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体现在哪些方面
1 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高校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一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最后一站。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实施终身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终身体育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和长远效益。高校是培养学生实现终身体育观念的主要场所,必须要接受教育,终身体育的内涵是终身教育,其中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体育贯穿了人的一生。我们提及的终生体育思想是从人的一生角度来对体育问题的理性认识,它的出发点是以人为主,并从探讨人、体育、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塑造全面发展的群体。高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在当代体育发展的道路上指明方向,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中培养终身健身者,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现代化事业接班人。
2 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依赖于有关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依赖对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反复实践的过程是对情感的体验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当感性认识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理性认识时,体育价值观念良好的形成时,就会发生质的飞跃。由于体育课具有灵活生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所以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体育教学将其积极的延伸到体育课外活动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实践活动的情感体验的培养。因此,体育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其独特的作用。
3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公民体质逐年呈现下滑趋势,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众多原因中最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健康与体育意识淡漠。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培养这些人才健康体魄的关键环节。现阶段高校体育对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还不到位,也正好表明了现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所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他们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
4 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
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学习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完成。要在高校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体育锻炼意识,应充分利用高校一切可利用资源,通过资源的利用宣传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的了解,进而来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从而调动并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定期举办各种体育知识的讲座,通过体育知识讲座宣传体育理论知识,并通过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与其结合,同时配合各种竞赛活动提高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进而扩大学校体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5 培养兴趣和爱好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从教育引导入手,要逐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逐步激发学生体育需要,并传播终身享用的体育知识与锻炼方法。我们只有充分地把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有效地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步形成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的能力。
自觉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学习时的主要动机,我们在这一方面需要从教材、教法、教师这三个方面着手来解决。教材我们要选择内容丰富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教法要求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借助各种辅助设施来完成,而教师就是要通过选用优质的教材,并有效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了兴趣后,才能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我们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逐步运动起来,否则没有了兴趣爱好也就没有了锻炼,就谈不上让他们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完成体育课的选课,在兴趣的趋势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锻炼的积极性。我们之所以动用一切可运用的教学及教学辅助手段就是为了将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能够持之以恒的保留,使其最终达到锻炼的作用与效果,并形成稳固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6 培养自我锻炼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也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注意将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解运动技能外,还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认识能力,使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及作用。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自觉性,对练习的次数、时间、强度、动作的自我调控能力,达到主动锻炼的意识得到体现,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基础。
7 提高课外体育锻炼的能力
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地,是实现体育锻炼的基本保证。所以学校要尽可能地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同时提供必要的体育器材,并配备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大学生自我运动能力比较强,课余活动时间较多,容易产生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学校可以建设各运动项目的俱乐部、社团、代表队,通过各种组织来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和体育课余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来营造积极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育兴趣,并将其激发出来,最终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课外体育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参与并组织不同内容,并且形式各异。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有所体现并可以独立探索,丰富发展并自身的参与能力,有效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什么是体育观念
体育理念:体育理念是一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哲学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及理性思考而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是一种比较自觉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是一种展望和追求。简言之,就是在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体育理论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认识或观念。在现代体育发展中,它起着明显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大学生体育理念800字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培养知识人才的基本群体。在这个摇篮里的人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身体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力的有效投人。从终身健康角度看, 大学生时代是增进身体健康程度的最佳时期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不仅有效地增强体质, 而且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 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毕业后较快地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因此从学生时代, 尤其是大学生时代就应具有正确的健康观, 深刻理解“健康” 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 (W H O ) 提出: “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 而是一种个体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从健康的三维表象更能看出“ 健康” 的基本概念。健康的基本概念中第一维最重要的是身体,其次心理, 再次是社会。而体育活动是最能增强身体的有效手段, 从中也同样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投身于体育实践, 养成锻炼习惯对大 学生来说显得更为具体、实际和重要。但是就目前高校体育教学而论, 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观的因素。
具体表现为:
一、大学生不能形成正确健康观的原因
(一)受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 长期以来, 中国传统观念只讲人要按道学原则修身养性, 不讲人的要求和欲望, 重德轻体、重文轻武, 主静不主动, 使知识分子竟成缩手缩脚的文弱书生。这不但压抑了个性的发展, 而且也漠视了人体的要求。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 可有可无, 使得一些人对学校体育采取轻蔑的态度, 从而致使学生轻视体育。
(二)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手段和形式缺乏多样化。 这主要表现在体育教材内容与中学内容大量重复, 学生难于掌握和提高, 不利于培养终身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课程设置单一, 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 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造成学生学习不活跃, 缺乏全身心投人的兴趣和愉快的气氛。
(三)现代大学生的处境造成的思想压力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 成材欲望较强, 但社会阅历比较浅, 心理发展并不成熟, 极易出现情绪波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实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 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急需疏导和调节。
(四)参与观念淡漠 当代大学生中流行上网玩游戏、聊天、经商,却很少听到体育热, 当然所指的不是坐在电视机旁或运动场边的那种旁观者的狂热, 而是指自身的参与热。他们对体育明星可以如数家珍, 可以出神入化地描述各种体育比赛, 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各种体育弊端,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却只停留在口头上, 而对自身的体育锻炼麻木不仁。如果人们在长期的平和中丧失了人类所应有的进取心和搏击自然的精神, 平稳顺从, 循规蹈矩和老成持重, 就会失去激情, 就不会有创造的欲望,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是一种人格的退化。鉴于以上原因, 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工作水平,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应采取的措施
(一)改变体育价值观念, 充分认识体育的功能和作用 高校体育价值观念的改变不是一句空话, 首先要表现在学校对体育的重视,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学校体育经费的增加和基础条件的改善上。实现体育价值观念的改变, 学校各级领导才能把体育真正摆到三育之一的重要地位, 学校体育教育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学生才会更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教师才会有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充分发挥积极性, 高校体育的面貌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次, 充分认识体育的功能和作用。长期以来, 人们是从生理学角度来认识体育的功能的, 只看到体育对提高人体生理机能的作用, 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的唯一目的, 这就忽视了人的情感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们的心理要求也在不断上升, 体育的功能也逐渐多样化, 我们应充分认识和宣传体育的其他功能。
(l) 体育的健康功能 “ 生命在于运动” , 体育正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体现它的这一本质功能的。“ 花钱买健康, 运动来健身” 正成为一种时尚, 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2 )体育的健美功能 体育运动中优美和谐的动作、韵律感、节奏感, 它不但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审美情趣, 而且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体形健美, 姿态优雅, 动作协调而富有韵律。
(3 )体育的益智功能 在体育运动时, 人的视野开阔、听觉灵敏, 极易捕捉瞬间万变的各种信息,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转化速度和稳定性, 从而使记忆、思维和创造等环节的功能有所改善, 进而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
(4 )体育的教育功能 现在的体育教育, 已不仅是为了促进身体发育, 增强人民体质和掌握运动技能, 而是要着眼于培养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发展人际交往, 促进人的个体社会化上, 同样体现了体育的教育功能。通过体育锻炼, 能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和身体健康的知识, 学会科学的健身生活方式。
(5 )体育的娱乐功能 无论从人的生理、心理, 还是社会化的需要等方面看, 娱乐都是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重要内容。而娱悦身心, 陶冶情操, 则是体育本质功能的又一体现。体育的娱乐功能主要通过观赏和参与这两个途径来体现的。
(6) 体育的经济功能
用体育经济学的观点看问题, 体育也是一种生产活动, 它投人人力、物力和财力, 为社会提供体育物品、体育劳务和体育精神产品, 同样是创造价值、创造利润。与物质生产所不同的是, 体育这种生产活动所生产的, 主要的不是物质产品, 而是精神产品.
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
陶行知说过:“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分不开的,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儿童的学习动力。学生只有热爱体育,其学习的热情和持久力才会提高,才会成为未来真正的“体育人口”。体育教学要新颖,要有趣味性,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
1、转变学生的思想概念,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教学中结合体育影片,看电视、体育录象、VCD等方法,介绍、讲解古今中外的体育趣闻、体育的起源和发展,扣人心弦的体育赛事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另外,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本校田径队和小足球队在各级比赛中获得的荣誉,并展示比赛时的照片和获得的奖杯、锦旗、奖状。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而增强了集体荣誉感,激发了体育的热情。
2、丰富课的组织形式
教师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上和教学内容上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的新颖多变,会使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跳远是锻炼身体的重点教材,也是竞争性很强的项目,它贯穿于各册教材。在学生初步学会动作后,组织一次小型的跳远比赛,评出当堂课的“跳远王”,并不定期地组织“跳远王争霸战”,在学期结束时决出“跳远总霸主”。同时告知学生每年都有这样的活动,从而很好的达到了学生持久、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又如:在上肢力量练习时,单纯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我将学生分组,进行“立卧撑”、“俯卧撑”对抗赛,计各组完成次数的总和来评定胜负;还可以把跳绳、实心球等项目同体育达标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目的,进一步激发他们练习的兴趣。
3、改变体育的评价标准
陶行知说过:“切莫轻于段定学生的品格。我们看他是坏蛋,他未必是坏蛋。......”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你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
学生因先天遗传等因素,身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如果用传统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一个学生,既使这个学生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及格”的。我们可以对学生“不求完美,认可及格”,让学生对学业有轻松的感觉,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例如“体育达标”中的“仰卧起坐”,对于越来越胖的“小胖墩”来说,1分钟要做二十几个,简直有点遥不可及。如果我们简单地判定他们不“达标”,那么他们将失去做“仰卧起坐”的兴趣,也许着一生他们都将不会“达标”。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只要体育态度端正,坚持锻炼,哪怕最后测试时就做一个,也能“达标”。这样一来,学生没有负担,也激发了练习的兴趣。一个、两个、十个......,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每个学生都有了进步,其中一个学生由一个不会做到一分钟做了33个。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达标”项目上,效果也非常显著。
4、发展教师自身的特长
现代教育专家斯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会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拔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
陶行知先生也早就说过:“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他又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中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
体育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体育知识传授和运动技能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感情展露,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的加温过程,教师的一业一行都在于学生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在中学阶段中,大部分学生对足球和篮球这两个项目兴致很高,但少部分学生则兴趣不大。为此,面对他们我总是生动形象地讲解,熟练、轻松、自如地作动作示范,做些“花样”表演,并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感染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二、 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
陶行知先生说过:“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受不了,会被浇死。”
爱好,是人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有调查资料表明,一年级学生对体育很喜欢的专24%,喜欢的专49%,一般的专20%,不喜欢的专7%:对现有体育课评价很满意的专10%,满意的专14%,一般的专21%,不满意的专55%。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好的,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淡漠。再加上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运动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面对困难和竞争时表现出畏惧和冷漠,这是一种极为有害的消极情绪,会把培养起来的兴趣给扼杀。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给“松树”施上“松树”的所需要的肥料,给“牡丹”施上“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例如,在支撑跳跃的教学中,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跃跃欲试,接连几跳后,兴趣下降;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多指女生)存在畏惧心理,怕自己做不好,被笑话、被指责而止步不前;但他们同样希望与其他同学一样在完成动作方面有进步,受人尊重。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中,对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措施和提高动作难度的要求。使其兴趣得以回升,而对基础差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好突破口,耐心辅导、积极鼓励,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树立信心,鼓励和激励相结合,一旦跳跃成功,他们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的喜悦,从而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当然,这种区别对待的练习原则,也可用于其他项目的教学。例如:田经、球类项目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分组,对不同的组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其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自信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 养成学生的体育习惯
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它有别于兴趣和爱好的它没有意志努力的存在。而体育习惯,更是一种自发的、能使人从中获得快乐的行为。
当学生有了兴趣和爱好这两个基础后,学生在锻炼时,身体会高度紧张,心理会高度放松;“苦”的成分少了,“乐”的成分会增多。因而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增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兴趣能减少疲劳,增加努力,于工作至有影响……”,“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同时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如乒乓球比赛;辅导区、区级运动会;辅导区、市级足球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也使学生觉得体育不再是一种苦事、累事,而是一种“乐”事。以至于没有比赛不再由老师带队训练时,很多队员在家里组织附近的小同学,自己充当教练,锻炼自己,训练别人。因而我校体育后备人才充足,每年在市比赛中均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和名次。
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运用和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注意趣味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给学生“制造”快乐,让学生学会自己愉悦自己,就能把体育课上成“育体”课,从而促进学生终生体育观念的形成。
为什么说体育强国家就强
体育强国家就强的原因:体育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
全民健身
国家体育节的诞生与国家全民体育战略密切相关,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关系国运之大事。这是一个强劲的方向性信号。过去人们的认识仅仅把体育局限于学校体育教育活动,或把体育视为不定期举行的群众体育比赛,有人甚至把体育与高水平的技击运动分开。
随着人们对体育事业认识的加深,“体育为人民”观念得到进一步确立,体育的人民属性获得了确认,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与全民健身中的“全民性”,构成了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及民族复兴大业的必然内容。
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学校再也不用为需不需要加强体育课时而犹豫不决,可以大张旗鼓地在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上广泛开展各类增强意志和体质的活动,让每一个不同体质的孩子找到发展自己体育能力的机会和适合的运动项目。
各级政府在地方财政预算时也不必再为要不要预留一部分资金支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而举棋不定,全民体育上的政绩是受到地方人民欢迎的成就。当关于狭义体育的选择题已经升级为广义体育上的必答题时,体育就成了人民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意义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应对竞争的身体基础,而体育锻炼是获得健康身体的唯一途径。所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以素质教育为本的21世纪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也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实践的启蒙和深入认识的重要阵地,运动兴趣的培养、运动习惯及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体育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1]。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兴趣、能力以及习惯等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浅谈个人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真正的从心里喜欢上体育,才可能坚持体育锻炼,也才可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注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地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各种有趣的体育活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尽可能的给每个学生自由参与活动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身的满足感,同时,也可以不定期的举行各种竞赛,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表现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充满兴趣和激情。
二、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关注个体差异。由于先天发育、家庭环境、自身性格、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样,有的学生能够很轻松地完成老师规定的体育动作而且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而有的学生却很难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及训练强度。对于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可以适当地降低活动难度,并耐心的辅导他们,鼓励他们,对于他们的进步,哪怕只是很小一点也要充分得给予肯定,让他们能够找到自信以及体育热情,消除对体育的倦怠及消极情绪,促使体育意识的形成。而对于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能适当的在技术上和创新上提高要求,让其不会因为太容易成功而对体育失去兴趣,也让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目标,能不断地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不断地在挑战中得到满足,从而形成强烈的体育意识。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过于沉闷、呆板,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在主观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抵触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判断、选择的空间,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同时要实现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灵活化,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教学内容设置过深或过浅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过于单一学生又会觉得过于枯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进行教学内容准备时,可运用对比法、测验法,比赛法、游戏娱乐、情景教学、启发式或讨论式、目标激励和分层教学等方法[2],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画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使学生生动的、直观地感受体育的乐趣[3]。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调节课堂气氛,要学会用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和各种教法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爱上体育,形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从而增强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要想让学生爱上体育,首先体育老师自己应该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老师对工作毫无热情,在课堂上毫无激情,对工作充满倦怠,试想一下他的学生能对他的课产生兴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教师应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体育锻炼对个人素质的影响,从而把锻炼当成自己的需求。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对运动的激情是必备条件,同时,也应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并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信息化等手段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进行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同其他学科一样,体育老师也要有创新能力,不断的适应学生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不断的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体育教学的更新,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运动的意义,体验运动的快乐,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都拥有强壮的体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个从事体育教学的老师应尽的责任。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学生带来体育的愉悦,体育的快乐,让学生爱上体育,从而学会用体育愉悦自己,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