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全运会几年一届,台湾参加吗?
- 2、以“魅力夏都,唱响西宁”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周,于2010年8月15日在西宁体育馆开幕。“西宁·中韩文化交流
- 3、请写体育周的作文五百字左右
- 4、大学体育文化交流的比较研究有怎样的不同?
全运会几年一届,台湾参加吗?
一、全运会几年一届
全运会是每四年举行一次,只有几届情况特殊。第一届(1959年)与第二届(1965年)之间隔了6年,第二届(1965年)与第三届(1975年)之间隔了10年,从第三届(1975年)开始,此后,除了第七届(1993年)全运会延期2年举行(也就是隔了6年)之外,其他各届都是相隔四年举行一次。
二、台湾参加全运会情况
1975年9月12日至28日,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代表团参加了本次运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支台湾省体育代表团。由于台湾省体育组织拒绝派代表团参加,代表团由居住在大陆、港澳、旅居海外的台湾省籍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员组成,全团合计336人,其中运动员223人,参加了棒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射击、体操等16项赛事。
2015年12月28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台声》杂志社、北京台湾会馆承办的“纪念台湾省体育代表团参加第三届全国运动会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在座谈会上,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台湾省体育代表团在京团员代表李敏宽、王刚、陈军、杨思泽、詹志芳、林为民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当年参赛的经过,抒发了台胞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对“两岸一家亲 共圆中国梦”的热切期盼。
紧接着,1979年9月15—3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台湾省运动员继续参加全运会,共有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代表团的15189名运动员参赛。
由此可见,中国台湾共有两次参加了全运会。
其后,根据相关报道和记载,中国台湾参加了全运会的开幕式、参观赛事等活动。
1983年9月18日—10月1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共有31个代表团的8943名运动员参赛。1983年11月14日,国家体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第五屉全国运动会向国务院的报告中,只强调了“邀请了一些海外台胞、港澳同胞和国际体育界人士等”。另据相关报道,1981年12月3日,第五届全运会筹委会首次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983年9月在上海举行,将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火车头体育协会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会议还特别指出,第五届全运会筹委会热烈欢迎台湾体育界派出代表团参加1983年在上海举行的这次全运会,也欢迎台湾体育爱好者前来观摩。1983年9月18日举行的开幕式上,霍英东、马万祺率领的港澳参观团,旅居海外的台湾同胞参观团参加了开幕式。
1987年11月20日—12月5日在广州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上,有21个国际、洲际友好国家的体育组织的负责人及中国台湾、港澳知名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1993年8门15日—9月15日举行的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上,大批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专程前来参观。
三、两岸的体育交流
1989年3月31日,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与中国台北奥委会秘书长李庆华在香港会谈,协商有关台北代表团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11届亚运会的名称等相关事宜。经过多次协商后,于4月6日签署了两岸体育交流和合作协议书,规定:台湾地区体育团队及体育组织赴大陆参加单项运动训练、会议或活动,将按国际奥委会有关规定办理,大会(即主办单位)所编印之文件、手册、寄发之信函、制作之名牌,以及所做之广播等等,凡以中文指称台湾地区体育团队与体育组织时,均称为“中华台北”(大陆方面称为“中国台北”)。
同年5月,中国台北体操队到北京参加亚洲青年体操锦标赛,这是40年来第一支来大陆参赛的台湾省体育队。
1993年2月,辽宁男篮和河北女篮前往台湾地区比赛,开启了两岸运动队的双向交流。 1996年1月14日至19日,中国台北奥委会参访团一行11人前往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杭州5大城市访问,并与中国奥委会达成共识,协定每年进行定期的交流,由两岸奥委会轮流办理这项工作。
1997年3月15日至21日,以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祖为团长的祖国大陆奥运金牌运动员、教练员代表团24人到台湾访问。此后两岸体育交流便出现常态化,每年举行一届。两岸体育交流座谈会是两岸体育最高级别会晤,由两岸奥委会于1997年共同发起,轮流举办。
以“魅力夏都,唱响西宁”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周,于2010年8月15日在西宁体育馆开幕。“西宁·中韩文化交流
C
试题分析:中韩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中韩民族文化的传承,促进中韩民族文化的发展,①正确;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正确;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发展,而不是让不同文化的发展趋同,②错误;④发挥中华文化的主导作用说法错误。排除错误选项,该题选C。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化交流的意义的理解。对于选项②中趋同的意思要弄懂,意思是中韩文化的发展走向一致,很明显说法是错误的,中华文化发挥主导作用的说法不符合中国人含蓄的思维习惯。这个题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方式的考查更多一些,难度适中。
请写体育周的作文五百字左右
“上体育课去了!”那欢呼声如同一条线,将我的心思牵引到体育课上来。
我们的体育老师沙伟石老师已经进入“不惑”之年,但童心未泯的他,仍然是我们的好伙伴。所以,当沙老师说过关同学可以自由玩耍时,我们都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油嘴滑舌的袁丹嘴边更是抹了油:“哎哟,我们风流潇洒帅气的沙老师,你太太太仁慈了!”
秦小小借来排球,教我们怎样打。她先来做示范。只见她先伸出手臂,手里拿着球。随后,她将球往空中一抛,迅速将右手叠在左手上,两只大拇指靠在一起,标准的打排球姿势!她微微曲着左腿,两眼专注地盯着球,当排球往下落时,她双臂往上一打——排球又回到了空中。球就这样一起一落,她的腿也一曲一直,她额前的刘海也一动一动。“一,二,三,四……十一,十二!”我在一旁数着,心中十分惊讶,也有一丝忐忑,想着我打排球时会不会出洋相……
“成子颖,到你了!”秦小小的呼喊将我从思绪中拉出。她将球往空中一抛,球在空中划出一道白色的弧线,真像一只展翅的大白鸽!我伸出手,接住了球。
“记住,一定要像我那样去做哦!”秦“教练”再三提醒。我也依葫芦画瓢,学着她的样将球往空中一抛,手忙脚乱地摆好姿势,想接住球。可是,球不但没打起来,反而直直得砸在脚背上!我不太好意思,只好涨红了脸,直想找个地洞钻进去,躲开她们善意的笑。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排球,随着拥挤的人流,走进教室。
大学体育文化交流的比较研究有怎样的不同?
自古以来,体育便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让全世界的沟通、互动成为可能。体育之所以能够成为“超越国界的语言”,有赖于它与生俱来的独特性。首先,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简洁、明了的规则,这种通用规则作为体育文化的符号,成为广泛交流的前提,为此全世界的运动员可以同场竞技而不会产生分歧。其次,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决定了它需要以交流为存在的前提,只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运动员相聚在同一块运动场上,体育竞技才得以发生,运动员间的交谈、切磋、竞争,让体育本身就成为一种交流形式。
社会学家认为,文化交流有两种:广义上指人与人之间文化的互相学习与传播,狭义上指不同风格与气质的文化互相传播与学习,主要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进行。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由生活在不同地域中的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有关体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和”,且在具体的运动中表现出来。当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身份的人以体育的形式进行交流时,便形成了体育文化的交流。 体育文化作为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校际交流和对外交流不仅是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是吸收和借鉴先进体育文化的重要渠道。
在全国诸多省市的高校中,北京高校是国内高校的代表,拥有国内最前沿的大学体育文化。故本部分将以北京高校体育文化交流的案例,具体说明我国大学体育文化交流的情况。 一、我国体育文化交流历史沿革 我国大学体育文化交流始终是在国家体育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依托国家进行,是国家体育文化交流难以分割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交流,对内可分为地区间、团体间、民族间的交流,对外为国际交流。国家体育作为历史大背景,与大学体育文化交流在本章中一并举出。 (一)古代时期至晚清民国时期 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各个国家之间交流不便利,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体育交流非常之少,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相对频繁,历史文献中也记载着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以及西亚、东南亚体育交流的情况。
由于“大学”是一个近代才出现的词,故古代时期的大学体育文化交流传播可指通过留学、学堂进行的体育文化交流。 早在三国时期,中日便有互赠兵器,学者考证证实,日本剑道深受汉魏时期剑道的影响。隋唐时期,中日体育文化交流进入到新的阶段,日本于公元8世纪开始派遣遣隋使和留学生,到了唐代,改称为遣唐使,蹴鞠、击鞠、马球、射艺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也由这些使者和学生传到日本。日本古籍《游庭密抄》引《口传集》说:“蹴鞠者,起自沧海万里之异域,遍于赤县九陌之皇城”。为中日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证明。 此外,历史资料显示,朝鲜、印度、西亚和东南亚均有由中国传入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但具体是否由留学生传播不得而知,这里便不作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