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田径运动的发展经历哪些阶段?它们分别是什么?
经历了5个阶段。第1阶段是在1910~1948中国田径运动的引进,初步开展和停滞不前的阶段,第二阶段属于1949~ 1965年中国田径迅速普及和提高,第3阶段,1966~1976,中国田径运动遭到浩劫,运动水平显著下降,第4阶段,1977~2000年,中国田径运动发展迅速冲出亚洲,开始走向世界,是一个巅峰的阶段,第5阶段2001年11月到现在21世纪初,中国第9届全运会,以刘翔开始引领田径运动发展。
体育学的起源与发展
体育赛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和演进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体育赛事的内容、形式、功能以及组织运营方式等都经历了持续不断的演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体育赛事的起源
人类的体育活动起源很早,最早的形式应该是自发的、出于生存本能需要的一种身体行为(如猎猎)。历史记录与考古发现的材料表明,早在公元前2700年,中国就有了徒手武术。埃及、亚述与克里特岛等地也出现了弓箭、跳远与球类运动。
早期的人类体育运动往往缺乏独立意义,通常是作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而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其意义经常被提升到“符号”和“精神”层面。当代规模与影响力最大的人类体育盛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便是在古希腊人的宗教祭祀活动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信奉多神教的古希腊人,每逢重大祭祀日就会以唱歌、跳舞和体育竞技等方式作为祭祀活动来表达对诸神的敬意。其中,最为隆重的就是对众神之首——宙斯的祭祀。古代奥运会就直接源于这一重大宗教活动。渴望和平的古希腊各城邦之间约定,在奥运会举办期间能够以神的名义进行休战以达到短暂的和平和灾难的减少。从此,对和平的追求就成为奥运会一个永恒的主题和精神内核。在奥运会发源地的古希腊,人们的体育运动观与实践对人类的体育活动与赛事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体育运动在这里不仅普遍受到重视,甚至被视为是一种崇高的活动。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公元前8世纪)中就曾记述阿奇里斯为了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朋友巴托勒特别举行了一场体育竞赛,这是目前为止有关运动比赛最早的记载①。
二、体育赛事的萌芽——体育游戏
体育运动竞赛项目最早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的,具有从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活动向世俗意义上的娱乐活动过渡的性质。如现代足球最早起源于我国汉代“跳鞠”游戏。现代篮球运动则是由美国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于1891年发明的。当时由于冬季人们缺乏室内球类运动,奈史密斯便从工人和儿童用足球向桃子框中投球的游戏中得到启发,设计将两只桃篮分别钉在健身房内两端看台的栏杆上,篮口水平向上,距地面约10英尺,以足球为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挪足球,入篮即得1分,按得分多少来定胜负。因为这项游戏最初使用的是桃篮和球,故名“篮球”②。
三、体育比赛的传统形式——体育竞赛
以“游戏”形式出现的体育竞赛活动为体育赛事的进一步演进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育竞技性质的运动相比游戏形式的运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运动内容更完整、规范
和系统,并有了相应的严格评判规则。从概念上来看,体育竞赛是在规则的统一规定下,采用公平合理的竞赛方法,运用人体的体能、智慧及所掌握的技战术能力,按特定的形式进行的竞技活动过程。
在体育竞争活动发展的早期,赛事组织举办方与参与者只关注活动内容本身及其结果。
传统的体育赛事由“参赛活动人群(包括运动员、裁判人员与组织管理人员)”竞赛的空间(比赛场地)与物质条件”以及“组织管理”三个子系统构成。赛事组织者对体育竞技活动范围以外的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科技等环境并不关注。这一方面受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低下以及物质与精神生活贫乏的社会环境制约,也与体育赛事本身的影响力难以“溢出”竞赛范围有直接关系。
四、现代体育赛事及其发展特征
无论是在世俗意义上的娱乐活动发展演变而来,还是在宗教意义上的敬神与祭祀活动基础上形成,传统体育赛事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非功利性”或“公共”性。这可以是在一个社区尺度,也可以是在地区、全国甚至全球(如1984年以前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尺度。公共部门主导成为赛事举办与组织管理的唯一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科技等元素均已介入体育赛事的发展演变,体育竞赛活动过程变得复杂起来,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表现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两个发展向度,而且社会活动中的休闲娱乐类赛事也被纳入体育赛事发展的内容。
1.体育赛事的“节庆化”(Festivalization)
在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是什么
认知定向阶段(泛化阶段):初步掌握、体验技术动作,动作学习以分解模仿、徒手学习为主。
联系形成阶段(分化阶段):深入理解肌肉活动感觉,不断改进技术动作,动作规范,基本上建立动作定型
自动化熟练阶段(自动化阶段):形成牢固动力定型做动作熟练、省力、自如。运动技能是动作技能的一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运动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我们无时不在运用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现在我从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来分析与探讨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一、认知-定项阶段学生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兴趣,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认知-定项阶段。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前滚翻时,首先应向学生示范前滚翻的连贯动作,并将动作分解开进行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关于前滚翻的知识,形成前滚翻的动作表象。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表象能帮助学生顺利的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动作表象,技能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差,清晰而正确的动作表象,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动作以及技能学习者对示范动作的正确感知。另外,学生们根据自己学习的动作知识,也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必要的动作表象,并促使其主动地学习和表现某种技能,校正自己的错误动作。在认知-定项阶段,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时从个别的动作环节入手,有时从动作的整体入手。这时,学习者需要熟悉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特点,把新学习的动作与已有的、习惯了的动作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的环节,克服不良习惯动作的干扰。以学习投篮技能为例,由于其具有整体性强但易分解的特点,因而可以将各环节综合起来完整地进行学习。在认知-定项阶段,初学者的动作往往显得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多余动作也比较多,因而对动作要有意识的进行控制。在这个阶段,教师在每个动作上的示范表演对学生学习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主要是靠把自己的动作与示范动作进行对照,来校正自己错误的动作。在技能形成初期,学生的内部言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他们完成每一个技能动作,都要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意识的作用稍有减弱,动作就会停顿下来或出现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动作的完成显得很紧张。随着技能的形成,意识对动作的控制逐渐减弱,整个技能或技能中的大多数动作逐渐成为一个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学生在完成技能时,只关心怎样使技能服从于当前任务的需要,而不关心个别动作的进行。由于动作系统的自动化,扩大了人脑加工动作信息的容量,因而完成动作的紧张程度也就缓和了。二、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学生开始把各个动作环节或不同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或者学生会在了解一种技能的大致特征之后,对其中的个别动作做更多的练习。这时,他们的注意力将从认知转向运动,从个别环节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这是把个别动作系统的关键。由于技能还处在初步形成阶段,因而练习者常常会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交换和交替的地方,亦会出现短暂的停顿;他们完成动作的紧张度虽已大大缓和,但没有完全消失,稍微分心,还会出现错误的动作;在前一阶段经常出现的多余动作在此阶段已逐渐减少。这时候,练习者的头脑中已形成比较清晰而牢固的动作表象,他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动作,并根据自己的动作表象来校正自己的技能。在技能形成中,反馈对技能的动作的学习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射击练习时,每射一发,都要看看结果,如果弹着点偏右,下一发瞄准应该偏左一点;如果弹着点偏下,说明扣扳机用力大了一点,带动了枪口向下,下一发应该纠正扣扳机用力大小。在动作技能学习中,反馈可分为外反馈和内反馈。外反馈是指由视觉、听觉等提供的信息反馈,它们来源于外部,例如,旁观者的指点、通过录像观看自己动作的结果等。内反馈指由肌肉或关节提供的动觉信息反馈,它们是动作的自然结果,例如在传球时,肌肉用力的大小、肢体运动的方向、触球的部位等提供的动觉、触觉反馈就是内反馈。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两种反馈的调节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技能形成初期,内反馈与外反馈都很重要,但来自外界的视觉、听觉反馈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学生根据动作反应后所看到或听到的结果,对反应进行调节和校正,使动作达到预定的目标。随着技能的形成,外部感觉控制作用逐渐为动觉的控制所代替,内反馈在技能动作的调节中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各个动作环节与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他们在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整个动作系统从始至终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动作的连贯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提供的动觉信号来调节。由于技能已经完善,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技能去完成自己所面临的各种运动任务。以后,随着新任务的出现,又会产生掌握新技能要求,技能便从一个水平向更高的水平不断发展。因此,技能的完善是相对的。初学某种技能的人,动作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既表现在个别动作的准确性上也表现在动作之间的转换和过渡上。当技能形成以后,它就会以相对稳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某种稳定的动作模式。一个熟练的体操运动员能够反复按同一方式完成某套体操动作,并以此传授给别人,就应为他的体操技能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程度,形成了某种稳定的动作模式。在不同的人身上,同一技能的动作模式可能不完全相同,它们体现了动作技能间的不同结合,因而形成得了不同的技能风格,如武术的不同流派、体操动作的不同特点等,都体现了技能的相对的稳定性。技能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熟练的技能是与各种变化了的情境相适应的技能。因此,当情境出现变化时,技能熟练的人,能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动作,使技能的发挥不受某种固定的动作模式的限制。竞技场上许多拳击、摔跤、散打、柔道等高手出奇制胜的绝招,常常是和他们较强的应变能力分不开的。技能的灵活性是长期学习和练习的结果。初学某种技能的人,动作一般比较呆板,执行技能的条件稍有变化,动作的完成就可能遇到困难。随后,在不同的的情境中经过练习,掌握了应付各种情境的动作系统,他们的技能才变得灵活气啦。一系列局部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既一种协调化的运动模式,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另一重要标志。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技能的动作的协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连续性的统一协调,这是动作在执行时间上的协调。如跑步时的一足前跨,另一足后蹬,交替进行;打拳时先打一式,接着打另一式,前后连贯,一气呵成;2、同时性的统一协调,这是动作在空间上的协调。如跑步时,上下肢的动作要配合;完成自由体操动作时既要将动作做好,还要与音乐紧密配合,融为一体。许多技能,既需要连续性的统一协调,又需要同时性的统一协调,在此基础上才能构成一个协调化的运动模式。从运动信息的认知处理角度看,到了高水平的运动技能阶段,动作技能完成者除了具有较好的神经肌肉系统的“硬件”外,协调内、外部运动环境刺激与反应的信息处理“软件”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高水平技能表现的原因在于:1、迅速识别刺激和准确诠释环境信号(知觉处理);2、快速选择和随时启动恰当的反应(决策处理);3、及时发出动作指令并产生达到预期目标的平稳而有效的动作(效应处理器)
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分那些阶段,各阶段主要任务是什么
CQTLDMXX很高兴为你解答。
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开始部分:主要任务是学生整队、学生想老师报告学生出勤情况、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堂课的内容。
(2)准备部分:主要任务是教师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所做的一些准备活动。
(3)基本部分:主要任务是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可采用集中或分组进行活动,其中分组可以采用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视教学实际需要)。
(4)结束部分:主要任务是做一些放松活动,对本堂课小结,不止下节课的内容。
(以上回答,对你用帮助,请采纳!)
(体育)水平一、二、三、四、五分别是哪几个年级
分别是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七八九年级(初中)、高中。另外还有水平六,是指高中的发展性水平。共六个水平。
谢谢!
我国体育教学各个方面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什么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初创阶段(1949—1957年);(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3)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4)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现在的体育课程已经越来越完善,越来越适合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
体育的发展大概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一)开创阶段(1949-1957年)
全国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从根本上丧失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权利。在天灾、人祸、战争重重折磨下的中国人民,体质虚弱,形容憔悴,被人辱为“东亚病夫”,运动技术水平极为低下,同当时的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奥运奖牌榜上始终是“零”的记录。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明文规定:“提倡国民体育”。同年10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
(二)波浪式发展阶段(1958-1976年)
1958年到1976年,是我国各种政治运动最为活跃的时期。由于全国性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使得体育事业跌宕起伏,遭受严重摧残。女子体育也随着全国体育的发展呈现波浪起伏之势。在1959年到1976年间,虽然遇到挫折,但仍然有所收获。在我国运动员获得的22项世界冠军中,女子占7项,达总数的31.8%;在获得的43个世界冠军人数中,女子有13人,占总数的30.2%。 其中,女子定点跳伞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射击也屡破世界纪录。
(三)跃迁阶段(1977-至今)
体育事业经过拨乱反正,迅速恢复,蓬勃发展。在1979-1983年,国家体委对体育体制改革进行了调研和试点,使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举世瞩目。在1984-1992年体育改革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形成了国家和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新格局。1992年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指引下,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一般把孩子的运动能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是谁?
美国的运动生理学家,一般把孩子的运动能力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两岁半。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神经系统正在发育,一些基本的运动机能正在形成。如:爬、走、抓、打、推、眨眼、摇头、说话、做出各种表情等等。所有这些最基本的能力都将成为孩子今后智能,体能的发展基础。
第二阶段:从两岁半到五岁半,也叫"早儿童期"。
在这个阶段里,正常的孩子应该具备一组最基础的运动机能。这些能力包括:跳,跑,踢,抛,接,滑动,转动等等。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动作,却是孩子今后运动能力和智力能否进一步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即"晚儿童期"的过渡性机能运动期。
当孩子六岁时,一般来说,他们的这些基础的运动机能应该让他们能够正常地进入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童体育运动阶段。孩子参加到各种儿童体育运动中去,如儿童足球,儿童篮球等等。儿童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成人的项目不同,其竞争性,激烈性都不很强。但儿童运动项目,却为孩子运动机能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机会。在运动中,孩子的跳、跑、踢、抛、接、滑动、转动等能力,可以得到综合的运用和发展。使手,眼,脑,四肢,肌肉,神经,心理得到平衡的发展。
第四个阶段:特殊运动才能阶段。
十岁以后,孩子进入少年期,然后进入青年期。这个阶段的正常发育水平应该是走向"特殊运动机能发育"的阶段,即培育特殊运动才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