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体育教育的核心,你认为有哪些?
我认为体育教育的核心应该在于教导学生树立起健康意识与竞技意识。
首先来说一说健康意识。学生每一天都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承担着来着各界的希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进而演变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性格叛逆的现象。而体育教育能够及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把压力都发泄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营造身心健康的状态。
并且,在体育课上,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引导与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热身方式以及运动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的几率。每周一两节的体育课就足够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魅力,体育带给学生的不仅健康的体魄,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耐挫能力,进而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健全的良好状态。
竞技意识也是体育课能够带给学生的核心教育之一。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身心达到健康的状态,还能够以竞技的形式,让学生产生“更高、更强、更快”的竞技精神。这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团体赛还是个人赛,在体育场上讲究的是一种竞技精神、切磋精神,只有抱着全力以赴的心态才能够发挥自己全部的力量,并且把该赛事提升到新的层次,这对推动赛事的发展以及健全自身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体育竞技教会学生,不仅要具有独自作战的能力还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就反向要求了学生主动强化自身的能力,在竞赛中发挥最大的优势。同时,竞技场上是公平的擂台,虽然讲究输赢,但是对于运动员来说也要有全力以赴的心态以及看淡输赢,为强者喝彩,也为自己喝彩的健康心态,如此才能在竞技的擂台上越来越强大。
体育手段的核心是什么
所谓体育的核心手段,应该是为实现体育目的的最根本的手段,或者说是本质的手段。体育的核心手段是身体运动。严格讲,人体的运动包括有意思的身体运动和无意识的身体运动:有意识的身体运动又可以分为运动系统的运动和其他系统的运动.
什么是体育核心素养
体育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
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体育课程学习对于学生成长最直接、最显著的价值,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这种价值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出来。
一方面体现在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变化方面,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活动,学生能够增强体能,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变化方面,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学生不但能形成对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同时还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
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体育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体现。体育精神的魅力在于能够产生较强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从而成为指导和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最积极因素之一。
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它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奥林匹克旗帜上的五个环象征着五大洲,展示一种世界大团结的精神。奥林匹克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强调拼搏与进取的精神。
体育精神的意义:
体育精神为现代人所追求。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最积极的意识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了人类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也包括了人类向自身挑战的精神。
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以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人的本质力量。体育精神对于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积极的作用。
体育强国从少年开始,体育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的?
体育强国从少年开始,体育教育的核心是体育第一,学习第二。
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体育强国,在体育领域创造了无数辉煌。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建设体育强省过程中,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好坏就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由于我国体育事业中普遍存在偏重竞技体育的惯性作用,使得青少年体育工作暴露出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诸如“学训矛盾”、“输送机制” 、“人才选拔”、“项目失衡”等一系列困扰依然存在。新时期里,我国青少年体育如何抓住机遇,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提高业余训练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尤其是如何把广大从事业余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成更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青少年体育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业余训练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从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来看,青少年体育心应当更多地体现在学校体育方面,但我国体育管理的现实却是,学校体育管理权限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这种情况将在今后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 7号)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同时以此为契机,全国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荣誉共沽”的原则,紧紧依托教育行政部门,在体教结合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市州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更加密切。
大多数市州业余体校学生的文化学习已全部放在学校,还有不少市州也把部分项目训练点直接布到学校,如南充高中的篮球、宜宾三中的篮球、资阳中学的排球等,逐步形成了“体育部广J指导选材训练,教育部门落实就读、升学,学校负责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的合 作模式。
县级业余训练依托学校更加普遍。学校更加重视索质教育,体育意识强,场地条件好,教师水平高,希望通过开展学校课余训练,培养体育尖子,打造特色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既为运动队输送了优秀人才,也为大学培养了体育尖子生,取得了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