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学

黑客技术入门,网站入侵,顶级黑客,黑客联盟,攻击网站

季浏谈体育(体育与健康季浏名师大讲堂)

本文目录一览:

谁有05版邓树勋主编的《运动生理学》和06版季浏主编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及资料呀,考研急用啊!!!

找所要考的学校的在校研究生拿,或者到学校周边的复印店问问,一般都会有。现在才开始复习,厉害啊

如何评价初中学生学习跑,跳,投的水平

专家称评价学生体质不能只测“跑跳投”

(记者黄辛)

5月4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上海中小学研究基地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该基地将重新修订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测试方法以及实用常模,并定向研制青少年的运动干预技术标准或实施规范。

成立仪式上,基地负责人、华东师大体育学院教授季浏表示:“关于人体质评价的指标多种多样,但过去的一些测试存在指标不全面的问题,只偏重于跑、跳、投等项目。这样得出的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被测者的体质状况。”

据季浏介绍,根据国际先进的体质监测经验,体质测试应包含四大模块心肺功能、柔韧性、力量、身体成分。如果只是让女生跑800米、男生跑1000米,所得速度快慢的结果与体质健康并无多大关系。

为此,“依照四大模块,我们已初步确立了13项测试项目及相应的测试方法。从先期的小范围测试研究结果来看,这一评价体系具备了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季浏告诉记者,修订后的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方法和标准,能够真实反映和评价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

针对社会上反映比较强烈的学生课业负担重、运动场地少等问题,季浏表示,要鼓励孩子锻炼,并主动帮助孩子寻找身边的运动场所,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

高中体育会改革吗?像中学体育一样也算高考成绩?

单纯的跑步、跳高、投掷将从高中体育课中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小学、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础上,今年9月份,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将在全国四个省区进行试点,体育课将不再以竞技项目为主,而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坚持“健康第一”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通用网址,E通天下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中小学体育课不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教授首先指出了几十年来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错误方向。季教授是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他认为,体育课是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以往的体育课树立的是竞技体育的观念,有的项目甚至损害了学生的健康。”

“健康第一”将成为体育课的首要标准,而传统的体育课的名称也变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新的体育课将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对运动项目教学不再强调技术传授的完整性、系统性,也不苛求每一个动作的细节。

另外,新的高中体育课程中,每年将增加18学时的健康教育课程,老师将向学生讲解传染性疾病包括艾滋病的防治,并帮助学生了解营养学及传统养生等知识。

满足学生兴趣

“体育课太无聊,我不喜欢上体育课。”体育老师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将注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从而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季浏教授说,“以往的体育课内容太单一,没有发挥学生的兴趣。”据悉,新的体育课程内容将包含七个系列: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水上或冰雪类,民族民间体育类、新兴运动类。像滑板、街舞等时尚运动也将进入体育课。学生可以扬长避短,选择自己适合和喜欢的项目。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教学器材也进行了改革。比如篮球架,以往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同样高度,而改革后将采用升降篮球架,学生根据自己的高度投篮,甚至扣篮,体验“飞人”的感觉。

跑得快≠高分

体育课教学理念的变化带来体育成绩评价体系的变化。跑得快、跳得高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得到高分。“强调跑得快、跳得高是竞技体育的标准,对于天赋不好的学生,极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季浏教授强调,体育课评价将抛弃竞技体育的评价标准,并采用综合评价标准,譬如把合作精神、意志品质、心理健康纳入评价标准,从而激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初中阶段的体育课改革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基本完成,正在全国的学校逐步扩大。在借鉴小学、初中体育课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今年9月启动的高中体育课程改革,首先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试点。参与改革的老师们相信,体育课将更加人性化,也将更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结合当前学校体育教育,谈谈你对体育真正价值的再认识?

摘要:当前中小学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前景但是.随着体育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则需要我们再认识、再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设计的课程目标.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培养及优化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新课标 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1.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当前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却被严重忽略,没有真正被激活。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片面追求教学组织的外在一体性,忽视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失去体育教学应是授之以道的真正意义

1.2教学目标单一模糊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偏重技术怎么教,动作怎么做,而忽略了对学生缝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另外,体育教学中限制学生追求目标的广度,约束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也就束缚了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1.3教学内容竞技化严重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围绕竞技项目为主,妨碍了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与任务的完成,阻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1.4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对象或死板的“机器”去安排教学。在体育教学手段上,教师往往采用单纯“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

2.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规定

在目标教学体系下。学校与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目的地选择教材与开发校本课程,但很多教师存在这样一些困惑,如对教材尤其是对技术动作的教学深度不太了解,对讲授的多少与掌握程度难以把握 因而,大部分教师仍沿用过去旧大纲的教学模式.也有的教师提出目标统领内容的教学框架,但是在目前学生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大班教学难以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自主练习的范围不确定,很容易导致“放羊式”练习。因此,对增强学生的体质作用不大,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若按此教学,学生的体质水平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会下降。

3.新课程体系实施的着手点

3.1学生方面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体育教师要了解我们的教学对象。随着独生子女人群的增多。独生子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同时父母期望子女成龙成风,并且在当前重智轻体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对独生子女的体育锻炼意识会产生影响。由于家庭环境及教育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独特的生理、心理和个性特征,如耐挫折能力差,自尊心强,体育教师对他们生理、心理、个性特征等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3.2教师方面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是主导地位者。首先,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学生的最佳锻炼时期,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教师要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激情,不要受到不良情绪的干扰,因为教师的情绪很容易会感染学生。教师要了解自身的优势,并想办法弥补自身的缺点,有的教师年龄大了难以做高难度的示范动作。可以运用影像、多媒体、挂图等辅助手段。

3.3学校方面学校加强对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了解,使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够胜任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对在职中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学校要多组织教师开展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研讨,使体育教师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新课程的内涵。正确明确新课程标准与旧大纲的区别。针对目标统领内容的开放式教学要求,地方与学校要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力度,同时.学校要鼓励体育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好的要推广。了解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总之,新课标的出台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教师、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齐心协力落实。

4.今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向

要从根本上遏制目前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目标。让学校体育的方针回归本位,以人(学生)为本,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主旨。

4.1从法律上保障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实行的是每周2节体育课。每天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学习施加压力较大,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正常的体育课经常被挤占,课外体育活动更不能得到保证,学生升学时的身体素质达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只是有其名,无其实。这直接造成了学生目前的身体素质普遍降低。要保障学校体育课时数和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各级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提高对体育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依靠法律确立学校体育的重要地位并保证其实施。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体质得到提高。

4.2学校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我国以往的那种以学习体育技能技巧、提高运动项目成绩为目的的体育教学观念要进行革新。片面追求成绩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与“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弛的。突出学生体质健康已经成为国际化体育改革的共性经验,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健康第一”列为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在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进一步贯彻这一理念,使学校体育从各种途径把最终目标集中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方面。此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加强体质锻炼外,还要增加身体锻炼知识、卫生保健内容的教学。包括运动处方原理、运动医学保健、运动健康效益、日常卫生知识等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在体育课程中.以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健康逐步成为社会的时尚追求。这就必然要求学校体育调整自己,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4.3加强对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体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主要体现在“玩”上,这种“玩”是相对于室内文化课学习而言的,但如果把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理解仅仅停留在“玩”上则层面太低。为适应新世纪的体育进一步向高度化、大众化、多样化和生活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鼓励学生玩.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玩”。在这一点上不妨借鉴日本学校体育的育人政策:① 加强学生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能力培养;( 增强运用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能力;③ 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及体育竞技欣赏和体育娱乐的能力。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实施终身体育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面重视。

4.4体育课教学实行选修制体育教学实行选修制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实现终生体育的有效途径。当前发达国家学校体育教学从中学开始基本都采用选修制,我们要有计划地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实行体育选修制教学,逐渐在全国普及.使我国的学校体育同发达国家同步发展,使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线的教育向强身育人的目标转变,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4.5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体育一体化为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学校体育必须向家庭和社会延伸,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特别是双修t3制度实施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增多。因此,家庭和学校要分担对学生进行体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体育为主,以家庭、社会体育为辅的一体化模式。本论文网专业从事硕士论文业务!如需转载请保留一个链接:硕士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季浏,潘绍伟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2.

[3]张福升。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内江科技.2008.08.

[4]周红律.关于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1998.(5)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九年级体育与健康作者是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九年级体育与健康的作者是季浏。

季浏,1961年5月7日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中国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会主任。迄今为止,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体育教育展望》、《当代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心理学》、《现代催眠术》等著作;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项目的研究;主编全国中小学和高校《体育与健康》、《体育心理学》、《体育》教材共10本。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和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与健康》国家教材二等奖。

从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归纳其与运动心理学的区别?

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随着体育运动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运动的分化日益突出。就目前而言,体育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领域,即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竞技运动领域和大众健身运动领域。由于这三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运动心理学的不断分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传统的运动心理学已经在运动表现之外拓展了相关的研究领域,最值得注意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理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而且,在运动心理学的文献中,锻炼心理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Anshel,2003)。体育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则更早一些。如原苏联的丘奇马疗夫在20世纪20年代就研究了学校体育课对学生智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目前,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个研究领域齐头并进,向前发展,都显示了各自的地位和作用。那么,三者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者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联系,主要源于体育教育教学、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体育看成是广义的体育,体育就应该包括体育教育教学、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运动三个领域。不管哪一个领域,实际上都是围绕人参与身体练习活动这一中心主题展开研究和讨论的。由此可见,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是围绕人从事身体练习活动中发生的心理现象展开研究和讨论的,具体来说,三者研究的共同点在于:第一,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练习活动的人;第二,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从事身体练习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等;第三,研究方法相同。

三者研究的不同点在于:第一,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同,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锻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第二,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如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锻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第三,研究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体育心理学虽然也研究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条件下所有的心理现象,但更应该侧重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善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运动心理学应该侧重研究与运动表现和成绩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即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成绩等;锻炼心理学应该侧重研究影响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体育锻炼对锻炼者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它不关心与运动表现和成绩的有关心理学问题。

张力为、任未多(2000)曾对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在研究重点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即便是相同的心理学主题,三者的研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见表1-1)。

表1-1 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部分研究内容的侧重点

领 域 运动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 锻炼心理学

动 机 运动员成就动机 学生参与体育学习 大众参与体育锻炼

的动机 的动机

目标设置的成效 目标设置的成效 锻炼的坚持性

情 绪 竞赛焦虑对成绩 体育活动对情绪的 锻炼活动对焦虑和抑

的影响 的影响 郁的影响

赛前、赛中的应 锻炼产生的积极愉快

激控制 感受

人 格 运动员人格对运 体育教育教学对人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

动成绩的影响 格的影响 影响

运动训练对运动

员人格的影响

技能学习 高水平技能学习 中、低水平技能学习

归 因 运动员的归因特点 学生的归因特点

归因对运动训练的 归因对体育学习的影响

影响

自我观念 整体自我概念 身体能力自我概念 身体能力自我概念

独立自我与互联自 外观体貌自我观念 外观体貌自我概念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与运 师生的交往与合作

动成绩的关系

(改编自张力为、任未多,2000)

从已出版的数本教材和著作来看,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体系和内容有所区别,各有特点。如Anshel(2003)所著的《运动心理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内容体系为:(1)科学的运动心理学,(2)成功运动员的特征,(3)运动员的运动动机,(4)归因:对运动表现和比赛结果的原因的解释,(5)应激、焦虑和唤醒的调控,(6)运动中的攻击行为,(7)运动队凝聚力和群体动力学,(8)运动中的领导,(9)交流与咨询技术,(10)教年轻人运动:一个特别的考虑,(11)应用锻炼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12)运动员的自我谈话,(13)思考和未来的方向。从Anshel所著的《运动心理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内容体系来看,除第十一章是锻炼心理学的内容外,其他章节都是典型的运动心理学内容。

再如,Seraganian(1993)所著的《锻炼心理学:体育锻炼对心理过程的影响》的内容体系包括:(1)锻炼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基础,(2)有氧体能及其对心理应激的反应,(3)有氧体能与身体活动的理论描述和定量研究,(4)急性有氧练习对情感的益处,(5)锻炼心理学的Meta-Analytic,(6)人类对急性心理应激源的Sympathetic 反应,(7)实验与观察研究方法,(8)老年人的锻炼心理效应,(9)增强体能的社会心理因素,(10)发展锻炼心理学,(11)体育锻炼降低应激的认知观点,(12)有氧练习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13)锻炼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方向。由上可见,锻炼心理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分离越来越明显,这一现象在东欧、日本等比较突出,如日本松井三雄所著的《体育心理学》被学者们认为是一门比较“正宗”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季浏,1994)。他所著的《体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1)体育与体育心理学,(2)大肌肉活动的心理学性质,(3)从体育角度看儿童的发展,(4)体育的学习,(5)从体育角度看个人差异(1985)

总体而言,美国更突出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虽然在运动心理学的教材或著作中也包含锻炼心理学的内容,但已强调运动心理学与锻炼心理学的分离,然而,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的分离不明显。中国已逐步显现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离。这从以下三本书中可以窥见一斑。如季浏、符明秋(1994)所著的《当代运动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1)运动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2)运动个性,(3)运动注意,(4)运动唤醒,(5)运动焦虑,(6)运动焦虑的调节,(7)运动动机,(8)目标设置,(9)运动归因,(10)心理社会因素与运动损伤,(11)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12)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13)教练员的领导心理和行为,(14)运动队的群体心理。

再如,颜军(2001)所著的《体育心理论稿》的内容体系包括:(1)我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反思,(2)体育教育与心理发展,(3)体育学习心理指导,(4)体育学习策略,(5)体育学习中的焦虑,(6)运动技能学习心理,(7)体育教学交往心理,(8)体育教学环境心理,(9)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机制

又如,季浏等(2006)所著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内容体系包括:(1)锻炼心理学研究概述,(2)体能与体育锻炼,(3)体育锻炼与认知和情绪,(4)体育锻炼与人格,(5)体育锻炼与心理疾病的防治,(6)体育锻炼的消极心理效应,(7)增进心理健康的运动处方,(8)青少年儿童锻炼心理效应,(9)老年人锻炼心理效应,(10)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生理机制,(11)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的心理机制,(12)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展望。

  • 评论列表:
  •  冢渊宠臣
     发布于 2022-07-14 17:53:17  回复该评论
  • 的需求,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总之,新课标的出台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教师、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齐心协力落实。4.今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向要从根本上遏制目前学生体质下降
  •  痴者会傲
     发布于 2022-07-14 17:46:30  回复该评论
  • 来,传统的运动心理学已经在运动表现之外拓展了相关的研究领域,最值得注意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理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而且,在运动心理学的文献中,锻炼心理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Anshel,20
  •  只酷节枝
     发布于 2022-07-14 17:01:18  回复该评论
  • 动员的自我谈话,(13)思考和未来的方向。从Anshel所著的《运动心理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内容体系来看,除第十一章是锻炼心理学的内容外,其他章节都是典型的运动心理学内容。再如,Seragania
  •  只酷寒洲
     发布于 2022-07-14 12:53:04  回复该评论
  • 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现任教育部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中国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体育运
  •  晴枙怀桔
     发布于 2022-07-14 11:35:41  回复该评论
  • 养高水平运动员。”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教授首先指出了几十年来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错误方向。季教授是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他认为,体育课是面向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以往的体育课树立的是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