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体育强国从少年开始,体育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的?
体育强国从少年开始,体育教育的核心是体育第一,学习第二。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体育强国,在体育领域创造了无数辉煌。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建设体育强省过程中,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好坏就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由于我国体育事业中普遍存在偏重竞技体育的惯性作用,使得青少年体育工作暴露出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诸如“学训矛盾”、“输送机制” 、“人才选拔”、“项目失衡”等一系列困扰依然存在。新时期里,我国青少年体育如何抓住机遇,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提高业余训练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尤其是如何把广大从事业余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成更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青少年体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业余训练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从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来看,青少年体育心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学校体育方面,但我国体育管理的现实却是,学校体育管理权限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这种情况将在今后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 7号)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同时以此为契机,全国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荣誉共沽”的原则,紧紧依托教育行政部门,在体教结合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市州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更加密切。
大多数市州业余体校学生的文化学习已全部放在学校,还有不少市州也把部分项目训练点直接布到学校,如南充高中的篮球、宜宾三中的篮球、资阳中学的排球等,逐步形成了“体育部广J指导选材训练,教育部门落实就读、升学,学校负责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的合 作模式。
县级业余训练依托学校更加普遍。学校更加重视索质教育,体育意识强,场地条件好,教师水平高,希望通过开展学校课余训练,培养体育尖子,打造特色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既为运动队输送了优秀人才,也为大学培养了体育尖子生,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普通高校体育发展的学校体育观研究是怎样的?
学校体育观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和看法,是对学校体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一定历史时期的学校体育观是时代的产物,从客观上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学校体育的要求。自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余年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时期。学校体育思想的各种不同观点绝大部分出现在此期间,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研究近三十年来学校体育观的不断演进,将对今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观的不断演进(1978年至今) (一)以“增强体质”为主的“生物体育观”(1978—1983)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学校的体育规章制度被否定,思想理论受到批判,场地器材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学生体质状况普遍下降。如广东省1977年高校、中专招生初选合格的48580名考生中,因各种疾病所限,有近1/3的人不能就读所选专业,还有1853人因身体不合格而未能入学。石家庄1978年高考初选合格的学生中,因身体不合格受专业限制和未被录取的占3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间的教育工作重新被肯定,学校体育进入全面调整的恢复时期。
如何有效改善学生的体质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面对这样的现状,政府和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文件。1978年1月的《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曾指出:“一个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搞得好不好,最根本的一条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1979年5月5日至22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上好体育课;抓好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建立、健全业余竞赛制度;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注意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具体改善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迈出了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的前进步伐。
同年的10月5日,教育部与国家体委发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暂行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走向法治的轨道,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管理,促使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这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推动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这个阶段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包含增强体质、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三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表述为:“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科学发展观在体育实践中的贯彻落实
你好,这是我找到的答案,但愿对你有帮助!
国家体育总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查找影响和制约体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体教结合,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大胆解放思想,着力研究详细的对策和具体的措施,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从去年10月开始,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了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10月29日至11月1日,国家体育总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工作组赴江西、上海两地就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有关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11月12日至14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带领调研小组赴江苏南通和南京市对体教结合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此后国家体育总局又分别在福建晋江和重庆分别召开体教结合专题座谈会,调研了解有关情况。
国家体育总局认为,目前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优秀运动员在役期间的文化教育不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阶段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资源整合不充分;对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运动员文化教育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体育总局曾经联合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解决。2002年与国务院其他五个部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对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于2003年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全面提高运动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
在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国家体育总局认为,做好体教结合、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是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的需要,是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一些地方在体教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在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和文化教育规律,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有效协调、互相沟通、紧密合作,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使体育和教育双方的优质资源充分结合方面取得了初步效果。
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今后要继续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体教结合相关政策;建立体教结合、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切实推进有关工作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不断改善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运动员文化教育投入;促进体教两系统的运动项目设置接轨,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拓宽上学渠道,使两种资源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