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上五一班男同学排成一排练操每两位男生间隔一米共排了20米有多少位男生?
这是植树问题,要注意两头都有人,所以人数比间隔多1.
20÷1+1=21
二(1)班有48人上体育课,每6人站成一行,前后间隔2米,这个队列从最前排排到最后排有多长?
6人站一行,可以站4行,每行8人,8人有7个间隔,一共14米.(一年级的植树问题)
上周二体育课,这周五体育课,间隔几天?
上周剩余天数=7-2=5(天)
本周已过天数=5天
间隔不计算有体育课的当天=5+5-1=9(天)
答:间隔9天。
田径教学过程中的特殊规律?
特殊教学规律是指体育教学过程所特有的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以运动动作的练习为主,学习掌握动作技术 技能的教学过程,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以及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但由于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师的组织教法水平、学生的基础,以及其他有关条件的不同,三个阶段的具体特点和所需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因此,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严格的、明显的界限。但在不同阶段中,动作技能的教学各有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只有根据这些特点、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进行运动时,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机体对这些变化有一个适应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当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逐渐下降,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经过休息和调整,体内能量储备逐渐恢复到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称为相对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休息,机体的恢复功能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的实效,必须合理安排体育课的间隔时间,才能产生运动动作练习的效果积累,提高学生的机能水平。如果间隔时间过长 ,失去了负荷后的痕迹效应和最佳时间,机体工作能力就会降到原来水平,称为复原阶段。
3.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起伏变化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心同时参加活动,在反复的练习和休息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一节体育课来看, 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健康状况及训练水平不同,教师选择的教材和采用的组织教法的差异,以及气候变化条件的差别,机能活动曲线上升的坡度和进入高峰阶段的高度及延续的时间等,也会有所不同。对少年儿童来说,机能活动能力曲线一般是上升的时间短而快,但维持高峰阶段的时间较短。身体训练水平越高的学生,机能活动能力提高的时间较短,达到和保持最高阶段的时间延长,并可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练习与休息进行反复地,合理地交替,练习的负荷时有起伏,学生生理机能变化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曲线运动。与生理活动相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指注意、情绪、意志)也呈现出高低起伏的曲线图像。这种波浪式的曲线变化规律,形成了体育教学鲜明的节奏,也是体育教学应遵守的规律。
体育课间隔一臂距离
这是体育教学中的指令要求。
在老师或带班人员下达“向前看齐”时,第一名立正姿势,其他人向他看齐,间隔约一臂之间,如有多列队伍,还必须先向右看齐后,再向前碎步调整看齐。个人之间的距离,一般为一臂(75厘米)。成队之间的距离一般为两步。
体育课程教学的管理工作主要有什么呢?
一定要注意孩子们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管理好场地,器材以及设施,然后要明确体育器材健用的相关条例,账目要清楚,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方式,要合理的使用肢体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