,然后是为宿舍而赛,接着便是为伊顿而赛,当然,最高境界,还是为祖国而赛。
伊顿公学的体育运动项目多,学生运动时间长而次数频繁。冬季有橄榄球和足球等,夏季有板球和划船等,每周占用3至4个下午。
在夏季,参加板球比赛的学生一周内几乎每天要花费5到6个小时;而对校队来说,时常还要花两天时间参加在校外进行的赛事。
由于每个宿舍的人手有限,而项目又多赛事又频繁,迫使那些不特别喜欢或擅长体育的学生也不得不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长期的体育运动,除练就学生强健的体魄之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集体合作意识,磨砺出学生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作为“绅士”基本的基本品质,也是伊顿公学生的基本品质。
近代中国提起北大校长蔡元培,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他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但很少人知道,在我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中,蔡元培先生同样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中国近代体育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育内容。
蔡元培先生所倡导之体育,始终与他所倡言的“完全人格”联系在一起。早在1912年5月,蔡元培就提出“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之人格,教育者是养成人格之事业”。1919年2月在《教育之对待的发展》一文中,他提出“盖群性与个性的发展,相反而适以相成,是今日之完全人格,亦即新教育之标准也”。在“完全人格”中,蔡先生将体育置于首位,他说:“体育最要之事为运动,凡吾人身体与精神,均含一种潜势力,随外围之环境而发达,故欲发达至何地位,既能至何地位。”在谈及体育与德育的关系时,他再一次论证了体育的基础地位,“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忠孝,人伦之大道也,非健康之本,无以行之。”“于国家也亦然……一切道德殆皆非赢弱之人所能实行者,苟欲实践道德宣力国家,以尽人生之天职,其必自体育始矣!”
1920年12月5日,蔡先生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说中,将“完全人格”又称为“健全人格”,谈及“年前我国审查教育会,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一)养成健全的人格,(二)发展共和精神。所谓健全人格内分四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的,不可放松一项的。”在此,他把体育的功能和作用及所应掌握的尺度做了务实的说明,“先讲体育,在西洋有一句成语,叫做‘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足见体育的不可轻忽。不过体育是要发达学生的身体,振作学生的精神,并不是只在赌赛跑跳,或开运动会博得名誉体面上头……其实体育最要紧的,是合于生理。若只求个人的胜利或一校的名誉,不管生理有无危险,这不要说于身体有妨害,且成一种机械的作用,便失却了体育的价值了。”
蔡元培先生不仅是教育思想的理论家,更是实践的先行者。蔡元培主持校务的第一年,“北京大学体育会”成立,通过《体育会简章》,并选举杨济华担任会长。1917年12月成立的“北京大学体育会”和随后成立的“北京大学技击会”使体育运动有了相对稳定的组织,促进了校内外交流、扩大了体育在学校的影响,肯定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以后成立体育部和设置体育课教学打下了基础。
为了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在蔡元培的提议下,1919年秋季学期起北大实行新生入学体格检查制度,此外学校还增加了许多体育器材和设备,开设了游泳池和溜冰场,而当时学校办学经费其实极为紧张。
1922年5月直奉战争爆发时,北大三百多学生加入妇孺保卫团。在蔡元培主张下,将保卫团变成一种永久性的体育组织,并仿照欧洲各国国民军的组织,在1922年6月将保卫团改称为学生军,并制定学生军章程大纲,以锻炼身体、增进军事常识为宗旨。全校共分六个军,每军分三队,每队分三排,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并决定组织体育委员会和体育部,规定军事教育、柔软体操和各种球类训练(每周三小时)为学生正式课程,与其他课程并重。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北大的体育运动面貌为之一新。
1922年学校举行春季运动会,使中断了6年之久的校运会得以恢复,蔡元培亲自担任运动会主席,顾孟余、丁林、胡适、颜任广、李四光、陈其修等教授分别担任评判长、司令员、评判员、计时员等工作。虽然那届运动会只有34名运动员参加,但学校很为重视,北京大学日刊出版了运动会专刊,刊载了蔡元培“运动会的需要”一文。此后每年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并延续至今。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样前瞻的教育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改革教育、尚武求强的积极作用,并有力推动了日后北京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蔡元培先生关于体育方面的实践,为高校体育教学做出了榜样,其功绩也应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所铭记。
评价伊顿公学?
英国私立男校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坐落在温莎小镇,与女王钟爱的温莎宫隔泰晤士河相望。伊顿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这里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伊顿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
有“财”,有“才”,才能上伊顿
伊顿 的学位需在七年前预定
伊顿过去是贵族学校,世家子弟出生后即要注册。现在,学校里的贵族所剩无几,所以“贵族”实际已变成“昂贵一族”的代称。伊顿属于私立学校,原则上是面向公众招生,但要符合“财”、“才”二字才行。一个学生每年两万多英镑的学费(包括住宿费),令许多家庭望而却步。因此,每年报考伊顿公学的学生也就是1000余名,通过严格考试和面试后,录取250多人。
报考伊顿[也是有条件的。私立小学的优秀学生是主要生源。私立小学与伊顿一样,也是条件好、学费昂贵,中产阶级家庭少有问津。其次是公立小学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有意培养,校方也会给予报考私立中学的建议。海外学生也能报考伊顿。伊顿公学曾是英国殖民地上层家庭男孩的首选,从印度王子到阿拉伯王子,人人一口“伊顿”口音,见了面不谈国事,先称兄道弟弄清楚对方在校的年头辈分,以及住在伊顿的宿舍楼和房间号,关系就拉近了许多。伊顿现在虽然有王子头衔、后面跟着仆人的人物少见了,但出身大有来历者仍不乏其人。美国的富豪、亚洲的赌王,都把孩子送到这里。
伊顿校服犹如宫廷朝服,等级分明
伊顿的规矩使它显得处处与众不同。不论你是权贵之后,还是富贾世家,进了伊顿都得遵守校规,所有学生一律平等,谁想颐指气使,就等于自讨没趣。
严格的着装是伊顿的校规。伊顿公学为不同职位、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设计了不同着装。伊顿的校服类似绅士的黑色燕尾服、白色衬衫、圆领扣、黑色的马甲、长裤和皮鞋。这套行头就要700英镑,加上配套的成打衬衫、领带等,装扮一个伊顿人,至少要好几千英镑。在黑色燕尾服中,有一些带披风的,那是国王奖学金获得者的标志。有些穿不同颜色马甲的,是伊顿5年级的“明日之星”,他们是从所有获奖者中选出的佼佼者。如果配有银色扣子,则代表最高级别的优秀学生,他们有权参与学校政务。通过这些日常服饰上的变化,突出竞争中优胜者的地位,使他们理所当然地鹤立鸡群,让学生充分体会优胜者的优越感、荣誉感。
校长、教务长、舍监和各学科负责人,也有不同的黑色学袍,稍微正式的场合,学袍一穿,犹如宫廷朝服,也是等级分明。
伊顿的教学有何特色
伊顿学生现在也参加英国中学的GCSE和ALEVER水平考试(升入英国名牌大学的主要途径),成绩几乎都是优秀。伊顿教学有3要素:一是高质量的教师。名师出高徒,伊顿也认这个理。伊顿的教师很多是博士、专家,其中不乏牛津、剑桥毕业的伊顿校友。当然,伊顿选择的教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
二是独特的教材。伊顿也用为中学统考编写的教材,但他们只用一半时间就教完了。余下的一半时间,由系主任自己选择增添其他教材。每年9月开学时,各系主任已制订好独特而细致的教学计划,发给每个老师和学生,学生还可以在计划之外再选学更多的知识。因此,伊顿学生除了参加统考外,还多一项“伊顿考核”,每年12月进行。它比中学统考要难得多。伊顿学生几乎都能通过统考,却不能保证都通过伊顿考核。如果不幸几次没有通过伊顿考核,孩子就必须转学了。同时,伊顿考核在校内决定着下一学期的分班,在升学时,如剑桥国王学院等,会更看重伊顿考核展示的学生质量。
三是“分班制”教学法。考入伊顿的学生基本都是尖子,但不等于每个学生的天分、特长、爱好都一样。“分班制”就是为了避免成群教育的粗略。学校从每个学生考入伊顿的第一个成绩起,在英语、数学、法文等每一学科下分别分出等级(班),一般14级,较小的学科相应减少。它与笼统的快慢班不同,一个学生不是被笼统地归在快或慢的班里,而是每一科在不同的班级里。如进入第一班的学生,即证明他在该科目上已经有了超强的天分和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机会。而14班则相反,证明学生在该项目上天赋和能力较弱,缺乏自学能力。老师就要加倍细致、耐心,有时要一对一地个别辅导。
对学生而言,不会因为被划入“低班”而自暴自弃。因为一个学生这科在14班,另一科可能在1班,其间的差异,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产生的是“向自己看齐”,让自己“全面优秀”的动力。同学之间也会注意到每个人各有千秋,你是“数学天才”,我是“文学博士”,增进互相尊重和友谊。每年通过伊顿考核,前几名会升入更高班。每次“提升”班级,学生都得到更上一层楼式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伊顿有什么奖学金
伊顿的奖学金分为两种:“国王奖学金”(简称KS)和“欧彼德奖学金”(简称OS)。国王奖学金获得者可免5年学费,全校有70名,每年级14名。每年入学的新生中,只有得到私立小学校长推荐的100人有资格参加竞争。获得国王奖学金的男孩不仅增添一件潇洒的披风,还有其他高人一等的待遇:搬出普通宿舍楼,住进学校中心庭院的“老校舍”,在专用餐厅就餐。据说,那里的有些食谱,沿用的是16世纪宫廷的烹调方式。
如果说国王奖学金代表着入学时的佼佼者,欧彼德奖学金则标志着在伊顿竞争中的优胜者。欧彼德奖学金年年颁发,3种情况可以获得:一是,已考上国王奖学金,但不喜欢在“金丝雀笼子”生活的学生,可以申请自动转换成欧彼德奖学金,搬回到原来的宿舍楼。二是,每年全校各项考试中成绩最优秀的13名学生可获得“卓越者”荣誉,连续3次或累积4次成为“卓越者”,可以获得欧彼德奖学金。三是,由于某种特长,校长特别授予欧彼德奖学金。这是一种纯粹的学术荣誉,没有奖金,也没有披风。
在伊顿的最后一年,从各种获奖者中精选出20人为“明日之星”,名为“POP”,他们的马甲可以是自己选择的颜色。当年威廉王子就曾是“明日之星”,他的马甲是一面英国国旗。
伊顿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很多人一说绅士就想到礼仪课,伊顿确实有礼仪课,但只是很短时间的选修课,大部分家教好的学生也不需要上。
初入伊顿,学生只是13岁的小男孩,离开伊顿的是18岁的谦谦君子。他们在伊顿的5年完成的是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伊顿的校规严格,却不痛苦。比如,一年级学生入学,有10%—20%是没有集体生活经验的家中宝贝,校方的第一个措施是,家长前三周一律不准探望,要把娇生惯养的公子哥“扳”过来!在不准你留恋父母温情的同时,学校给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集体的温暖。学校还把各种娱乐、体育和业余生活等安排得满满的。每天长知识而又有趣的活动之后,男孩们还没来得及想家,就已疲倦得呼呼大睡。有些家在香港的学生,直到第三周结束才突然想起父母。
学校的宿舍是学生们的新家,每座宿舍楼是一个集体,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约50多人,除了上课之外,起居、餐厅、体育、娱乐活动都以宿舍楼为单位。伊顿学生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体育运动。其中,伊顿划船赛的礼仪优雅浪漫,“伊顿五人”、墙赛、田野游戏赛等伊顿的特有运动勇猛粗鲁。在游戏般的体育运动里,男孩们不仅锻炼体魄,而且能形成同学之间的互相尊重、团结、合作、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高年级同学的言谈举止也是低年级同学的榜样,伊顿的良好校风、礼仪,就这样代代相传。
威灵顿公爵在打败拿破仑后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说 滑铁卢的胜利只不过是伊顿公学操场上的胜利 如何解释
充分表达了他虚伪做作的性格,猥琐阴暗的心理,小人得志的炫耀。
综合来说
1 威灵顿并不是完胜,是险胜。如果拿破仑运气稍稍再好点。威灵顿根本没有机会说出这句话。
2 威灵顿个性阴沉,表里不一。为人风格属于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典型。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他的马后炮。试想:既然赢了是操场上的胜利,他输了也一样是操场上的失败。所以他这句话是很不负责任的,滑铁卢战场上几万英军的骸骨绝对不会赞同他这句话!凭什么你们的操场演练需要我们流血牺牲?
3 英国人在战场上有着铁血的战斗精神,是他们的意志帮助了威灵顿取得了胜利。但是威灵顿却把他们的士兵看成猪狗一样,只是一群工具,一些棋子。事后还说自己滑铁卢的军队是可恶的军队。由此可见,滑铁卢之战他的麻烦还是很大的。
4 一场战争和某人的一句话不足以证明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成功。这句话充满了嘲讽的意味,意在讽刺拿破仑不堪一击,战胜拿破仑轻而易举。所以他也只能在赢了之后才这么说,战争之前,他甚至提前一年就去滑铁卢考察战场。也就是说,他预见和谋划的能力值得称道,但是为人和装13的本事也是一流的。
综上所述,威灵顿这句话无非是胜利者在战后茶余饭后闲来无事吹牛扯淡时而说出来的屁话,充斥了炫耀、自私、虚伪、做作的种种心理,楼主大可不必深究。
伊顿公学作息时间
七点二十起床,八点看报纸(有利于学习,比如学金融的可以看动态),八点半去教堂(不管你信不信教= =),九点上课。
下午两节体育课,晚上社团活动,夜晚11点熄灯。
大致是这样子的,我看节目上如此介绍。
另外低年级的电脑九点关,高年级的十一点
在英国贵族学校上学是种怎样的体验
用伊顿公学举例说明一下: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位于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地处白金汉郡泰晤士河河畔,与温莎宫隔岸相望,伊顿公学是一座古老的学府,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排名全英前十。
伊顿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素以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著称,学生成绩大都优异,被公认是英国最好的中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这里曾造就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了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演员汤姆·希德勒斯顿、埃迪·雷德梅恩、休·劳瑞,《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还有“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贝尔·格里尔斯。也是英国王位第二号继承人、剑桥公爵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的母校。伊顿每年250名左右的毕业生中,70余名进入牛津、剑桥,70%进入世界名校。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战中英国男子在沙场上战死率约为11%,而从伊顿公学毕业的男子的战死率则约为20.6%。其中骑士精神可见一斑。
伊顿公学,于1440年由亨利六世创办,素有"绅士摇篮"的声誉。这所学校,名为“公学”,实际上是一
所私立中学。 亨利六世将之命名为“公学”的原意是为贫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让贫穷孩子也能进入该校读书,作为进入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的预备学校。
不料到了17世纪,伊顿公学反而逐渐成为英国最著名的贵族学校,因为贵族子弟都以能够进入这所学校为荣,争相入学,形成一种高贵气氛,平民子弟反而可望不可即,致使该校逐渐变成一所等级森严、面向贵族子弟开放的学校。
从2003年9月开始,校方已经要求每位学生都要自己配备一台电脑,从而更好地配合校方网络教学的要求,校方也通过互联网为学生布置作业和教学。
近年来,英国私校都从以前的男女分校纷纷改为男女合校,但伊顿仍保持男校制不变。这所私立寄宿制的男子中学目前有约1,400名13至18岁的学生,都是由中学读到大学预科的男孩。
集体生活
初入伊顿,学生只是13岁的小男孩,离开伊顿的是18岁的谦谦君子。他们在伊顿的6年完成的是生理、心
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伊顿的校规严格,却不痛苦。比如,一年级学生入学,有10%—20%是没有集体生活经验的家中宝贝,校方的第一个措施是,家长前三周一律不准探望,要把娇生惯养的公子哥“扳”过来!在不准你留恋父母温情的同时,学校给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集体的温暖。学校还把各种娱乐、体育和业余生活等安排得满满的。每天长知识而又有趣的活动之后,男孩们还没来得及想家,就已疲倦得呼呼大睡。
学校的宿舍是学生们的新家,每座宿舍楼是一个集体,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约50多人,除了上课之外,起居、餐厅、体育、娱乐活动都以宿舍楼为单位。
严格着装
伊顿公学还以古老传统和非常特别的校服而闻名。伊顿公学为不同职位、
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设计了不同着装。伊顿的校服类似绅士的黑色燕尾服、白色衬衫、圆领扣、黑色的马甲、长裤和皮鞋。这套行头就要700英镑,加上配套的成打衬衫、领带等,装扮一个伊顿人,至少要好几千英镑。在黑色燕尾服中,有一些带披风的,那是国王奖学金获得者的标志。(伊顿校服最早是乔治三世去世时人们为悼念他而穿),
有些穿不同颜色马甲的,是伊顿5年级的“明日之星”,他们是从所有获奖者中选出的佼佼者。如果配有银色扣子,则代表最高级别的优秀学生,他们有权参与学校政务。通过这些日常服饰上的变化,突出竞争中优胜者的地位,使他们理所当然地鹤立鸡群,让学生充分体会优胜者的优越感、荣誉感。
校长、教务长、舍监和各学科负责人,也有不同的黑色学袍,稍微正式的场合,学袍一穿,犹如宫廷朝服,也是等级分明。
不过,学生的生活也在逐渐改变。学生头上那顶传统黑色高帽已可不戴了;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穿着如牛仔裤等便装游逛了。
重视体育
伊顿学生几乎每天下午都有体育运动。其中,伊顿划船赛的礼仪优雅浪漫,“伊顿五人”、墙赛、田野游戏赛等伊顿的特有运动勇猛粗鲁。在游戏般的体育运动里,男孩们不仅锻炼体魄,而且能形成同学之间的互相尊重、团结、合作、 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高年级同学的言谈举止也是低年级同学的榜样,伊顿的良好校风、礼仪,就这样代代相传。
每年6月4日伊顿公学的颁奖典礼这一天,青少年个个穿上黑色燕尾服,胸前衣领饰孔上缀着蓝色康乃馨
或牡丹,引领学生家长检阅学习成绩展览,出席感恩崇拜,然后观看伊顿船队在泰晤士河上游行的盛况。
这个从1793年便有记录的船队游行,通常在清晨阳光升起时开始。
每艘船上坐着八个身穿白裤、条纹衬衫、头戴缀满玫瑰、紫丁香帽子的少年。他们在沿岸奏着"伊顿船歌"的伴随下,缓缓划行。参加校庆的,常常有议员、贵族、以及著名的毕业生。有时候,女王、亲王、王子们也来参加盛典。
时至今日,在校园里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穿着19世纪的绅士服装的学生们在绿草如茵的草坪上打木球,甚至在周末都运动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