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要做到运动负荷适宜十分复杂,需要掌握、分析大量的运动负荷数据,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不同,反复多次测定课的运动负荷。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运动负荷偏大,学生就会感到厌烦、畏惧,欲望受到压抑,行动变得迟缓;负荷偏小,学生很难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的愉悦心境;只有负荷适宜时,学生的学习情绪方能高涨起来,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快,目标也容易实现。
运动负荷的大小,是评定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过大又超出了学生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
运动负荷的注意要点
1、课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
2、及时调节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
大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多少合适
为掌握大学生体育课运动负荷的现状,对成都市普通高校的医科、理科工科、文科4专业497名健康大学生体育课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平均心率介于适宜范围的占46.88%;有37、5%的学生的心率指数在1.4—1.8的适宜范围;体育课密度在30..40%适宜范围的占30.58%;达负荷高峰时有32、9%的人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有14.7%的人出现呼吸急促,RPE评分在15min以上的占22.4%;课后脑力和体力疲劳率分别为92.55%和63.28%,提示大学生体育课负荷强度的大小基本适宜,但强度分布不太合理,所以,应对各专业,尤其是医科专业体育课负荷的分布作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体育锻炼的卫生要求。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怎么算
计算课的平均心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面积计算法,另一种是点算法。面积计算法比较准确,但计算过程较为复杂。点算法是要求各点数据的平均值。将所测课中各次心率相加,除以测量次数,即得课的平均心率。
1、平均心率计算法
计算公式是: X= X1+X2+X3+¨+ Xn/n 。
注:X、X2、X3代表课中各次心率数, n代表测量总数。
如根据脉搏测定曲线表中课中脉搏测定数据,用上述公式计算,是平均心率为:
x=(90+96+114+126+114+131+120+138+126+144+132+144+126+156+168+162+156+144+132+108+96)/21=130(次/分) 。
2、运动负荷指数计算法
运动负荷指数计算法是在计算出课的平均心率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运动负荷指数=课中每分钟脉搏平均数/课前安静状态每分钟脉搏数。
例如:课中每分钟平均脉搏数为147次/分,课前相对安静状态时每分钟脉搏数为84次/分,则:运动负荷指数=147次/分÷84次/分=1.85 。
扩展资料: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
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运动负荷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任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
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动负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动量
谁有体育课运动负荷分析表
体育课运动负荷分析表是根据体育课中学生的运动时间和运动时的心率预计的,没有表具体的表格。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指一堂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学生的生理变化。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运动的数量和强度这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运动的量是指练习的次数和延续的时间,练习的总距离和总重量等。运动的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紧张的程度,一般以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负重的重量、投掷的距离、跨跃的高度和远度等来表示。运动负荷应根据运动的数量和强度来综合评定。同时,动作的质量(即动作的规格要求)对运动负荷的大小也有一定关系。课的运动负荷应适当,过小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过大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健康。检查和评定课的运动负荷,一般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教育观察观察分析学生的表现,如: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的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等。
②学生自我感觉了解学生的食欲、睡眠、精神状态、对练习的兴趣、练习后的身体的疲劳程度、肌肉是否酸痛以及其他不适反应等。
③生理测量是检查运动负荷较为客观的方法。包括用仪器测量学生的脉搏、 血压、 吸氧量、呼吸频率、肺活量等。用心率遥测仪测量运动负荷,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在中国的体育课上,学生的平均心率以如下数字为宜:小学120~130次/分; 初中130~140次/分;高中(女)130~140次/分,高中(男)130~150次/分。在日本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体育课的平均心率以每分钟 130~170次为宜。每分钟130次以下属于小运动负荷。达到 170次,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疲劳。如果心率在 130次以上的练习不到1/3,就显得没有生气,如果占1/2,学生就非常兴奋,学习情绪较高。
计算运动负荷平均心率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面积法是通过计算曲线面积所包含的心率次数求平均心率。以下图(图1、2)为例:由图中各点向横坐标作垂线(以虚线表示),将整个面积划分为若干区(以Х1、Х2、Х3……表示),先求各区心率次数,以ΣХ1、ΣХ2、ΣХ3……表示。因各区呈梯形,故求梯形面积即得。计算公式是:
ΣХn表示某区心率之和(n表示第几区);
α 表示各区心率的低频数(次/分);
ь 表示各区心率的高频数(次/分);
t表示各区的时间(以分为单位)。
根据公式计算,各区心率次数为:
再求总面积心率次数。将各区心率次数相加即得,以Σ X表示。计算公式是:
根据公式计算,全课心率次数总和为:
最后,求全课平均心率。计算公式是:
根据公式计算,全课平均心率为:
点算法是求各点数据的平均值。将所测各次心率数相加,除以测量次数即得。计算公式是:
Х1,Х2,Х3……Хn表示各次心率数; n表示测量次数。
按上例,根据公式计算,平均心率为:!
(安静心率不列入计算)
点算法求得的平均心率是近似值。为了缩小误差,在计算时可用加矫正点的方法进行矫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