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学

黑客技术入门,网站入侵,顶级黑客,黑客联盟,攻击网站

体育与健康中国(体育与健康中国与奥运教案)

本文目录一览: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三基”指的是?

摘 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第四节中提出了“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清晰可量化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困难的目标,这个目标困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至今未能有效达成。当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后,其文化属性、参与义务、内容特点、训练周期、时间地点、学习集体形式和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运动技能有效习得背后原因。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特征的“走班制教学”是在现行课程体系下有效实现“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课程模式。从小学开始进行“走班制教学”应不会导致对学生形成身心伤害的“过度早期专业化训练”;如果做好体验性的事先学习,三年级学生应可以正确选择自己的项目;“走班制教学”应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走班制教学”应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其终身体育也不会因此变窄;“走班制教学”不但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反而会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第六章的“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第四节中,把青少年列为促进体育活动开展的重点人群,提出了要通过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的要求和(1)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2)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3)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4)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等5个十分清晰的可量化的目标。

这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明确的要求,也是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呼唤,本系列文章将对这些学校体育相关目标进行多视角和新视角的剖析,以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和施策为着眼点,探讨可行有效的施策思路与方案,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现做出理论的贡献。

1“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百年困境

自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体育课为大中小学正课至今已有115年历史,但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就是体育课要完成什么任务,要教会学生什么?富国强兵时代很清楚,用兵操锻炼身体,保国保种;民族战争时期很清楚,练好身体,好打日本;贫困时代也清楚,休养生息为主,健康第一,功课第二;祖国建设时代更清楚,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但一直不清楚的是体育课要教会什么运动技能,为什么要教,要教到什么程度?时至今天,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外语等明确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明确了《考纲》,明确了12年的教学进度、有了试题库和命题专家库,而体育却迎来毕业生们“我们上了12年的体育课什么都没有学会”的漫天抱怨。学生什么技能都没掌握,无疑就难有科学文明的终身体育锻炼,学生什么技能都没掌握,无疑就难有健全的生活志向和兴趣,学生什么技能都没掌握,无疑就难有健康的生活内容;学生什么技能都没掌握,无疑就没有健康的中国。

通过具有1260学时的12年的体育课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看似一个极为简单的目标和任务,但却一个极为困难的课程理论问题和教学实施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解放后历年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者们,也难坏了历届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更是困惑了所有的体育课程改革者。关于这一点我们从2007年以来国家颁布各种学校体育的文件中就可以看出;每次文件都会提出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不断次次提,而且要求逐步下降,从7号文件“两项以上”到53号文件的“至少两项”,再到27号文件的“一至两项”,再到此次《“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基本实现一项以上”。可见这个目标有多重要,也可见这个目标有多难达到。7号文件的“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是落空了,那么《“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基本实现一项以上”的目标又如何确保得以实现呢?

表1

表述各个重要体育文件中

对“运动技能掌握”的目标

文件

文件时间

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7号文件)

2007年5月

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53号文件)

2012年10月

每个学生都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7号文件)

2016年4月

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年10月

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2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实现“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 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诸多难度

为什么很多人通过各种锻炼的过程,如跟师傅练,在体校练、在俱乐部练、跟着私人教练、跟着朋友练等等,都可以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甚至可以成为运动员,但是为什么在有12年的长度,有1260学时体育课教学中实现“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为什么会这么难呢?除了根本没上或没有上足体育课这种失去前提的情况除外,笔者认为阻碍学生在体育课掌握运动技能的深层次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体育运动变成了体育教育

当一个词意是“离开工作”的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以后,其“自主的”、“远离功利”的特征不复存在,学校是社会组织,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其中的“体育运动”变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课程”,于是其sports以及习得过程就随之产生了本质的变化。

训练过程变成了教学过程

虽然,体育运动(sports)和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都是青少年的运动技能习得过程,但在有关时间和时间周期的特征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表2

体育运动习得过程

与体育教育习得过程的区别

体育运动(sports)的习得过程

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的习得过程

体育运动的习得过程是每个单位时间按训练要求(一般不少于2-3小时的训练过程)的、按运动技能训练需要设定单位时间重复次数(一般是每天的重复练习)的、按照比赛周期进行的年度训练(一般具有春训、冬训和赛前集训的过程)的习得过程。

体育教育的习得过程是每个单位时间是按智力学科学习规律设定(与语文数学一样的50分钟小时的习得过程)的、按照课程计划比例和课表设定重复次数(一般是每周2-3节课)的、按照学期和年度周期进行上课(不考虑体育的春训冬训)的习得过程。

专项取向选择变成了全面发展取向

青少年在从事sports时都是依据个人爱好和身体特点进行某个项目的相当深入的学习,涉猎不会太广,术业有专攻,就一个学生而言在一段时间例是围绕着一个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而当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时,学生则必须是依据国家需要进行身体的全面锻炼,按照大纲进行众多运动项目的学习(大纲时代,每个学生1年大约会接触到65.5个运动项目),体育课程目标是宽泛的“体育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体育课变成了“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假教学,不明确“全面性”、“多样性”的要求实际上导致体育教学内容繁杂性和体育课程的无效性。

个性化选择取向变成了并不科学的“全体性”要求

体育运动(sports)本身是个性化很强的文化活动,千万的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他们自由地自主地从事着sports,而在体育教育时,它已成为国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全体学生都要按照大纲和学校的课表,该上足球上足球,该上田径上田径,愿意上也得上也得上,不愿意上也得上。其实这种全体学生都学足球这样的事情未必科学。

由等质的小群体(team)变成了异质的大班级(class)

体育运动(sports)是在某个运动项目的小群体(team)中进行训练的,人数因项目而定,而变成了体育教育后,这个小群体则变成了异质的大集体(班级,class)。在小群体中可以有更多的练习量、运动量、更多的练习方法种类和更多的因材施教,而在30-50人的班级教学中就只能是更多的整齐划一和20-30%的练习密度了。

流行时尚的运动变成了“百年不变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运动(sports)是充满创意的、具有很强时尚性、流行性的文化活动,充满了流动性。但是到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它变成了“铁打营盘”的育人课程,已经容不得那么多的创意和流动,更不可以时尚和流行为原则,因此体育课的技能会显得陈旧和固化了不少。

专项化的运动场地变成了“万能型”的体育操场

体育运动(sports)是专项化的,篮球场就是篮球场,需要地板,足球场就是足球场,需要草坪,羽毛球需要室内、游泳需要泳池、冰球需要冰面;但是到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它必须选择“最大公约数”的万能场地,于是,万能的场地形成专业化技能就平添了许多困难。

如此,当体育运动(sports)迅速地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以后,其文化属性、参与义务、内容特点、训练周期、时间地点、集体形式和集体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最大的变化还是sports的“连续较长时期的专项化训练过程”变成了“断片的较短时间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这个根本性的变化,加上体育课程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失当,就造成了体育课程的追求“大而全”,形成了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呈现出“繁、浅、枯、旧”的格局,繁杂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又形成了体育教学“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局面。就是在“繁、浅、枯、旧”的教学内容体系下,体育教师变成了什么都教“一点点”的“万金油”,而在“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教学中,造成“学生学了12年什么都没有学会”的严重后果。这也就是为什么“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变得这么难的原因所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什么把这个目标的实现放在那么远的原因所在。

3创建可以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体育走班制教学

“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概念要素

所谓“走班制教学”就是: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时打破行政班按学生的自选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的形式。在年级内打破班级进行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体育走班制教学”具有以下基本形式和特征,需要以下基本条件和难度各自不同的工作:

教学因素

形式

条件

工作难度

上课形式

同一年级的课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时打破行政班,按学生的自选项目进行教学。

例:1000人的小学校(每年级170人左右)具有5个左右特色项目,每个项目每个班35人左右。

中下等

难度

开始年级

小学3年级开始,初中1年级下半学期开始,高中1年级上学期开始。

小学1-2年级、中学1年级上半学期,学生上以全面锻炼身体和体验运动项目的“公共普修课”,为走班课做准备。

低等

难度

体育教师

每个体育教师凝练1-2个项目专长,挂牌由学生选择,按专项上课。

有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武术、体育舞蹈、网球、跳绳的教师精湛技术;田径、排球等教师在定向、软垒、腰旗橄榄、跳绳等新兴项目上进行拓展。

依各校情况难度不一

学生选择

学生提出1-2个选项志愿,由学校根据初选情况进行调整后确定项目。

(1)所有学生对挂牌的体育选修项目有了解;(2)学生选项的偏项情况不太严重;(3)学生对老师的调整比较配合。

中下等

难度

场地要求

根据学校锁定的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场地专业化改造(如道场、舞蹈房的改造)。

学校的场地设施基本对应选修课的运动项目(同一时间满足1个班的35人上课),所差部分可以通过微调解决。

依各校情况难度不一

考评形式

各个教师根据专项的特点和要求,编订各自的技能等级和考核项目进行考核。

(1)所选项目的难度层次基本可以区分;(2)各项目的最终技能达成度比较明晰;(3)体育教师具有相应评价能力。

中等

难度

统一要求

各个专项教学都必须贯彻统一的德育品行要求,锻炼的要求和安全的要求等。

(1)学校和教师对发展学生体能的任务很清楚;(2)学校对体育课上培养品德行为的要求很具体;(3)体育课堂常规和运动负荷要求严格、具体。

中上等

难度

举例说明

某个有总数1000名,各年级160-180名学生不等的小学校。该校有5名体育教师,专项分别是田径1人、足球一人、篮球两人(其中一人练过乒乓球)、跆拳道1人。学校根据场地、教师、器材、体育传统和地方体育特色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了自己的“走班制”的教学形式:

1、2年级以“体育趣味课课练”、“少儿基本体操”的锻炼课程+小足球、小篮球、跆拳道、跳绳和乒乓球等体验项目为主。

从3年级开始,学校主要根据体育教师的特长开设了足球、篮球、跆拳道、跳绳(田径教师进修后的项目特长)和乒乓球为特色项目的“一校五品”的“走班制教学”。该校三年级经过调整后,确定30%的学生(53人、2个班)学习篮球、15%的学生(28人,一个班)学习足球、25%的学生(35人,一个班)学习跳绳、15%的学生(25名学生一个班)学习乒乓球、15%的学生(26人,一个班)学习跆拳道,每个学生都在各自青睐的项目开始学习。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时,学校根据个别学生的要求,在项目上进行了微调。

4、5年级以后走班制教学非常稳定。该学校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各自较好地掌握了足球、篮球、跆拳道、跳绳和乒乓球的技能,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初中的“走班制”和高中的模块化教学奠定了选择项目能力基础。该校也形成了“一校五品”的体育课程特色,研发了5套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该校体育教师也在各自的运动项目方面成为当地的教学专家、裁判专家。

“走班制教学”在确保“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方面的特效

由于“走班制教学”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的特征,因此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可以说。要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和形成学校的体育“一校多品,一生一长”方面有着特殊的实效性。

4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面临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走班制教学与专业化训练

从小学开始走班制会不会形成过早的专业化训练本文认为:不会。首先要区别什么是“过早的专业化训练”和“早期专业化训练”。“过早的专业化训练”是指明显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伤害了学生的身心的专业化训练,其实这样的体育训练的实例并不多,就连我们隐约感觉有这个倾向的杂技、竞技体操、跳水可能都会被受到教练员甚至是运动员的否定,而幼儿学钢琴练小提琴可能也不算,倒是逼幼儿学奥数背唐诗之类的做法有这个嫌疑。而“早期专业化训练”则是应该肯定的,世间赞美的“童子功”和从邓小平的“足球从娃娃抓起”到习主席的“坚持从娃娃抓起”都在要求体育的早期化训练,更何况从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再开始运动的专项化学习(还不是训练)都不能算是过早了。

学生选择项目的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有没有正确选择项目的能力?本文认为:可以。儿童对运动项目的爱好指向是比较早期化的,至少比音乐、语文等要早。如果我们在小学1、2年级做好了相关运动项目的体验性学习和知识性学习,加上体育教师在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的科学建议,再请学生家长参与一下意见,那么三年级的学生是可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的。

走班制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本文认为:不会。首先我们常说的体育全面发展是指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指学生在众多运动项目上的全面发展,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很少见到从小精通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乒乓球那样的孩子,但是见过太多的什么都玩过一点最后什么都不精的孩子。何况任何体育项目中都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发展学生基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如果有的项目偏向某些能力发展,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补短板的方式来加强能力的全面发展。

走班制教学与学生的爱好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使其终身体育变窄?本文认为:也不会。首先终身体育并不需要很宽的运动选择,很多“铁杆体育”人一辈子就热爱1-2个项目,而且真正热爱体育的人,往往并不是“随遇而安”,遇到什么玩什么,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去从事他们所钟爱的运动。其次,曾经深入的体育学习和较好的技能都会产生“迁移”效应,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更好地习得其他运动项目,而简单的学习是不会有“迁移”效应的,应该说早期的专项性学习是有利于为终身体育打下宽厚基础的,这在乔丹的高尔夫水平上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例子很多。

走班制教学与体育教师的能力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本文认为:更不会。首先,“一专多能”提出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体育教师胜任体育教学,一专是指要有运动专长,有运动专长就是为了教深教透,为什么数学老师不说一专多能,语文老师不要求一专多能?这说明了体育的特点和特殊需要,是在“什么都教”的体育环境下,体育教师被磨成了“无专万能”的“万金油体育教师”;其次,如果“走班制教学”会激励教师回到自己的“主项”上,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第三,缺乏专项特长的老师会在针对“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后期培训中学到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如软垒、腰旗橄榄球、定向运动、花式跳绳等能较快入门的技能,促进体育教师“一专多能”专业素质的形成。

5结论

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是一个极为困难的课程理论问题和教学实施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多年,至今未能有效解决,但它关系到终身体育的达成和“健康中国”的实现。

当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后,其文化属性、参与义务、内容特点、训练周期、时间地点、学习集体形式和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连续较长时期的专项化训练过程”变成了“断片的较短时间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这是造成“学生学了12年什么都没有学会”的内在原因。

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特征的“走班制教学”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在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方面具有特殊的实效。

从小学开始走班制不会形成对学生形成身心伤害的“过度的早期专业化训练”;如果做好有体验性的事先学习,三年级学生应可以正确选择项目;走班制教学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走班制教学应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其终身体育也不会因此变窄;走班制教学不但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反而会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10.

[2] 张之洞. 奏定学堂章程[M]. 1903.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007,5.

[4]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2012,10.

[5]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2016,4.

[6] 毛振明. 论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二) 解决运动技能有效性问题的关键——体育课程教材排列理论的构建[J]. 中国学校体育, 2011(2).

[7] 毛振明. 遐想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与“无效”[J]. 体育教学, 2015,35(1):4-5.

来源:此文章已于2018年2月发表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作者:毛振明

— END —

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应承担哪些责任?

承担着“承上启下”的责任。

在60后70后有很大一部分劳动者都是通过劳动换来的财富,抚养新生代80后,让他们接受教育、新环境的成长。并且抚养着自己的父母,我认为这是体育劳动在承上启下。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也是一种承上启下。

体育的本质及特点:

指体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

体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体育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如体育的方法、手段等;社会属性如体育的思想、制度等。

体育的真正含义远在史前时代早期的人类生活中,便已经出现以争取胜利为特点的原始、古朴的体育比赛形式。此后,这种活动形式又经古代的长期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少项目已略具雏形,其形制为近代运动打下了基础。

在整个近代体育领域中,比赛活动获得了越来越大的独立性,并被定名为“竞技运动”。在当代,竞技运动经不断发展,演进,不仅在理论原则和实践方法上日臻成熟,而且影响也不断扩大,成为一个遍及社会各阶层,波及世界五大洲的特殊社会现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多久?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

扩展资料: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

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1‰、10.7‰和20.1/10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健康领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有待增强,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 评论列表:
  •  闹旅九龄
     发布于 2022-07-10 23:52:09  回复该评论
  • 大变化,“连续较长时期的专项化训练过程”变成了“断片的较短时间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这是造成“学生学了12年什么都没有学会”的内在原因。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
  •  可难眉妩
     发布于 2022-07-10 20:27:34  回复该评论
  • 、跆拳道、跳绳(田径教师进修后的项目特长)和乒乓球为特色项目的“一校五品”的“走班制教学”。该校三年级经过调整后,确定30%的学生(53人、2个班)学习篮球、15%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