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古代人的衣服那么繁琐,他们都会进行哪些体育运动?
- 2、古代人是怎么健身的?
- 3、古代人平时都会进行什么样的体育运动?
- 4、体育运动自古有之,中国古人有哪些奇特的体育运动方式?
- 5、古代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哪些(如:跑步,舞剑)
古代人的衣服那么繁琐,他们都会进行哪些体育运动?
蹴鞠,骑射,打马球,角抵,捶丸等都是古时候古人较为喜欢的体育运动。
虽然古人衣着繁琐,但是要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他们都是会换上较为轻便干练的衣服。和我们现代要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会换上运动服一个概念
蹴鞠,其实就类似现代的足球,这个和骑射,打马球都是我们经常在古装剧里能看到的活动。骑射和打马球都是需要比较高的驭马术。打马球是在隋末期,唐初期从波斯(即为现在的伊朗)传入,在盛唐时兴盛起来。一开始打马球是一个军事练习项目,后来随着演变,逐渐在民众中也流行起来,变成了一个体育活动项目。
捶丸是从打马球演变过来的,另一个名字叫步打球。从名字即可看出,这个打球从马上变成了在地面上进行。这个项目是类似曲棍球,打法和规则和高尔夫都十分相似。
角抵则是古代的摔跤活动,也是作为军事练习项目发展出来的。随着朝代的变更,一开始称之为角力,唐朝时期称呼角抵,宋代则称为相扑,到了后面的几个朝代,对其称呼也略有不同。
还有其他种种多个体育项目就不一一列出了。古人虽衣着繁琐,但是体育活动并不少。大多数体育活动一开始都是作为军队里军事练习项目开展的。后期才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全民运动。我们现代的很多体育项目也都是从古时候的体育运动中演变过来的。
古代人是怎么健身的?
在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因此健身房也普及起来了。但是在古代可没有健身房,那他们是怎么健身的呢?其实古代人健身不如我们现在这么方便,而且很多女子是出不去的,只能在家里做刺绣什么的,男人还好一些,他们在外面干活也算是一种健身方式,虽然说是被迫谋生吧。古代人健身虽然没有现在我们这么多种多样,但是他们也有几种健身方式的。
第一个就是马球,但是马球这种只能是大户人家才能做的一项运动。马球,顾名思义就是骑着马,在马背上打草地上的球。这项运动不仅是古代人锻炼的方式 也是他们用于人际交往的方式,他们能够通过打马球结识更多豪门大户,也能通过这项运动结识好友,甚至有些人通过这个来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还有就是那些练武之人,他们经常舞刀弄枪,这也是非常锻炼身体的,所以那些练武之人的身体也是非常好的,而那些整日只知道读书的人显得就比较文文弱弱了。
而且在古代也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健身操,他们叫做医疗操,是一些医者需要增强百姓们的身体素质研究出来的,一些人通过做这个医疗操来健身发现非常有用,不仅能使心情愉悦,还能增加自己的身体素质。再者,古代军队上的士兵每天都在健身,因为在古代战争还是比较常见的,所以他们明天都会跑步,骑马等等。虽然古代人健身有很多局限性,但是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要身体好了,做什么事情也就开始顺利起来了。
古代人平时都会进行什么样的体育运动?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文化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体育文化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提及传统历史文化时,往往会忽视体育。
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广阔范畴中,体育不可缺少,那古人究竟是如何玩转体育文化的呢,本篇文章就带大家去探寻一下。
其实翻阅古书我们会发现,古代并没有一个词来专门形容“体育”活动,简言之,就是并没有体育这样一个词。
但是我们历史上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武举,而各种武林功夫又影响深远,其实这就是现代体育运动的缩影。我国古代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我国的体育文化也具有非常鲜明的儒家精神。
首先就是具有一种“礼”的精神在里面,我们知道古代中国的一切文化几乎都可以划分到礼的轨道上来。
因此体育文化就成了一种具有儒家传统精神的宣传以及存在的一种载体。举个例子来说吧,唐朝的时候流行一种“十五柱球戏”的游戏。
这个游戏的十五个柱子上,则分别是一些仁义礼智信等好的精神与傲慢贪婪等的不好品格,在这项体育活动进行时,如果打中了好的形容词则获胜,这个小小的体育活动就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儒家讲究一种内和外的兼修,因此古代历史的体育活动也就具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古代历史上的体育活动不像西方那样充满爆发力与力量。
一般以委婉含蓄为主,因此我们的传统的体育活动如武术或者是一些养生的运动是以柔克刚的,在这种运动的习练过程中,人格不断完善,更强调的是一种体育的文化的功能。
古代玩转体育的同时,更是一种对于艺术以及审美的提高,我们的古代体育如礼射或者是剑舞等,都是具有一种形体美以及动作美在里面的。
甚至从一些传统的遗迹里的石壁刻画等可以看出来。同时,由于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身体条件的限制,我国古代的体育运动一般都是偏向温和性的,也就是缺少一些竞技性的运动。
并且由于人口、交通以及生活习惯等的因素的制约,我们一般发展的是田猎啦、武术啦等一些比赛,一般没有非常强的功利性。
而是作为一种农闲时的活动或者是平时的自我娱乐等,并且不像西方一样拥有大的体育竞技场,不是那么的大众化或者是普遍化,在统治阶层中流行的范围更广。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古代历史上相对温和的并且偏向保守的体育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别国。
但是我们的身体条件使得我们擅长并有多项体育活动位居世界前列。古代的体育文化,古人在玩转体育的时候,带给我们的留给我们的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财富。
古代传统的体育活动不仅与当时的封建统治以及主流思想息息相关,更主要的是让人修身养性。
维护封建统治以及锻炼身体,因此虽然古代历史上体育活动的功利性或者是竞争性没有现代这么强烈,但是依旧发挥着其他文化难以替代的作用。
我们现代要做的,就是要维护一些留下换下来的古代体育文化,并且使自己国家的体育文化具有自己国家的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历史上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了解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我们自身的文化影响力,构建和谐的大家庭。
体育运动自古有之,中国古人有哪些奇特的体育运动方式?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足球是很受人们的喜欢的一项运动,在古代的时候也是,在古代踢足球叫做踢蹴鞠,蹴鞠,“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如今国足没有玩好祖宗发明的运动,难怪国人不断吐槽呢。
捶丸,来源于唐代的“步打球”,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非对抗性比赛,取消了球门,改用球穴,球进穴得一分。竞赛形式变了,名称也随之改变了,叫“捶丸”。根据《丸经》记载:捶丸是在空旷地上画一球基,离球基七步至百步做一定数目的球窝,旁树彩旗,用棒从球基击球入窝,以用棒数少或地穴数多的一方为胜者。从所记场地、运动用品、竞争人数、竞赛方式、裁判规制等方面来看,与现代的高尔夫球很相似。
射箭是人类最早的活动之一,远在成为一项体育运动之前,射箭就早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技能之一。春秋时期,孔子认为老师应教导学生通过习六艺来修身。孔子以为:“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不过,射礼作为古时的射箭比赛,比赛规则跟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太一样。
马球就是一项把骑术、高尔夫、足球结合起来的混合型运动。马球是一项极其重视团队配合和个人技术的运动,最高境界就是人、马、杆合而为一!以至于唐玄宗专门颁诏,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科目之一。
古代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哪些(如:跑步,舞剑)
古代的体操
在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中,有一类独特的运动形式,这就是技巧。中国古代的技巧运动,源于史前人类自身的活动和生产劳动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进步,至秦汉之际,这一运动形式已成为统一专制大帝国精神文化形态之一的“乐舞百戏”艺术的主要内容。这种技巧运动形式的主要项目有筋斗、倒立、柔术、戏车、戴竿、绳技等等,其中许多项目都需要高度的身体技巧。这些丰富的以展现身体的高度技巧为主的运动形式,经汉代以后,基本上确立了其在中国古代盛行的“百戏”艺术中的地位。
魏晋隋唐五代时期,有关技巧的身体运动项目,基本上是沿袭着汉代已较为完备的形式,但在难度上、方式上都有所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技巧活动形式,从宫廷到宴乐,从城镇到乡间,广泛流行。尤其是城镇的演艺场所和乡村走会表演,都有着多种形式的身体技巧内容。此外,除了动作技巧有所发展外,在项目上也有变化。明人绘《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中,就有一部分是表现技巧内容的画面,其形式有登轮、钻圈、倒立旋人、柔术以及叠人等。作为一种发挥身体潜能的运动方式,技巧运动为中国古代体育增添了新的内容。
竞技类
中国古代体育的竞技性比较弱,特别是唐代以后。射为六艺之一。“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其中“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
弓箭的产生成为狩猎和战争的锐利武器。射术的练习,是古人重要的体育活动。周代制定了“射礼”,射礼是指礼仪化的射箭比赛,是古代多种场合必然举行的活动项目,例如祭祀典礼、诸侯朝拜、外交会盟等场合。按等级排列为四种: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使射箭成为一种文化礼仪。
古代出了许多善射的武士,如先秦时的养由基、纪昌、逢蒙,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三国时期的曹操也能“手射飞鸟”。
由于射箭在古代军事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开创选拔军事人材的武举制度,就对射术特别重视。直至清末,射术一直是军事武艺的主要项目。宋元以后,由于现代火器的发明和使用,射箭活动中的军事、礼仪等意义日渐削弱,其竞赛性和娱乐性却逐渐加强,但仍然属于武艺的重要内容,直至清末。
武术
武术,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类体育运动,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器械,是传统武术的基础,其最初是伴随着狩猎和战争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后来的诸多武术器械,实际上就是源于古代的某些生产工具和兵器。商周时期出现的各类青铜武器,如戈、戟、矛、刀、剑等,可以说是较早的武术器械。秦汉以后,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武术器械日益多样化。
拳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主要是徒手的拳脚肢体的运用。魏晋隋唐之际,随着宗教的兴盛,武术中的拳术更流行于寺院教徒和民间之中,及至明清,随着中华武术内容的日渐丰富,其中的拳术套路技术渐趋成熟,主要表现在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及技术特色的多种流派。
除了徒手的拳脚肢体的运用,利用器械进行技艺演练,也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以后,受战争中适应近战决胜负之需要的影响,器械演练产
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宋元以迄明清,由于统治者对讲武的提倡、民间练武活动的兴盛以及套路技术的新发展,在客观上促进了武术器械演练向多样化的发展。
骑术
骑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马戏等。骑术的发明最初当是为了狩猎,后来引用到军事上。由于骑术在狩猎和军事中的重要作用,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发展为一种体育活动。
骑术在中国出现较早,最早发明骑术的应该是生活在北部的游牧民族。在甘肃河西走廊、酒泉敦煌地区,自古就是氐、羌、突厥、匈奴、鲜卑、回鹘等游牧民族居住生息之地。古代中原地区调教马匹和驭驾马车在商、周时期也已出现,这一时期还利用马拉战车作战。骑兵的出现是一场武装革命,同时对骑马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骑兵在各国的推广,骑术成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春秋时期赛马已十分盛行,虽然当时的赛马只是诸侯贵族赌博取乐的活动,但说明当时的人们在驾驭马匹方面已经有了较高的技术。
马球是一项与骑术密切相关的运动,称之为“击鞠”。马球运动从汉代一直到整个隋唐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唐代曾经风行一时。马球运动对骑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参赛者必须有着十分娴熟的骑马技术。唐代的重马之风更甚,其军队马术训练非常严格。到了明清,骑术表演除了民间,还作为军队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统冰嬉
滑雪运动,早在隋唐时期就已被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所掌握。当时,居住在东北的女真族中,曾出现过一种用于驰行的“竹马”,这种“竹马”在冰上滑行速度快,也很省力。
宋代,冰雪运动更为兴盛。当时,盛行一种以人力牵拉的冰上活动,即在木板上铺上一些垫褥之类的轻软暖和的物件,两三个人坐在上面,让一个人拉着在冰上滑行,这就是最早的冰床,它是冰上滑行的一种独特形式。直到明清,一些有钱人家的子弟还在北京的积水潭冰面上玩这种游戏。
明代的冰雪活动,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明熹宗五年(1625年)正月,东北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曾经在太子河上主持过盛大的冰上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上,先进行了冰球表演,然后又进行了速度滑冰比赛。冠军赏银20两,亚军10两,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冰上运动会。
满人入主中原后,将他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冰嬉也带入内地,其内容丰富多彩,呈一代之盛。当时皇家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宫训练,于冬至至“三九”在太液池上(现在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表演。
从隋唐开始兴盛的冰雪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滑雪,也一直流行于北方的少数民族中间。
练力与举重
练力与举重的活动形式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举生活用具,二是举木铁制
的举重器,三是举石制的举重器。由于举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称也有差异,如翘关、扛鼎、举石锁等,都是古代练力举重物活动的称谓。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史籍上就有了“翘关”和“扛鼎”的记载了。
战国时举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国,秦国用封宫的办法招来了许多大力士。汉代仍以扛鼎为练举重之法,且练力方式更为扩大了。汉代练力的形式虽然仍旧利用生活工具,但其用于社会娱乐表演的方式增多了。隋唐五代时的举重除了作为军事训练的武举考试之外,还是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宋代以后,石制的举重器具开始进一步普及,对广泛开展举重运动有许多好处。从木铁制的举重器到石制的举重器,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普遍开展举重运动的一个标志。明清两代承续唐代的武举制度,将原来考试内容中的翘关的举重方法改变为“掇石”,当时的民间都盛行举石锁、石担等活动。
角抵、相扑与摔跤
角抵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竞技类活动形式,属于徒手搏斗的范围,是人类最初的自卫手段的发展和提高。据古文献记载,角抵最早始于古冀州的“蚩尤戏”,流行于我国古代北方,是为了纪念与黄帝逐鹿中原的蚩尤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禁止民间私藏兵器,作为徒手相搏的角抵因此兴盛起来。汉代,民间出现了一种由“蚩尤戏”发展而成的由两个人在公开场合表演的竞技活动,具有后来摔跤的特征。晋代伊始,角抵又出现了另一名称—-相扑。到了唐代,相扑、角抵二名称并行,其特点还是赛力性的竞技,且多在军中进行。
相扑在民间盛行是在宋代以后。那时的相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的比赛;另一类则是在瓦舍等场所进行的表演性相扑,其竞争性不像前者那样激烈。在当时的百戏演出中,相扑表演无疑是最能引起观众兴趣的内容。相扑者的服装与现在日本的相扑手极为相似。
明代以后相扑多盛行摔跤这一名称。尤其是满人入主中原之后,摔跤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