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学校体育制度的变迁并加以评述?
- 2、春秋百家体育思想?谢谢
- 3、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小故事
- 4、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体育的第一次高潮
- 5、体育产业春秋五霸是谁
- 6、先秦时期的体育是怎样的呢?
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学校体育制度的变迁并加以评述?
礼记·射义》中说:“射者,仁之道也。
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
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物质文化,又是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体育作为物质文化,它以人体这一物质形态为对象,利用场馆、器材等体育手段,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体育又是一种制度文化,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规范;体育还是一种精神文化,蕴含丰富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的精神面貌产生深刻影响。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具特色的两种体育文化形态,中国进入近代以后,二者逐渐开始了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一、中国体育文化概观
中国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世界体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几个体育发源地之一,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从原始社会体育的开端到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体育产生、发展、成熟并走向衰落的时期。战国末年以前,中国古代体育的主要框架初步形成,三个基本部分即军事体育、娱乐体育和养生体育都已出现,且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体育理论,主要的体育活动项目有击剑、射箭、弋射、骑射、拳击、角力、跳跑、扛鼎、投石、赛车、田猎、蹴鞠、游泳、划船、竞渡及带有各种健身性质的舞蹈、围棋、投壶、牵钩、弄丸、秋千、飞鸢、击壤、导引、行气等。从秦汉时期到五代十国,为中国古代体育继续丰富、完善、提高时期,其中唐朝时期的体育项目最多,活动范围最广,竞技特征最强,对外体育交往最多,女子体育也空前活跃,是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最辉煌灿烂的阶段。从北宋以后直到晚清,中国古代体育从总体上讲是在走向衰落,体育的强身健体作用被削弱,运动量较大、竞技性较强的项目或变成娱乐项目,或踪影消失,体育的活动范围也缩小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年间,西方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步得到普及和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学校体育教育不断加强,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开展,体育场馆建设日益加快,体育竞技水平稳步提高,全国体育人口大幅上升,成为我国有史以来体育事业发展最快、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
(一)中国原始体育
和其他很多文化形式一样,中国体育文化也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和周口店北京猿人是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原始人类,他们在非常艰险的自然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和抗争着,他们简单的奔跑、跳跃、攀登、翻越、投掷、泅水等活动是人类体育活动的原始形式。
考古人员在山西朔县发现的、距今约28700年前的峙峪人文化遗址中找到了原始人使用过的弓箭箭头--石镞,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原始人的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是原始人体育活动的一个进步。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后羿,就是一个技能高超的射手,他用弓箭射落了同时出现在天上的十个太阳中的九个,为人们消除了灾难,带来了幸福。
为适应氏族、部落战争的需要,原始的军事训练活动逐渐产生。云南沧源的一幅原始崖画对原始人的“武舞”场景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有的战士右手高举短戈,傲然挺立;有的战士一手执方盾,一手执两端粗、中间细的武器,在做某种舞蹈仪式。舞蹈是原始人的一种娱乐方式。在青海马家窑文化遗址发掘出的一个彩陶盆,其内壁彩绘有三组共十五个正在跳舞的人,每个人的头上有一辫子形状的物体,整齐地摆向左侧,他们手拉着手,左脚立地,右脚抬起,翩翩起舞。《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记载了一种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原始体育在原始生产、军事等活动中产生,通过一定的原始宗教仪式得以发展,以至形成某种程度的定型化,成为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源头。
(二)中国古代的射箭之风
我国进入奴隶制文明社会之后,体育文化的发展更为迅速,更为自觉,更为规范,更为多样,体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西周统治者认为,“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西周官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谓的“六艺”。“六艺”中的“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驾车,是军事体育训练课。当时的男孩一出生,就以射祝愿,“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男子15岁开始练习射箭,成年后按照不同的等级,在不同的地方继续练习,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射箭比赛。比赛时要举行饮酒、奏乐等仪式,即射礼,射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等。西周统治者将体育活动与文化礼仪相结合的目的 ,就是要培养文武兼备的栋梁之材,保卫社稷和管理国家,这与古希腊奴隶制时代所实行的全方面的素质教育在形式和目标上有相似之处。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设置的教育内容也是“六艺”。《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这说明他他多才多艺,不仅通晓诗书,而且擅长射箭。《战国策·西周策》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由于射箭所具有的军事性、竞技性、娱乐性、礼仪性等特征,它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历史中越来越突出。唐朝时射箭风气很盛,李白既是“诗仙”,又是射箭爱好者,自夸“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鸢”。杜甫《哀江头》一诗描述了一位女子射箭技艺的高超--“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中双飞翼”。武则天为了培养选拔军事武艺人才,设立了“举武制”,在九项测试科目中,仅射箭就占了五项,即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社。宋代的射箭活动在民间十分普及,“弓箭社”、“射水弩社”、“射弓踏弩社”等民间体育活动非常频繁。清朝以“骑射立国”,对射箭活动高度重视,促进了射箭活动的盛行,河北承德就是专门的皇家射猎场所。
(三)中国古代的剑术
春秋战国时期,剑成为军队中普遍使用的武器,佩剑、练剑、击剑成为当时社会的风尚。《后汉书·马援传附马廖传》中说:“吴王好击剑,百姓多剑瘢”,可见当时的习剑风气之盛。越王勾践也喜好击剑,他广招天下名匠为他铸造了八把名剑,名称有“掩日”、“断魂”、“断水”等。据《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记载,越王为练兵强国而问策于大夫范蠡,范蠡就为他请来了一位出于南林、精于剑术、才艺非凡的女子,全军剑术高超者与她比剑,结果都一败涂地。越王对这位女子大为叹服,当即封她为“越女”,并请她教授军士练习剑术。当越王问她剑术的真谛时,她谈出了一番高深精辟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越女论剑”:
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侯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星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史记》中记载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杜甫有一首名为《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为我们描述了唐人舞剑的高超技艺: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春秋百家体育思想?谢谢
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思想及实践活动
--------------------------------------------------------------------------------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2日 21时50分
体育思想及实践活动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其中儒、墨、道分称“三大显学”,分别产生于三大文明策源地——鲁国、宋国、楚国。各代表一定的阶级和阶层,其哲学和养生思想及体育实践,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老、庄的思想与养生
老、庄都属道家,原属一种哲学派别,一些观点后来被道教和一些养生家所利用和发挥,形成了不同的养生观。
老子,即老聃(又称名李耳),生卒不可考,楚国人。著有《道德经))5000言,即《老子》。其思想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社会思想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哲学思想中心是“无”。他主张“好静”、“无事”、“无欲”,“致虚极,守静笃”、“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则已。”也就是说:事物强大,就会衰老,引起死亡。因而主张保持原状,“去甚、去奢、去泰”,要从“无为”达到“无不为”。这就为后世“持静”、“内养”等主静的体育、养生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老子的社会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其中有朴素的辩证法。如他主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及对“五色”、“五音”、“五味”、“驰聘田猎”等欲望要适度控制等对体育和养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庄子,名周,宋国人,是战国时期道家中心人物。他比老子更消极。把世间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因而对于生死、寿夭、祸福等无好坏之分,不必过多计较,也不必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限的知识,一切听其自然,安然处之。他幻想达到彻底忘掉一切矛盾和差别的“坐忘”境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因此,他根本不主张炼形养体。
但庄子的某些主张对后世的静坐、气功却有影响,他在《内篇·养生主》中提出了几条养生原则,也对后世有参考价值。
·不主张积极求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矢。”
·不要过分,顺中以为常:“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即顺中以为常),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效法“庖丁解牛”,提倡“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主张无需追求肉体的永生,因为人的生命同火一样,总有一天要熄灭。(“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但后期庄子转而热心向往神仙境界,并且看不起专门从事“养生”、“导引”的人。这些对庄子的后学都有一定影响。
二孔、墨的体育观与实践活动
⒈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其本身有丰富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却又有不重武勇的一面,对后世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⑴教育中的体育因素
如前所述,孔子首兴的儒家私学中,有射、御等类似体育的课程。他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要文备。”对弟子进行“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孔子本人力大(“劲拓国门之关”),其弟子有若、冉有、樊迟、子路、公良孺等皆有勇力,能持兵入阵。
但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道德行为准则是“礼”。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因而他又有不重视武勇的一面。主张“勇而无礼,则乱”;“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礼为盗”;“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以上均见《论语》)
⑵孔子的养生思想
孔子重视卫生保健成论语》中记有不少,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如:“食撞而揭(食物坏了有臭味),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任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不过量),唯酒无量,不及乱”,“食不语”,“寝不言”,“寝不尸(睡眠不仰卧)”等等。另据西汉刘向所写《说苑》,似乎孔子还曾向鲁哀公传授过长寿之道:“人有三命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件劳过度者,疾共杀之”(意思说:人要想长寿,需注意按照作息,饮食有节制,劳逸适度。否则就要得病夭折。)
⑶注意体育娱乐
除射、御外,孔子还爱好钓鱼、大射、登山和田猎。《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大不射宿。”另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猎较”当是田猎之类活动,见《孟子·万章章句下》)。除此,孔子也赞成弟子郊游。据《论语·先进》载;孔子问各弟子志向,曾点(名曾晰)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在沂水中游泳),风乎舞零(在舞年这个地方旅游兜风),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我赞赏曾点的作法。”)所有这些都说明,孔子是较喜爱体育活动的。但孔子却又主张“仁者静”,“仁者寿”,“不肯以力闻”,因而后世儒者喜静不喜动,这又是孔子体育思想影响的另一个方面了。
⒉墨子,名翟。战国初宋国人。曾向孔子的弟子学习,后又批判儒家创立墨家,是小手工业者的代表。其政治学说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坚决反对战争,提倡用武力来反对列国的兼并战争。在其教育思想中,有不少关于武备的内容。
《墨子·尚贤下》记载:“今若有一诸侯于此,为政其国家也。日;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罚贱之。…… 必能射御之士喜,不能射御之士惧,我赏因而诱之矣。”
据说墨子弟子组成以“距子”为首的团体,都很注重武事。为其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路。”另有关于弟子重新向墨子学射的记载(《墨子·公孟》:“二三子有复于墨子学射者”),说明墨家教育中肯定重射御。
三荀子的养生主张
荀子,名况(又名荀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孟子后最大儒者,但又改造儒学向法家过渡。他认为:吉凶、寿夭、祸福在于人为,不决定于天,对于孟子主张的“天命”论是一种批判。因而主张“人定胜天”。他说:“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指出人的身体好坏与寿命长短,决定于后天各种保养条件是否齐备,以及是否因时而活动,而不决定于先天的命运,强调运动对人体健康的意义,与流传至今的“动以养生”的观念一致。
荀子也主张礼义修身。主张用贵爵重赏奖励善于射箭(“射远中微”)的人才和善御(“驭速致远,一日千里”)者,说明其教育体系中也有射、御的内容。
另外,荀子也提倡乐舞。他说:“听其雅颂之声,而志得意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荀子·乐论》)。但他讲的乐舞显然主要是与“礼义”相联系的。
四管子有关体育的思想与实践
管子,名仲,齐国大政治家,佐齐桓公而称霸,属于法家,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在改革中,采取了与体育有关的一些措施:
⒈“作内政而寓军令”。把全国居民组织和军队编制相结合。全国共分二十一乡,商工之乡6,士农之乡十五。在“士农之乡”中,接军事编制(“五家为轨,五人为伍,轨长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师,共一万人,由“乡良人”率领等等)选拔有才能的人作统帅,以武艺训练优劣为赏罚。这样,“百姓通于军事矣!”使军事体育因而得到普及。
⒉促使齐国最早发展“拳术”。管仲提倡“制器”(用优质钢制造兵器)和“选士”(选择有武艺才能的人)。尤其是后者,《管子·小匡》说:“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肽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是谓蔽才,其罪五。”这是说,全国各地身强力壮有武艺的人都要汇报上来,否则要治“五刑”之罪。再加上提倡“服习”,(使人练习武艺,“以能击不能”)因而使齐国“隆技击”(最早兴起了拳术和器械武技),最早在各诸侯国中成为霸主。从这里可以看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法家”提倡耕战,确实促进了军事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五吕氏春秋的养生思想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及其门客,综合先秦诸子学说,集成的一部巨著,被称“杂家”代表作。其中涉及养生的文章多达十几篇。突出的思想有三点:
⒈动以养生,健身祛病
《尽数》篇说:“流水不腐,户枢不接。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而造成“气郁”就会在头、耳、目、鼻、腹、足形成各种疾病。这是“动以养生”论。并且主张不要出入就乘车坐辇,好逸恶劳,要加强活动,促进“新陈代谢”,才能健康长寿,“及其天年”。
⒉顺生节欲,取利去害
《孟春纪》篇说:“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因此,作者提出了“顺生节欲,取利去害”的养生原则。如吃饭不能过饥过饱等。在《季春纪》篇中,指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作者指出:甘、酸、苦、辛、咸(五味),喜、怒、忧、恐、哀(五情),寒、热、燥、湿、风、霖、雾(七种气候)过“大”则伤身。所以“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⒊因时养生
《吕氏春秋》还提倡不同节令的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仲夏季”(旧历五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技(音句,掩身也),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或无进,薄滋味,无致和,退嗜欲,定心气……”等等。“仲冬季”(旧历 11月)则要注意“斋戒,处必挖,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小故事
田忌赛马
原文: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译文:
齐国使者到大梁来,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劝说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觉得此人是个奇人,就偷偷地把他载回齐国。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并且待如上宾。
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已经比了三场比赛,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于是把他当成老师。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体育的第一次高潮
因为国家之间的战争很频繁,所以对于依赖从国民中征兵打仗的国家来说,对国民体质的要求很高,所以造成了我国古代体育的第一次高潮。
体育产业春秋五霸是谁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姜姓,名小白。齐僖公的孙子、齐襄公的儿子。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齐君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身死不葬,虫流出户”。
晋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或周惠王六年(前671年),前636年即位,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晋献公之子,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在位九年,在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介之推等人的辅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中国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位君主称霸,其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本名子兹甫(—前637年),春秋五霸之一,为宋国君主,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
周惠王三十一年立,以其庶兄目夷为相,行“东宫图治”,核心有弦高、华元、华椒和乐祁。前642年齐桓公病逝,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襄公因此小有名气。
秦穆公是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谥号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阖闾(—前496年),一作阖庐,姓姬名光。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光乃吴王诸樊之子,前514年,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改号“阖闾”。又使要离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以绝后患。
前506年,阖闾重用大臣孙武、伍子胥等为将,联合唐、蔡二国攻楚,破楚国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北),楚国几乎灭亡。此时,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其父兄伍奢、伍尚之仇。
勾践(又写作句践;在出土文物“越王勾践剑”里写为鸠浅;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纪年》作菼执),是中国春秋时代后期的越国君主。有关他的先世,有说“其先禹之苗裔”,亦有说“先世无所考”,也有说他是“祝融之后”并且是楚国的芈姓,众说纷纭。父亲则是越侯允常。生年不详,前496年至前464年在位。
先秦时期的体育是怎样的呢?
①远古体育的萌芽
远古时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大量的生产用具,如石球、石镞、网罟等。人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生产工具,不断加强使用生产工具的能力,就必须锻炼本身的技能,如奔跑、跳跃、攀爬、投掷、射箭、游泳等。这些活动技能的内容和方式,就是早期体育活动产生的根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年人开始以游戏的形式传授儿童各种生产、生活方面的技能,如追逐、跳跃、投射、游水、角力等,这样,远古时代的体育活动萌芽便产生了。
原始社会后期,一些较为发达的部落中开始出现各种形式的舞蹈。人们为庆祝或祭神,以各种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吕氏春秋·古乐》中曾记载:“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青海大通县出土了一个新石器时期的陶盆,盆内壁画有3组舞人,他们手牵手,整齐划一地翩翩起舞。
这一时期,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甚至械斗。《世本》中记载:“蚩尤造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这些兵器就是后来武艺器械的雏形。《述异记》中记载:“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操干戈,用五兵练角抵,这都属于军事技术范畴,也可以说是早期军事体育的萌芽。
②夏、商、西周时期体育的发展
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并对这一时期的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说的是夏启带领部下在大乐之野进行叫“九代”的武舞。商朝时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射、御两字。西周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武艺,对百姓习武也有明确要求,即“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夏、商、周三代还有专门的习武学校,分别叫“校”、“序”、“庠”。周代的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规定根据年龄不同而学习不同内容。商代和西周时期的体育活动,与军事和田猎等有联系,就是学校教育中的射、御、舞等也均有明显的体育特征。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体育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带动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科学文化和体育的发展。这一时期,除军事训练和学校教育外,社会上开始流行各种具有养生和保健性质的游戏,并初具规模。这时期与军事技术相关的体育活动有拳斗、剑术、举鼎、赛马、钩强、射箭等。
举鼎是以举起重物来比赛力量大小的活动。鼎由金属铸造,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举鼎活动一般都是用中小型鼎。
钩强是当时配合水战的一种军事技能。《墨子·鲁问》中记载:“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逆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逆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后来我们的拔河运动就是由此发展演变而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健身活动丰富,蹴鞠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鞠”就是皮球,“以革为囊,实为毛发”。《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斗鸡走狗云博蹴鞠者。”这记载了蹴鞠是当时齐国居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疾病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为求健身长寿的导引术。导引亦称行令。郭沫若曾将战国时期的石刻文《行令玉佩铭》诠释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萌,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段文字说的就是行令的要领和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很多思想家对体育也有一定的见解。如荀子就提出了“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备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的体育观,他破除了对“天命”的迷信,表明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