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有哪些专业
- 2、成都体院的资料
- 3、成都体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怎么样??在哪个校区??住宿条件怎么样???
- 4、体育旅游为何受到欢迎?
- 5、成都体育学院的全部信息
- 6、成都体育学院历史!回答正确的给分!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有哪些专业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专业有:
1、体育教育;
1、社会体育;
3、运动训练;
4、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5、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
6、运动人体科学;
7、运动康复与保健;
8、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
9、广播电视编导;
10、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
11、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
12、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
13、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
14、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
15、舞蹈学;
16、康复治疗学;
成都体育学院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
学校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
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办学传统塑风格,改革创新聚活力,多元服务拓影响,内涵发展上台阶”的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
成都体院的资料
学 院 概 况
成都体育学院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全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学院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院长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使命,立足体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学院长期坚持“注重内涵发展—以精取胜、强化育人使命—以用为上、优化人才资源—以师为先”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了“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坚持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学科铸品牌、坚持以师资拓优势”的办学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校园网完善实用,运行良好,在2006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校园网检查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院图书馆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拥有文献资源总量80多万册,已建成以网络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为支撑的网上图书馆服务体系。2004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优秀图书馆”。
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00多人,高级职称近200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助教和实验员10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运动健将30余人。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等7系,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13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共4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1999年学院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现有体育保健学、武术、全民健身概论、运动生物力学、田径、新闻采访与写作、体操、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乒乓球、排球、足球等13门四川省精品课程。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的获奖等级与获奖项目数名列前茅;在近两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获得4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997年和2005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院各获二等奖1项;2004年批准为英语专业四、八级考点。“十五”期间学院毕业生保持了90%以上就业率。“十五”以来,学院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83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被首批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医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实验室。体育史、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学院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在“十运会”上,学院共有69名师生参加了12个大项的决赛和1个表演项目的比赛,获得3枚金牌、6枚银牌、5枚铜牌,取得总分318分的良好成绩。在第4届东亚运动会男子武术散打比赛中,学院选手获得2枚金牌;第8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在第74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2枚银牌;在第3届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上,学院选手获得1枚金牌。
学院编辑出版有《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两种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2000年—200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2001年—2006年,学院连续六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在2006年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有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成都体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怎么样??在哪个校区??住宿条件怎么样???
中文全称:成都体育学院,简称成体
英文全称:Chengdu Sport University(缩写CDSU)
学院地址
本部校区: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9号
航空港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文昌路 [编辑本段]校训厚德博学,睿智健体 学院特色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 邮政编码610041 成都区号028 建校历史成都体育学院原属国家体育总局管理,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前身系始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全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2月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学院力量得以充实。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院已成为以体育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发展的高等体育学府。1956年更为现名。经过近70年的积淀更新,学院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学院设施学院占地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院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西南部,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训练场馆,并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大楼、校园网、标准化的语音实验室和先进的人体运动机能测评中心。图书馆藏书约40余万册,电子图书、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若干,期刊合订本2万余册,各种中外文报刊1千多种。 师资力量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461人,高级职称179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国际、国家级裁判98人,国际、国家级运动健将86人。目前学院在籍学生近15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近8000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已达700多人;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和体育中专学生5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近6000余人。 院系设置体育系 :体育教育专业
运动系:运动训练专业
武术系: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运动医学系: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运动医学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运动康复与保健专业
经济管理系:社会体育专业(旅游与户外运动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
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
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
新闻系: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外语系: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
艺术系:表演专业(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
舞蹈学专业(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 [编辑本段]本科生教育学院本科教育层次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及航空港校区等教学单位,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与保健专业、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表演专业(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专业(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等15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编辑本段]研究生教育学院研究生教育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 [编辑本段]附属单位中等体育运动学校。
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 医学优势学院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用中医药物等手段对运动创伤的防治和运动疲劳的恢复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与特色。早在60年代,便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体育史学研究机构,80年代初经原国家体委批准成立体育史研究所,2001年被首批批准为全国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设有附属体育医院。体育史学、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的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训练学与运动医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体操、田径、篮球、排球、足球、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理论、运动解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9门课程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体育保健学》与《武术》为四川省首批批准的精品课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编辑本段]学院荣誉学院办学质量较高,教学、训练和科研成绩显著。1999年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2002年承办了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受到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学院设有附属竞技体校(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中国培养参加奥运会、亚运会优秀运动员的任务,在艺术体操、武术、举重项目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近3年获得全国性比赛的金牌30余枚,近百人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性比赛,并获得奖牌10余枚。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并有1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院2001年、2002年、2003年连续三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并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2000-200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全国武术套路培训基地。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连续8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的称号;2006年被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称号。 [编辑本段]外事及联合教育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乌克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
体育旅游为何受到欢迎?
在广州读大学的裴梦(化名)觉得,体育运动和旅游相结合,让人既可以欣赏风景又可以锻炼身体,“边运动边旅游和仅仅欣赏美景时的心情不一样。徒步到达终点时,觉得特别开心,很有成就感”。
相关调查显示,61.2%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体育旅游可以让人既运动又亲近自然,55.4%的受访者认为这项活动充满活力,54.5%的受访者认为体育旅游新鲜刺激,46.5%的受访者认为体育旅游能帮助人们减压放松,43.1%的受访者认为体育旅游可以让人强身健体,28.8%的受访者认为体育旅游给人挑战自我的机会,14.2%的受访者认为到一个城市去看比赛可以在观赏赛事之余游览城市,11.4%的受访者认为体育旅游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卢长宝分析,体育旅游、尤其是刺激类体育旅游产品包含了特定的风险,而年轻人通常乐于尝试刺激或冒险。同时,体育旅游具有的个性化体验,往往带给参与者的除了健康和乐趣,还有一种荣誉感,因此也会吸引人参与。来源:中国青年报
成都体育学院的全部信息
成都体育学院原属国家体育总局管理,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前身系始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2月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学院力量得以充实。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院已成为以体育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发展的高等体育学府。
学院占地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院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西南部,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训练场馆,并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大楼、校园网、标准化的语音实验室和先进的人体运动机能测评中心。图书馆藏书约40余万册,电子图书、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若干,期刊合订本2万余册,各种中外文报刊1千多种。
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57人,正副高级职称167人,中级职称189人,助教和实验员81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斐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博士生导师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目前学院在籍学生近15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近8000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0余人;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和体育中专学生5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近6000余人。
学院本科教育层次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及航空港校区等教学单位,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表演专业(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专业(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13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研究生教育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
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本、专科,新闻学专业本、专科(体育新闻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脱产、函授本、专科及专升本学生。
学院附设有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专业(学科)设置
一、 博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可与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运动人体科学
二、 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运动人体科学
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医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三、 本科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运动训练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方向)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
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
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
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
表演专业(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
舞蹈学专业(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
学科建设
一、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体育史学
中医骨伤科学
运动生理学
武术
二、 四川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项目)
体育人文社会学
运动人体科学
三、 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
体育教育训练学
运动医学
四、 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
体操
田径
篮球
排球
足球
运动生物力学
体育理论
运动解剖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
六、 四川省精品课程
体育保健学
武术
主页
成都体育学院历史!回答正确的给分!
成都体育学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校园网完善实用,运行良好,在2006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校园网检查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院设有15个本科专业、6大学科门类。
学院简介
学院秉承“厚德博学,睿智健体”的校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使命,立足体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学院长期坚持“注重内涵发展-以精取胜、强化育人使命-以用为上、优化人才资源-以师为先”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了“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坚持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学科铸品牌、坚持以师资拓优势”的办学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校园网完善实用,运行良好,在2006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校园网检查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院图书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也是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优秀图书馆,目前拥有文献资源总量80多万册,已建成覆盖成都体育学院所有学科、专业的中外文文献保障体系,并提供不间断的网络信息服务。
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00 多人,高级职称200多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助教和实验员10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运动健将30余人。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中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学院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中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专业设置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艺术系等8系,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保健、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15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6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4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为中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四川大学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管理科学、中医学等专业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中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竞技体校及其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和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