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终身体育的概念与含义怎样的?
终身体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下影响形成的。保罗·朗格朗否认了“人生的前半生用于教育,后半生用于劳动”的传统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从生到死的继续过程。因此,出现了“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的争议。但在目前我国体育理论界一般认为,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换言之,就是活到老,锻炼到老,以取得能够生存、生活的身体基础。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终身体育的出现既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身体素质提出的要求,也是现代人应对现代社会挑战的方式。因为自20世纪末以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社会的大改革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需要一个强健的身体来应对高强度、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终身体育是建立在学校体育之上的。6~22岁年龄段的学生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身体发育问题,如驼背、眼睛高度近视、消化系统不良等,都是成年之后无法弥补的终身身体缺陷,直接影响一生。
所以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校必须抓住终身体育的“黄金档”,通过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学习安排,有计划性地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全面发展,并培养他们自我体育意识,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 终身体育并不限于学校体育,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还包括学前和学后。只是学校体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会也是必须要接受的,更重要的是,它是终身体育的关键部分,对终身体育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首先,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在校学习的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的体育课应给予青少年良好的体育教育,使其接受有规律、有计划的体育知识,有效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终身体育的意识,可以理解为对终身体育的认识。身体锻炼能否真正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认识到终身体育的价值。有了终身体育的认识,才能端正态度,获取终身体育的本领,更好地从事“自学、自练、自评、创造”终身体育,这个本领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实行将受益匪浅。
什么是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 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 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
终身体育观具体的是指什么?
“终身体育”的提法源自1980年代后期。在开展“终身体育”比较发达的日本,1970年代时把它作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后逐渐过渡到区别于“学校体育”的“社会体育”,最终定型为“终身体育”,并在1988年设立了“‘终身体育’推进委员会”这样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 “终身体育”的确立,显示了人类对自身生命质量的逐渐看重,对体育运动本真意义的扩大和延伸。于是人们达成了共识,即“终身体育”就是让每个人在一生中获得身心愉悦、健壮体质的体育活动。 所以,人们首先用“人人参与”和“持续不断”,取代了从前流行的那种“运动员的体育”、“青少年的体育”观,彰显出“终身体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终身体育”提醒人们,无论你处在何种年龄段,都可以与体育精神、体育活动保持亲和力并从中受益。比如一个啼哭嘹亮的新生儿可以做婴儿保健操,一位白发苍苍的百岁老人则可以悠闲地打太极拳。从横向考虑,各个阶层、各种群体、各种社会成员都有参与的权利,“终身体育”宣告自己是人人的体育、全民的体育、与所有人类生命休戚与共的体育。 “终身体育”还把人们领到体育的本真起点上,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在赛场上比出个高低、论出个输赢、亮出一番竞技本事! “终身体育”理念的出场,使人们从新的界面上、从更多维度上体验体育 在日本,就流行着这样的新型体育观:一是游戏性,人在体育游戏中可摆脱身份、职业的种种约束,使身心充满解放的愉悦感;二是竞争性,竞争是人之天性,体育则是在一定规则下竞争的体现,如正式的、非正式的各种比赛;三是技能性,身体技能是体育运动所需,提高技能的练习,是体育对生命的一种快乐馈赠,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人的体力、精力和运动能力也能得以提升;四是社交性,体育是人与人的一种社交活动,通过竞技活动可增进人之关系,体育场地内外的交流也在促进人们的健康;五是自然性,像钓鱼、登山、野外生存训练等,人既融入了大自然,又在挑战大自然对生命的限制;六是健康性,由于体育既锻炼身体、又净化情绪心理,所以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对处于激烈生存竞争与压力之下的现代人来说,尤需通过体育活动促进身体与精神的健康和谐;七是文化性,体育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体育文化也丰富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伴随着个体年龄、体力、心境、环境与观念的变化,“终身体育”的侧重点也会发生阶段性变化。幼年期突出“游戏性”,青春期张扬着“竞争性”,成人期较多关注“社交性”,而人至暮年,对于健康长寿必然倾注更多热忱。 在国内,“终身体育”恐怕还是一种迫切的现实需求。健康的身心,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快节奏、强压力生活、工作中的基本保障。在美国,很早就已通过大力开展“终身体育”来预防和减少疾病,花钱少而效果好。有关研究表明,1元钱的预防相当于99元的治疗。也就是说,支出1元钱进行健身活动预防疾病,会有百倍乃至千倍的收益。我国每年国民医疗卫生支出是4000多亿元,如果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使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下降一半的话,每年就可节约医药费用1000亿元,可见“终身体育”确实利国利民。而“终身体育”所倡导的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无疾病,还意味着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在传统体育里,运动能力和规则比增进个体健康重要,往往是为部分人群的体育而体育。“终身体育”则重在动员全体公民参与,而且是终身参与。同时体育的丰富性也在“终身体育”中得以高扬,它是多种多样运动项目的集合,个人参加、友人相聚,根据季节、因地制宜,体育活动呈丰富多彩的态势。 “终身体育”广阔天地无处不在 由“终身体育”这一关键词不难看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婴幼儿时期就有意识地开始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热情,使之逐渐成为与生命相伴的生活习惯,成为人的第二天性,是“终身体育”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早早开始,持续不停,是“终身体育”的理想与追求。“终身体育”作为大众体育活动,远远不局限于体育场馆设施。广场空地、房前屋后的自然空间,花前月下、树旁河边均可资利用。而从指导者的角度看,随着“终身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应运而生的是社会化的体育教练,从体育经验丰富的群体中将会走出一批“终身体育”的优秀指导者。同时,营养学家和医师等专业人士也有必要参与。 组织“终身体育”时,要面向不同的职业群体、年龄群体,应充分考虑到人们的个体差异,如年龄、体力、兴趣、习惯以及经济状况、职业特点等诸多因素,既要考虑到民族化的运动兴趣,又应兼顾舶来的运动项目。以中日两国较为普遍的运动方式稍作对比:中国的国球普遍被认定为乒乓球,日本的国球则是日语中的“野球”,即棒球。杰出的棒球运动员几乎是日本人心目中的英雄,周末的东京,可以在电车上看到成群结队去棒球场训练的少年儿童。如果说日本的大相扑是日本人热衷观赏的民族体育项目,羽毛球是东京市民的普遍爱好的话,打高尔夫则是日本中产阶级的优雅爱好、甚至是身份象征。笔者就曾在东京的首都圈电车上,目睹一位白领人士手持雨伞练习击球动作,其炽爱可见一斑。而在经济迅速崛起的中国,打高尔夫也正在成为高收入者的运动新宠。当然,就球类运动来说,在现今的中国,与大众结缘的运动项目,可能还是羽毛球、篮球、跑步、跳舞以及气功等更具广泛的群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