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学

黑客技术入门,网站入侵,顶级黑客,黑客联盟,攻击网站

青藏地区体育(西藏体育项目)

本文目录一览:

谁能帮帮我~比较我国四个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状态

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南方和北方以秦岭--淮河(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依据:气候 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为界,依据: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一、二阶梯分界线)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差异:南方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北方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 南方是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河流流量大,没有结冰期,北方河流流量小,有结冰期 南方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方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人文差异:南方房屋方顶尖,墙体高,北方房屋方顶平,墙体厚 南方运输方式以水运为主,交通工具是船,北方运输方式已陆运为主,交通工具为马车 南方传统体育运动是游泳、划船,北方为滑雪 西北地区显著的特征是干旱,青藏地区是高寒

关于高原的资料

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世界最高的高原是中国的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高原为南极冰雪高原。

广阔的平坦高地,通常四面八方全是陡崖,但有时周围是高山。高原最本质的特征是∶地势相对高差低而海拔相当高。高原分布甚广,连同所包围的盆地一起,大约共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5%。

世界十大高原(海拔)

名称 平均海拔(米) 面积 (万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 4500 250

帕米尔高原 4000 10

玻利维亚高原 3800 35

厄瓜多尔高原 3000 2

南极冰雪高原 2500 1280

埃塞俄比亚高原 2200 45

墨西哥高原 2000 35

云贵高原 2000 30

亚美尼亚高原 2000 30

格林兰冰雪高原 1900 187

高原的类型

按高原面的形态可将高原分几种类型:一种是顶面较平坦的高原,如中国的内蒙古高原;一种是地面起伏较大,顶面仍相当宽广的高原,如中国青藏高原;一种是分割高原,如中国的云贵高原,流水切割较深,起伏大,顶面仍较宽广。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陕西黄土高原地层出露完整,地貌形态多样,是中国黄土自然地理最典型地区。

不同高原的类型反映高原的起源及其随后受侵蚀的历史。最常见的是构造高原,非洲大部分是这样一种隆起的大陆块,阿拉伯半岛和印度次大陆的德干高原也是同样的地形。规模小得多的高原有断层块和地垒,它们是沿边缘断层系统隆起的高原,或是相邻断块沉降时仍居高处的部分。地垒通常比较大的断层块更易分辨。翘起断块是个变异,这样的高原具有一个比较陡的边和一个徐缓倾斜的地面。

包围在山系以内的高原称为山间高原。在美国,这种类型的景观分布于内华达山脉和落矶山脉之间,常用盆地和山脉(basin and range)这个术语来表示。然而,盆地和山脉地形的分布是世界性的。它包括中亚细亚的大部分、西藏、四川的一部分和蒙古。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和伊朗都由山间高原构成,有些作者甚至扩大到把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都归入山间盆地一类里。山间高原在安地斯山系内也很常见;世界上可通航的最高水体的的喀喀湖,拔海3,810公尺(12,500呎),就位于这样一个高原上。山间高原、地垒和断层块通常与年轻的褶皱山脉有关。

其他类型高原由坚固的岩石构成。喷出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的火山造成了许多高原。如∶爱尔兰北部的安特里姆(Antrim)玄武岩高原、美国西北部的哥伦比亚-蛇河流域、衣索比亚以及印度德干高原的西北部。

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利用这一低压缺氧环境,可提高人体的体力耐力素质,故其成为体育界耐力训练的“宝地”。1968年第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高原城市墨西哥城举行,来自非洲高原的运动员,囊括了中长跑和马拉松的5项冠军及5项亚军、2项第三名的好成绩。此后,高原成了世界各国体育界中长跑、马拉松、竞走等耐力项目的训练“宝地”。

另外高原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高原区水的沸点低于100℃,如用普通饭锅煮饭,则会夹生。

高差小是高原与山脉的不同之处,尽管其产生方式可以相同。不过,高原地区易受河流和冰川的侵蚀和切割。古老的褶皱山系受到侵蚀之后,隆起成为高原,于是开始再一次经受侵蚀作用。例如∶比利时的亚耳丁、斯堪的那维亚的菲耶尔德(Fjeld)高原以及阿帕拉契山系内的阿利根尼-坎伯兰高原。在其他地方,切割作用更加彻底,所以原始的高原表面几乎没有什么残馀。这种原始表面是从一致的峰高推断出来的,所以,对于是否有这样的侵蚀面存在,已经在地貌学者当中引起了争论。苏格兰高地就是这样一个地区,那里已假定有原始侵蚀面,但个别几个平面是否存在常有争论。除了对选定侵蚀面提出问题以外,隆起的地区还可能经历过严重的翘曲作用,因而我们无法肯定是先前的一个海拔低的平原隆起的结果。

在干旱和干旱地区,切割作用常导至形成平板状地体,尤其是如有坚固的盖顶岩石存在的话。这就是美国西南部典型的边疆景色,那里的原始地面已被侵蚀成为台地和地垛(较小的平顶山)。由于地势高,高原常造成其独有的局部气候。在盆地和山脉地形中,高度连同周围大山造成的遮雨效应一起发生作用,产生出乾旱和半乾旱环境。

形成年代较短的高原一般比较平坦,而年代较长的则因长期受风化侵蚀,比较低矮,而看起来和山地一样。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端实际就是这种像山的高原,或称台地。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南次亚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现在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9个发展阶段

(1)震旦纪时期:青藏高原分为古冈瓦纳大陆与祁连海两个主体,古冈瓦纳大陆处于西边,即现在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一带,祁连海位处青藏高原东部,即现在的昆仑山脉与祁连山山脉一带;

(2)寒武纪到奥陶纪时期:古冈瓦纳大陆下沉,祁连海向其扩展,原特提斯洋范围大大收缩;

(3)奥陶纪到志留纪时期:古冈瓦纳大陆进一步下沉,祁连海逐渐消失,原祁连海位置抬升;

(4)泥盆纪到二叠纪:出现冈瓦纳古陆和中特提斯海洋及欧亚大陆,青藏高原中部再次下沉为海洋;

(5)二叠纪到三叠纪:原祁连海中部和东部一带再次上升为大陆,西部则下沉为深海,冈瓦纳古陆的浅海与其相连;

(6)侏罗纪:中特提斯海已抬升为陆地,海洋向西部和北部扩张,形成新特提斯;

(7)侏罗纪到白垩纪:新特提斯收缩,拉轨岗日首先隆起,南面形成小面积的海域;

(8)白垩纪到早第三纪:新特提斯全部闭合,欧亚大陆基本成型;

(9)第三纪:由于欧亚板块激烈碰撞,促使大规模的火山和地震的活动,使青藏高原的抬升急剧加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边缘的喜马拉雅山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但是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高大的,据地质学家考证,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来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并且这最高的高原和山脉在地质历史时代还处在婴儿期,还会继续增高。

黄土高原的形成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这个过程持续6000多万年以后,到了距今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国大陆的东边是太平洋,北边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南边喜马拉雅地区分别被浅海占据着,西边的地中海在当时也远远伸入亚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国大陆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湿气流的滋润,气候温暖而潮湿。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大部分为亚热带地区,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地质学家按直径大小依次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

二三百万年以来,亚洲的这片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搬运沙土的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连五台山、太行山等华北许多山的顶上都有黄土堆积。当然,中国北部包括黄河在内的几条大河以及数不清的沟谷对地表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作用正好相反,否则的话,黄土高原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厚度不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区,但是这里是一个不断下沉的区域,同时又发育了众多河流,所以落下来的沙子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就被河流所带来的泥沙埋葬了。

中国古籍里有上百处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录,最早的“雨土”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间,发生在我国的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竟达60次。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说是沙尘暴的一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积累了过去几百万年以来沙尘暴的记录。中国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风沙漫天漫地洒过来,每年都要在黄土高原上留下一层薄薄的黄土

黄土高原的开发

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一带曾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曾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古代夏、周、秦朝的文化都是在这里孕育成长的。

今天的黄土高原包括陕、甘、宁、晋、豫、青和内蒙古7个省、自治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共有200多个县,总面积约59.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亿亩,人口近7000万。在这个广大地区内,约有43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每平方公里的水土冲刷量,由几千吨到1万吨。据调查估计,每年要从地面冲蚀掉0.5厘米的肥沃土壤。这个地区的耕地约2亿亩,由于长期水土流失的结果,使自然环境、生产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落后,部分地区亩产粮食只有30~50斤。1977年7月,一场150多毫米的暴雨酿成的洪水从附近高地毫无阻拦地直泄而下,曾经淹没了大半个延安城。有人估计,黄土高原年平均侵蚀模数(每年在单位面积内流失的泥沙量)一般为每平方公里5000~15000吨,陕西北部和山西北部的一些地方甚至高达每平方公里15000~30000吨。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以上。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严重危害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而且还严重地威胁着黄河的安全,使黄河下游的河床不断淤高,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悬河”目前黄河下游河床已高出地面3~8米,有的地方高达12米,早已高过开封城墙,严重威胁着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黄土高原在地形上,主要可以分为3个部分。

(1)六盘山以西甘肃中部的高原,海拔约2000米左右。高原中有若干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兰州附近的黄河谷地,临洮附近的洮河谷地等,都是高原中最富庶的地方。当我们漫步于黄土高原时,你还会看到在那麦黍油油的农田下方,有着一排排整齐的窑洞,那就是黄土高原上一部分农民的居所。

(2)陕西北部的高原,海拔约800~1000米,地势较低,四周有更高的山岭环绕着,在构造上成为盆地,所以许多地理、地质学家又把它称为陕北盆地。陕北高原的东面隔着黄河有山西的吕梁山;西面是甘肃的六盘山,高度都超过2000米以上;南面铜川和宜君间的山地海拔仅1200~1500米;北面与毛乌素沙漠相通,没有显著的界线,但靖边以北的白于山海拔达2000米,可以看作高原的北界。陕北高原的平缓地面上间或有较高的石山兀立,海拔约1100~1400米。陕北高原的地层大部分是水平的,河流的侵蚀作用表现得特别强烈。

(3)在太行山与吕梁山之间为山西高原。山西高原因有许多断层和局部盆地,地形比陕北和甘肃高原更为复杂。太行山东坡陡峭,向西平缓倾斜,实际上构成了山西高原的一部分。山西高原的东部边缘海拔2000米以上,向西渐渐降低,所以高原地面海拔多在1500~2000米之间。这个高原上有许多海拔1000米左右的局部盆地,如平定、沁县、长治等盆地。吕梁山的形状与太行山相似,最高山峰海拔在2500米以上,整个山岭也是东坡峻巍,西坡缓斜,渐与陕北高原相连接。介于吕梁山与太行山之间的山西中部有一条狭长的低地,海拔400~800米,从太原一直伸展到晋西南黄河河岸。其中太原附近的平地范围最广,长约150公里,宽约50公里,构成山西高原中最大的局部盆地。低地大致与太行山和吕梁山的走向平行,而汾河循着这个低地流入黄河,因此把这个低地称为汾河低地。因低地两侧常有显著的断层,所以从地质构造上看,汾河低地实在是一个典型的地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黄土高原的治理和开发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生产方针和治理措施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使黄土高原面貌的改变较慢。国家有关部门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初步提出了今后在西北黄土高原建设上所要采取的方针。对于占黄土高原相当大的面积、水土流失又最严重的丘陵沟壑地区,应以林牧为主,农林牧全面发展,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按照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把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类型的区域:

(1)农业区,包括渭北、陇东、晋中、延安市以南等一些地方。这里属于半湿润温和与寒温气候,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平均气温10℃以上,塬面较多,生产潜力较大。这些地区应主要发展农业,做到粮食自给有余,部分县应建成商品粮、棉、油基地。要积极营造护田林、护坡林,在源面和丘陵缓坡地区适当种植牧草,发展养畜业。

(2)林牧区,包括陇南、宁南、晋西北、延安市以北等地区的丘陵沟壑地带。这里属于森林草原及其向草原过渡的地带,半干燥寒温气候,年降水量400~500毫米,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东部与风沙区临界,已受到风蚀威胁;开垦的面积很大,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农业受地形和气候影响,产量低而不稳。这个地区应以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为主,在“川”台地及缓坡上适当修建基本农田,争取在常年情况下粮食自给。

(3)牧区,包括陇中、宁南、晋西北、榆林北部、内蒙古北部的一些地方。这里属于草原带和荒漠草原带,半干燥寒冷气候,年降水量多数在400毫米以下,冬季长而寒冷,春夏多旱多风,土质沙性大,风蚀和水蚀都很严重,作物生长期短,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较多。这个地区应主要发展畜牧业,大力营造防风林、放牧林,适当发展农业,粮食争取基本自给。

(4)林区,包括子午岭、黄龙山、崂山、乔山、六盘山、陇山附近各县的部分地区和吕梁山区的一部分地方。这里降水量较多,地势较高,多数为土石山地,土层较薄,现在还残存一些次生林。这个地区应以林为主,严格保护现有林区,积极发展水源林以保障这个地区农牧业的发展。

总之,高原的主要农作物是青稞,它是大麦的一种;特有的牲畜是牦牛,连同藏山羊、藏绵羊是青藏高寒牧区的三大主要牲畜。黄土高原应当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分别制定农林牧生产的发展区划和实施规划,要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结合,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积极建设基本农田,大力造林种草,以中小流域为单位,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这样就一定能够加速对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和合理开发。

四大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是什么?即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

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北方) 秦岭—淮河以南(南方)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摄氏度 高于0摄氏度

年降水量 小于800mm 大于800mm

主要地形 平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冬季结冰) 大(冬季不结冰)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或三熟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大豆 水稻

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 船

传统体育项目 滑雪、溜冰 赛龙舟、游泳

3、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边缘出现稀少的绿洲。这一切说明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很少输送到这里)。

4、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自然特征是“寒”。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由于空气稀薄,气温低。有“日光城”之称——拉萨市。

5、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和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6、除了畜牧业外,在西北地区人们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差异比较

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西北地区 以“高寒”为主要自然特征的青藏地区

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雪峰连绵、冰川纵横、大河源地

由东向西植被变化: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降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藏北高原波状起状,高原东部山高谷深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湖泊星罗棋布

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带状或点状 农田、村镇、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7、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影响因素

界线A:主导因素是季风,

界线B(秦岭—淮河):大致与1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重合;主导因素是气候,

界线C:主导因素是降水和地势地形,大致与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重合

应该就是这样吧~

常年在青藏高原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高原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 ,其特点是低压、低氧、气候干燥寒冷、风速大、太阳辐射和紫外线照射量明显增大。第三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杨国愉等日前完成的一项题为“高原缺氧对心理功能的影响及防护”的研究表明 ,在高原环境下 ,随着海拔的升高 ,空气中的氧分压不断降低 ,人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缺氧环境中 ,严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由于人的神经组织对内外环境变化最为敏感 ,因此在缺氧条件下 ,脑功能损害发生的最早 ,损害程度也比较严重 ,且暴露时间越长 ,损害越严重 ,特别是对感觉、记忆、思维和注意力等认知功能的影响显著而持久。

研究人员发现,高原缺氧对人体感觉机能的影响出现较早 ,其中视觉对缺氧最为敏感。在海拔 4300米以上高度时 ,夜间视力明显受损 ,并且这种损害不会因机体的代偿反应或降低海拔高度而有所改善。人体的听觉机能也会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受到影响,大约在海拔5000米左右 ,人的高频范围听力下降 , 5000~ 6000米 ,人的中频和低频范围听力显著减退 ,而且听觉的定向力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这可能也是高原缺氧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此外人体的触觉和痛觉等也会在严重缺氧时逐渐变得迟钝 ,在极端高度时还可能出现错觉和幻觉。

在记忆影响方面 ,由于记忆对缺氧极为敏感 ,在海拔 1800~ 2400米时 ,人的记忆力便开始受到影响 ;5000米左右出现记忆薄弱 ,此时已不能同时记住两件事情了 ;以后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记忆损害 ,从记忆的下降到完全丧失记忆能力。研究人员认为 ,记忆损害可能与大脑里面的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变化有关 ,缺氧主要影响短时记忆 ,一般不影响长时记忆。

急性高原缺氧将严重影响人的思维能力。海拔 1500米时 ,人的思维能力开始受到损害 ,表现为新近学会的复杂智力活动能力受到影响 ;3000米时 ,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全面下降 ,其中判断力下降尤为明显 ;4000米时 ,书写字迹拙劣、造句生硬、语法错误 ;超过 7000米时 ,有相当一部分人可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意识丧失。研究人员认为 ,缺氧对思维能力影响的危险性在于 ,主观感觉与客观损害相矛盾。如缺氧已导致个体思维能力显著损害 ,但自己却往往意识不到 ,做错了事也不会察觉 ,还自以为思维和工作能力“正常”。此外 ,急性高原缺氧时还会使人的注意力明显减退 ,在海拔5000米以上时 ,注意力难于集中 ,不能像平时那样集中精力专心做好一件事情。而且 ,随着海拔的升高 ,缺氧程度的加重 ,注意的范围会变得越来越窄。

研究人员指出 ,高原的特殊环境特点对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影响是明显的。对抗缺氧的最好办法是供氧 ,如对初次进入高原的人配备简易的便携式供氧装置 ,这样有助于将缺氧所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等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人对缺氧有一个适应过程 ,一般需要 1~ 3个月的时间 ,因此在首次进入高原之前 ,最好有计划地、间歇性地暴露于不同高度的环境中 ,使机体有足够的时间对环境变化进行代偿 ,以此减轻和消除由于缺氧所引起的各种症状。

高原缺氧知多少

西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高原上空气稀薄,氧气较少,使人类的正常呼吸受到较大的影响。

由于空气密度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的,也就是说,愈到高处,气压愈低。为了便于计算,利用气象学上得出的气压与高度之间的换算关系,并用760毫米水银柱这一平均值代表海平面气压,来算出每一高度上气压对海平面气压的百分比,此百分比就是此高度的含氧量占平原含氧量的百分比。

拉萨市海拔3649米,含氧量占平原的64%,狮泉河海拔4278米,百分比为59%;那曲海拔4507米,百分比为56%。

高原反应应对措施(高营养)

一、高原的环境特点

1. 缺氧

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然而,空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据测算,在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

2. 寒冷

根据气象测定,海拔高度每升高150米,气温会下降1度。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5度。因此,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同一纬度的其它地区更寒冷。

3. 湿度低

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据测算,高原上每天通过呼吸排出的水分为1.5升,通过皮肤排出的水分为2.3升,在不包括出汗的前提下,就达到同一纬度平原地区人体所有体液排出总和的1倍。

4. 阳光辐射强

在海拔3600米高处,宇宙间的电离辐射,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另外,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据测定,积雪可将90%的紫外线反射回地表面,而草地的反射率仅为9%-17%。换句话说,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高原的环境特点确实非同凡响。对此,人体并不是被动地应付,而要根据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对短期的旅游者而言,调整是暂时的,而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则早已形成了适应性变化。让我们看看在高原地区,人们的体内将经受哪些变化。

1. 血液系统

进入高原后2小时,由于缺少氧气,机体开始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血红蛋白每星期升高1.1克,约6星期后,机体血红蛋白将升高至原有水平的1.4倍,即20克左右。这种高血红蛋白症的现象在高原地区很常见,但回到低海拔地区后,高血红蛋白症会逐渐回到原来的水平,并在继续下降3星期后出现轻度贫血。随后血红蛋白水平还会上升至正常。因此,从高原回到低海拔地区后的1个月左右,不宜重返高原,否则,处于贫血状态下的人体更容易得高原病。

2. 呼吸系统

由于氧气压力较低,人体会因缺氧而过度换气,通气。在海平面安静状态下,人体每分钟需要250毫升氧气,也即须吸入5升的空气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而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人体必须吸入7.5升的空气,才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此时,人们会感到呼吸急促,如果加上运动,就更有气不够用的感觉。

不过,在高原上居住有利于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控制,这与治疗支气管哮喘所使用的低压氧舱原理相似,相当于在2000-2500米高地区的压力。高原四季分明,湿度低,空气中臭氧含量高,太阳光辐射强度高等,这些都有利于哮喘病人的康复。事实上,当地居民就很少患有呼吸系统的疾病。

3. 循环系统

由于缺氧,旅游者一般的情绪兴奋和轻微运动都会使心跳加速。初到高原,人体的晨脉(清晨初醒时的脉搏)较海平面水平高20%左右。10天后,晨脉应降至原来水平。所以,通过测量晨脉的变化程度和恢复到原有水平的时间,可以判断人体对高原的适应能力。高原地区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非常低,当地人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也很低。

4. 免疫系统

在高原环境,担当人体免疫重任的T淋巴细胞会受到损害,使机体非常容易遭受细菌感染。

5. 生殖系统

男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精子的数量和活动能力明显减少,而且异常形态的精子增加。但不用担心,这只是暂时的,回到低海拔地区,这种现象可以逐渐恢复正常。

女性在海拔4300米高度时,痛经和月经失调发病率增加。自发性流产,早产及先天性畸形非常常见,这也是雪域高原人口出生率一直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些情况对旅游者不是问题。

三、见识高原病

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会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旅游者逗留时间短,人体调整幅度就有限,所以仍可能出现高原病。以下是识别高原病的要点,记住,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患上了高原病,首先要做的是赶紧上医院。有不少高原病非常凶险,必须及时治疗。

1. 急性高山病

最常发生在进入海拔3300米以上高原的第一、二天,尤其是第一天的起初6-9个小时。

识别要点:头痛,加上以下任一症状:全身疲乏无力,头昏眼花,失眠,恶心和呕吐。

2. 高原肺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原肺水肿死亡率为40%。

识别要点:出现以下情况中两项以上者:休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咳嗽,虚弱且活动量明显减少,前胸有堵塞感,皮肤苍白且发绀,心率增快。

3. 高山脑水肿

未经治疗的高山脑水肿病死率为14%。

识别要点:有急性高山病的症状,无法走直线,出现精神异常。

4. 慢性高原病

指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出现对高原环境的不适应。

识别要点:乏力,头痛,头晕,发绀,运动时缺乏耐力等。

5. 其它

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旅游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500米:在暗处的视力减弱。

1500-1800米:高级思维功能减弱或缺乏。

3300米:简单的算术变得非常困难。

4600米:写字和考虑问题受到影响。

5500米以上:100%的游人会患上咽喉炎和气管炎。

四、进入高原前的准备

1. 从决定去高原旅游的那天起,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无氧锻炼的时间。无氧锻炼指大运动量的剧烈运动,可使机体对缺氧状态产生一定的耐受力。

2. 准备一些常用的药品。在高原地区,呼吸系统非常容易感染,应带阿莫西林,罗红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高原卫生条件有限,容易患肠胃炎,可以带上环丙沙星或磺胺类药物。还必须准备利尿剂乙酰唑胺,它是预防和治疗高原反应的主要药物,可以消除阵发性夜间呼吸暂停,提高夜间睡眠质量,减少晨起时的头痛。服用方法,每天两次,每次125毫克,或每天一次,每次250毫克。在进入高原前24小时开始服用。

3. 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可达15-20度,需要带上足够的防寒衣物。

4. 准备好抗紫外线的防护用品。

5. 如果乘飞机直接进入高原地区,在低海拔地区起航前一个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吃油腻的食物,不喝酒。如果乘汽车或火车进入高原地区,要做好每天的行程计划,最好每天上升高度控制在400-600米。每到一个新的高度,要休息几天,使体力逐渐恢复并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如果徒步或骑自行车,更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事先请专家制定一个科学的登高方案。

下列体育项目与其适合开展地区的搭配,不合理的是 ( ) A.西北地区的摔跤运动 ...

C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与人们从事的体育活动之间的的关系,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人们的生活习惯、语言、服饰、风土人情、体育活动等都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在西北牧区摔跤是人们擅长的体育活动,东北平原适合开展田径运动,长江三角洲处在我国南方地区,河湖众多,人们擅长游泳帆船等水上运动,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不适合开展游泳项目,故选C。

青藏高原的运动项目??

碧秀

弓箭的一种。箭杆长约80公分,竹制而成,尾部镶有羽毛,头部为四眼内空的菱角形,箭射出后发出“呜——呜——呜”的响声。比赛时分远射和近射两种。近射主要比准,远射既比远又比准。靶子用皮革制成,分内环和外环两种,以射准内环多者为胜。响箭活动主要在林芝、工布江达等地流传。

赛马

既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是习武强兵的手段,历史悠久,是藏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流行于藏北草原和其他以牧业为主的地区,以一年一度的羌塘赛马会和当雄草原的“当姆吉仁”最为著名。参赛者中以少年居多,以减轻马的负重。骑手身穿轻便服装,或披发或戴帽或头扎白布,在10公里的赛程内,几十匹骏马竞相奔驰,以决胜负。同现代竞技赛马的最大区别是参赛的马均是无鞍骏马。

马球

一骑在马上以杖击球的古一代体育项目。公元8世纪初,吐蕃使者到长安迎接金,城公主时,唐中宗亲率宫中,马球队与吐蕃队进行比赛。 有学者认为马球源自西藏, 由吐蕃使臣传入内地(还有的学者认为马球运动源自波斯)。唐时,马球撰被列为军事训练项目,经元、明而不衰,到清朝后失传。而至今在西藏境内仍有极少数精于马球运动的人。

吉韧

即藏式克郎球。设1个长1米左右的正方形球台,球台的四角有4个小洞,黑白两种扁圆形球子各9个,另有1个红色球子放置球台中心。有1个白色母球供双方弹击球子所用。比赛分2人单打或4人双打,双方力争将自己的球子弹入洞中,并设法阻止对方球子弹入洞内。吉韧活动动静结合,趣味性强,老少皆宜,在西藏城镇开展得较为普遍的运动项目。

北嘎

藏式摔跤。它既区别于古典式摔跤,又不同于自由式。比赛时,双方都穿藏袍,腰系宽腰带,各自搂住对方的腰部,借助于手臂和腰部力量将对方摔倒为胜。比赛时不准用脚,违者为犯规。比赛时设裁判员1名。

马术

源远流长,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马上运动,包括骑射、飞马拾哈达、敬献青棵酒等。参赛者头戴大红帽,身着民族盛装,骑着由哈达、羽羚及铜铃装饰的骏马,在一面黄旗的引导下,纵马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然后在飞驰的马背上做行礼、仰卧起坐、左右转身、左右弯腰、倒骑马背等各种惊险动作。“骑一射”是在相距50米处各放置一个红底黑心的射靶,由射手高举火枪飞速射向第一靶。然后迅速将火枪背起,左手取弓,右手抽箭射向第二靶。“飞马拾哈达”是骑手身跨在马背的一侧,在马一飞奔中将跑道上的哈达拾起。“敬献青棵酒”,由3名骑手组成。第1名骑手在飞奔的马背上将酒杯放在跑道上,第2名骑手高举酒壶飞马将酒斟在杯内,第3名骑手飞马将酒杯从地上端起来,将此酒献给观众中受尊敬的人。马术活动在藏区的“望果节”上常见表演。

射箭

来源于古代高原人的狩猎和军事活动,逐渐演变成体育项目。射箭所用的弓用竹片制成,无瞄准装置;弦是用几股麻绳拧成,具有较强的弹性;箭长20-30厘米,重约10一15克,尖而税利,箭锭分梭标形、三棱形和圆锥形3种,尾部嵌有雁羽以保持平衡。比赛以射远、射准决胜负。此项运动流行于西藏的米林、墨脱、察隅等地区。

朵加

即抱石头。是在西藏具有广泛群众性基础的集力量和技巧为一体的体育活动。比赛的石头为椭圆形,重约150公斤左右。石头通常用酥油涂抹以增加比赛难度。参赛者须先将石头抱至双腿上,再举开到肩头,然后从肩背放下方算成功。另一种是将石头抱起绕场走一圈,以所抱石头的重量分出胜负。

古朵

用牧鞭抛掷石头。原为放牧人驱赶牛羊或猎取野兽的工具。古朵呈鞭状,用牦牛或羊毛编织而成,长约1.5米,两端细,一头有圈,可套在手指上;中间宽约3-4厘米,用来包石头击发时将石头放人鞭中部,用手抓住鞭梢对折,在身旁旋转,由慢到快,到达一定速度后即对准目标,松开鞭的端,将石块抛出,以远、准定胜负。在西藏历史上,江孜等地人民曾以古朵做为重要武器,抗击英帝国主义的人侵。西藏自治区第二、三届运动会曾将古朵列为表演项目。

押架

双人拔河。参赛者两人,用一条较粗的绳子两头挽圈,从档间穿过,经腹胸套在脖子上,两手和双脚着地,用力将对方拉过中界线为胜。因藏族人民崇敬大象力大无穷,故又把此项活动称为“大象拔河”。

  • 评论列表:
  •  断渊故侍
     发布于 2022-07-17 20:38:40  回复该评论
  • 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这里记录的其实就是沙尘暴。 雨土的地点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类事情看成是奇异的灾变现象,相信这是“天人感应”的一种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就记有:“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
  •  依疚欲奴
     发布于 2022-07-18 03:19:41  回复该评论
  • ,曾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古代夏、周、秦朝的文化都是在这里孕育成长的。 今天的黄土高原包括陕、甘、宁、晋、豫、青和内蒙古7个省、自治区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共有200多个县,总面积约59.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亿亩,人口近7000万。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