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评价中国女子水球晋级东京奥运会8强?
- 2、求一些关于中国足球的评价文章和一些中超的评价文章
- 3、请问在中国有名气的足球评论员或者体育评论员都有谁
- 4、如何评价中国体育制度
- 5、针对中国的假球、黑球、黑哨等恶劣现象,写一篇体育新闻评论,字数七八百,多重感谢
- 6、人民日报评论运动员体测,如何才能科学的评估运动员体能?
如何评价中国女子水球晋级东京奥运会8强?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也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认可,骄傲的不仅是自己是国家更是为他们骄傲
求一些关于中国足球的评价文章和一些中超的评价文章
亚青会足球赛中,中国U14国少队0比1不敌东帝汶队;联想起前不久国青刚刚1比2不敌缅甸队。我们青少年足球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的青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王宇[微博],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体育评论员,报道中国足[微博]球多年。昨日,他向笔者讲述了关于中国足球的两个小故事。这两个故事,讲出了中国青少年足球面临的无奈,让我对中国足球的后备人才培养有了更感性的认识,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故事一
这是一个故事,真人真事。
黄俊逸,18岁,现在效力于山东全运队,即将随队参加辽宁全运会的决赛阶段比赛。黄俊逸的脚下技术很好,策应做球能力一流……在他的面前,一幅职业球员的闪亮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然而,全运会过后,黄俊逸就要……成为同济大学今年招收的大一新生了。
黄俊逸的足球生涯,5岁就开始了,并且一路进入青岛足协队,参加了省运会。完成省运会任务之后,黄俊逸选择成为了一个普通的单纯的高中生。而他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五的水平上。作为普通高中生度过了一个学期之后,黄俊逸重新回归了职业足球圈,进入了青岛中能[微博]梯队,他回归的理由很单纯:“光学习的话,感觉还有事没干,自己的精力没用完,还是可以学习、足球两边走。”
不过,黄俊逸“两边走”的心愿,终究还是没办法达成——会考结束之后,黄俊逸终于还是被借调进了山东全运队,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集训生活,整个高三都没有上。
故事讲到这儿,停下来感叹一下:对于升入高中以后的中国孩子来说,球员和学生这两种身份,完全就是水火不容。想做球员,就得在比赛成绩的压力下长期集训;想当学生,就要屈服于高考指挥棒全天学习。想像欧洲或者日本那样两不耽误,在现阶段或者可见的未来,是不可能的。
至于球员黄俊逸为何想要重新成为学生黄俊逸,还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原因,是职业足球圈的氛围。
所谓氛围,包括两方面,首先是成绩压力之下,快乐足球的初心难寻。高三之前,黄俊逸身兼两种身份,下午4时前认真地学习,下午4时后高兴地踢球。但是之后,黄俊逸只剩球员一个身份。在进队之初,他甚至会在晚上自己去找一个教室,拿出家人捎来的高中试卷来做,试图延续学习的节奏。然而职业足球的训练强度以及全运会的成绩压力,是他在以往的足球生涯里未曾尝试过的,这些都把足球带来的快乐冲淡了很多。关于这一点,相信不仅是黄俊逸一个人有体会,几乎每一位中国职业球员,都会有深刻的切身感受。
氛围的另一方面,是职业球队内部的气氛和关系。十七八岁的普通孩子,都还身处在单纯天真的校园里,除了学习之外,大家基本上算是心无旁骛、无忧无虑,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美好。但是十七八岁的专业或者职业球员,情况大不相同。普通孩子直到几年后甚至十年后才要接触的现实,才要面对的问题,小球员们早就需要被迫承受了。
黄俊逸也提到了如今中国足球的名声,“进国字号的队友回来后说,以后你进了国青国少,千万别上微博,都是骂的。”踢球不能得到掌声,反而遭到谩骂侮辱,好学生黄俊逸对此表示难以接受。
总而言之,球员黄俊逸把自己如今所处的环境,形容为“外表光鲜的监狱”。
黄俊逸的遭遇十分普遍,可以说是每位中国球员的必由之路。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可能没有梅西、罗纳尔多。只不过在现有足球青训体系之下,我们的梅西、罗纳尔多,最多也只不过被培养成了中国国脚;或者像黄俊逸这样,在尝试过足球道路之后选择退出;又或者,干脆从来未曾接触过足球,士农工商成了他们的归宿……
故事二
可供挑选球员60人——1998年龄段国少的困境
偶然之间,我又被中国足球的惨淡现实刺了一下。
7月17日傍晚6时30分,国家队在香河的最后一练已经结束,球员教练已经返回了宿舍,记者们也纷纷离去。在基地北侧的1号场地,却还有一支穿着国家队服装的球队在训练,走近一看,是一支青少年国家队。在我的印象里,自从1997、1998年龄段严查骨龄之后,我们的青少年球队,应该实力还算不错。
凑到近前,认出了张海涛指导和唐晓程指导,由此知道这应该是今年刚成立的国少。今年9月就要去打亚少赛预选赛。然后发现原来国奥、国青、国安[微博]的守门员教练李立新指导正站在场边,而且李指导很随和,愿意抽空和我简单聊几句,这一聊不要紧,刚才的“实力不错”印象完全被颠覆……如下:
1、新建1998年龄段球队,可供挑选的球员只有……60人左右。
2、60人挑一支国家队够吓人了吧,这还没完。具体到守门员位置,只有……3个人!得,这下子也甭挑选了,一勺烩一锅端,都来吧。
3、3个门将现在伤了俩,而且都是骨折。不过两个孩子还是都坚持和小伙伴们一起参加训练。手指骨折的不能打对抗,鼻梁骨折刚好的,还要参加对抗。剩下的那位健康的,从小是田径体育生,刚刚改练足球……1年。
继续观察正在打分组对抗的球队。第一感觉,是张海涛和唐晓程两位教练的嗓子都快喊破了。特别是主教练张海涛,恨不能每分钟要叫停两次,大声向球员们交代,声音已经嘶哑。唐晓程还好,他在鲁能[微博]足校带队时就是著名的大嗓门,带着胶东味的“好的”曾一直飘荡在球场上,但是在这里,“好的”出现的频率大幅下降。
然后仔细看看那位硕果仅存的门将,只需要看几眼,就能发现他确实刚刚练足球。首先,他的出球相当之差,几分钟之内,连续两次试图把队友的回传球,用短传交给禁区前沿的小伙伴,结果一次还没来得及起脚,就被前锋抢走直接破门,另一次把球传了出去,但队友被前锋绕前抢断,直接形成单刀……
看完了离我最近的这位门将,再大略看看其他球员,也没有任何一个能让人眼前一亮,都是典型的中国球员,没什么特点,甚至球都传不准。
这就是我们的1998年龄段国字号球队,即将出战亚少赛预选赛的国字号球队。如果在9月份的某场比赛里他们也输个1:5,我不会有丝毫奇怪。
请问在中国有名气的足球评论员或者体育评论员都有谁
张斌
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任《足球之夜》栏目主持人,以其饱含激情、魅力独具的主持风格吸引了众多的各界球迷。曾经由他主持的电视专辑《EURO 2000欧锦赛专题》在中央电视台第五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现任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体育新闻部副主任,是《体育新闻》、《足球之夜》节目制片人。
现任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总监助理,负责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新闻类和足球节目的组织制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闻专题节目负责人。中央电视台风云足球频道总监。
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广播电视专业,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工作。历任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足球之夜》制片人,体育新闻部副主任和体育编辑部副主任。参与创办《体育新闻》、《足球之夜》、《天下足球》等体育频道的名牌栏目,组织创建了中央电视台足球节目制作团队。
参与了自1990年北京亚运会之后的各届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亚运会等重大比赛的报道,长期负责大型赛事的新闻专题的制作。策划组织主持了2004年欧洲杯足球赛和2006年世界杯赛综合节目《豪门盛宴》。
1997年,制作的《王义夫痛失奥运金牌》,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因组织主持2001年北京申奥报道《奥林匹克:我们共同的节日》荣获2002年度亚广联体育节目大奖和中国体育电视一等奖。先后荣膺中视协举办的“2006年中国电视主持人盛典——25年25人”、“2004年度最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等专项奖励。
2001年,负责开拓中央电视台体育交互电视的制作,组织了包括盐湖城冬奥会和2002年世界杯赛在内的多项重大赛事的交互电视的播出,开创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先河,因此荣膺2002年亚广联节目大奖。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时,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改名为奥运频道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会议进行到中途某一环节,主持人张斌正要介绍乒乓球运动员王楠上台之前,一个女人突然出现,眼尖的现场记者认出她就是北京电视台主持人胡紫薇,既张斌的妻子。
主持栏目《体育新闻》 《足球之夜》 《天下足球》 《奥林匹克:我们共同的节日》《荣誉殿堂》
段暄
1995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1996年,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欧洲足球锦标赛、亚洲杯足球赛转播,参与《世界体育报道》栏目的创立,担任其中《足球总汇》的主持人。
1997年,参加第八届全国运动会解说。
1998年1月,被被广播电影电视部播音专业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破格评为一级播音员。
1998年,参加第十六届世界杯足球赛、曼谷亚运会、第八届世界游泳锦标赛、非洲国家杯足球赛解说。
1999年,参加第三届女子世界杯足球赛解说。
2000年,参加悉尼奥运会、欧洲足球锦标赛。全国几十家媒体组织的中国电视榜评选中当选年度最佳体育节目主持人。
2001年,在中央电视台央视国际网站举行的第一次观众投票的网络评选中荣获中央电视台十佳主持人称号。
2002年,参加韩日世界杯足球赛解说。
2004年,参加雅典奥运会解说。
2006年,参加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解说。
2008年,入选"中国奥运报道主持人国家队",担任足球项目解说员。
央视著名体育评论员,《天下足球》和《足球彩经》等节目主持人,谙熟意甲、英超等国际足坛动态,现主要负责德甲和中国国奥队比赛直播的解说,常和陶伟搭档。
如何评价中国体育制度
当然不好.非常不好.体育不是为了奖牌.是身体健康.不是要个别人健康,而是大多数人健康.举国体制只能告诉外国人我们能多拿奖牌,而不能让外国人相信中国人的体质跟奥运会的奖牌一样,排世界前三位.金牌战略是面子工程,更是官僚主义.中国有刘翔,有姚明,可谁都知道中国人的体质怎样.可是官员们升的快了.某些领导人在外国人面前有面子了.那些从小到大天天过度训练的人的快乐,身体都不要了吗?体育是爱好,谁擅长谁去比赛,快乐最重要.赢固可喜,败也不坏.这才是体育的本质.我更推崇全民健身计划.
针对中国的假球、黑球、黑哨等恶劣现象,写一篇体育新闻评论,字数七八百,多重感谢
这就说来话长了,主要还是应该讲一讲体制问题,监管问题,还有专权问题,而不应该只专注于体育本身
人民日报评论运动员体测,如何才能科学的评估运动员体能?
人民日报评论了中国体育协会近期出台的体测政策。我认为近期出台的中国体育协会的体测体测并不能科学地去评估运动员的体能。要想去测试运动员的体能是否合格,我认为还要继续改进,找到更好的办法进行测量。
一、错误的体测方式影响运动员状态
在体测政策的出台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在全国游泳锦标赛上。运动员打破了亚洲纪录,却因为体测不过关而无缘决赛。亚洲飞人因为体测不过关的原因无法参加比赛。傅园慧在预赛中拿到了第一名,却无法参加接下来的比赛,这也是由于体测未过关的原因。而这些运动员体测不过关的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所谓的体能不过关。但我认为这是一个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因为体测它是普遍面向于所有运动员的,不论是短跑,长跑还是各种类型的运动员。但是每个运动员的专业是不一样的,一个短跑运动员,你让他们怎么去跑三千米呢?所以这样的体测明显是不合理的,反之,这样的体测还会影响到运动员的状态。
二、体测打乱训练计划
现在中国所有的运动员都在备战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我在面临东京奥运会之际,却出台了这样的一个体测政策,我认为这会打乱到运动员们的训练计划。中国的这一个体测政策就是,如果体测没有过关,运动员就无法参加比赛。那么所有的中国运动员就会为了这个所谓的体测去进行一些关于这个体测的训练,从而能达到体测达标的目的。但这样就会很大程度的打乱了运动员的训练计划。比如一名短跑运动员花时间去练长跑,这对于他的训练是不利的。
中国出台这样的体测政策,初心是好的,这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体能,让运动员全面发展。但是也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运动员特点是不一样的,应该针对不同的运动员提出不同的体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