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叫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有什么价值?简述国外大众体育兴起的原因和新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
- 2、简述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有哪些
- 3、体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怎样的?
- 4、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 大学体育概论课的内容
什么叫社会体育?社会体育有什么价值?简述国外大众体育兴起的原因和新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
社会体育体育又称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是指普通民众自愿参加的,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交等为目的,一般不追求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价值:
科学和实践证明,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涉及多种因素,而体育锻炼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日常体力活动日益减少,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体育锻炼是治疗“现代文明病”的最佳处方。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人将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看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理方面的价值
生理价值是体育锻炼对参与锻炼的锻炼者最直接、最根本的价值体现,它是体育锻炼的基本属性和人类赖以生存、快速发展的需要。它要求参与锻炼者直接参加活动,促进参与锻炼者的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其身体灵活性;控制身体重量与改变身体体型,减缓心理应激;延年益寿。总之,体育锻炼能够促进锻炼者正常的生长发育,提高锻炼者的各项身体机能水平,使锻炼者精神饱满,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心理方面价值
个体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促使大脑血液的供应充足,这样能使个体处于适当的兴奋状态,从而能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体育锻炼还能够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当个体处在良好情绪状态下,其消化系统、神经反应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处在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中,个体就不会出现忧虑、贪求、怯懦等不利于健康的不良情绪。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人们健康的体魄,更需要的一个健康的心理,在当即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抑郁症、妄想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也越发的凸现出来。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的能力,使锻炼者逐渐恢复自信心,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喜好等选择锻炼的方式方法,圆满完成体育锻炼任务的同时增加个体的自信心。
(三)社会文明价值
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繁荣,能够证明这个国家的社会、民族的发展,能够证明这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体育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它除了外在的体育竞技、锻炼、休闲娱乐的表现形式,还有自身的各个发展方向、发展领域的理论知识的探索与发展。因此,体育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道德健康的培养,可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全民健康,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休闲娱乐价值
一般娱乐形式所提供的手段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倾向性,而体育锻炼却可以让锻炼者直接参与,使锻炼者直接改变自身的机能、形态以及心理变化,做到真正的切身体验;体育锻炼变为你的乐趣,它可以排解你的忧愁苦闷,愉悦你的身心,让你内心充满喜悦。
国外大众体育兴起的原因
人口老龄化的显现是大众体育兴起的社会条件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社会的进步使老年人对保持健康和延长寿命十分关注。因此,老年生物学、老年医学、老年社会学和老年体育也应运而生。中老年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大众体育的中坚力量,这为大众体育的兴起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新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
第一阶段群众体育政策的产生(1949—1957)政策呈综合性、公平统一性、军事化和应对性特征;
第二阶段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曲折发展(1958—1976)政策的基本特征有:文本少、稳定性差、指导思想失误和强政治色彩。
第三阶段群众体育政策的探索和创新(1977—1994)群众体育政策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政策创新,开始了“社会化”探索,政策特征是:重健康功能和文化功能、政策的人文精神、执行过程的惰性。
第四阶段群众体育政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发展(1995年至今)政策特征有:全面系统性、稳定性、法制化、民主化趋势,政策开始化“虚”为“实”,化“口号”为“行动”,化“政治价值”为“实践效果”。
简述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有哪些
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
生活与劳动是体育产生的主要源泉
人类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直立行走,就是生活与劳动的结果。原始人靠采集、狩猎、捕鱼等方法来维持生存,靠快跑、长跋涉、游水和投掷矛器等来获取食物并与凶猛的野兽作斗争等,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生存。生存的基本方式在当时来讲就是劳动,这些活动还不能说是为了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当时人们所从事的生活活动,既是劳动,也是生活技能,又是现代体育的前身。因此,现代体育正是从这些生活活动中脱胎出来的,劳动是产生体育的主要源泉,同时劳动又创造了人的自身。
体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是怎样的?
体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发展为基础,19世纪末才初见端倪的一门新兴学科。为清楚地把握体育社会学发展脉络,我们把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体育社会学的初创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初) 随着社会学的发展,体育作为社会领域之一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1896年社会学创始者之一H·斯宾塞(H.Spencer)对于人类社会进化的各种形式作了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著名的社会有机体说,对于游戏的研究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美国学者C·杰布林(C.Zueblin)和S·阿米里肯(S.Americon)对运动场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分别在《美国社会学杂志》1898年第四卷上发表题为“芝加哥市立运动场”和“小型运动场的运动”的论文;1899年D·B·韦伯廉(D.B.Veblen)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闲暇阶级的理论》;1914年美国学者J·L.盖林(J.L.Gillin)完成了《娱乐社会学》,主要讨论了体育运动的问题;1918年美国学者E·A·罗斯又发表了《作为社会问题的成人娱乐》等论文。
由此看出,这一时期体育社会学最关心的是与当时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运动场、游乐场和娱乐问题。 1921年德国H·里赛(H.Risse)在柏林出版了专著《体育运动社会学》,该书具体论述了古代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中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初次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并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体育运动进行研究,这本书成为体育社会学学科诞生的标志。 (二)体育社会学的形成阶段(20世纪20—60年代) 除美国外,英国、法国、德国、苏联和东欧各国学者也较早地介入了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如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便将体育社会学引入课堂。
30年代世界各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在20世纪初居民区建设过程之中,无意中设置的以竞技、健康体育运动场和休闲娱乐运动场对缓和失业工人的对立情绪、消磨过多的空余时间、强健士兵的身体及满足工业化大生产对工人体力的要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政府、资本家和社会学者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产生了质的变化,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得到各方学者的关注。由此,体育社会学加强了对余暇、消遣和娱乐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迫使各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为主。
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 大学体育概论课的内容
体育的起源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而不断萌芽和演进的。
1、体育生产的动因。人的本能的需要是体育生产的源泉,也是体育赖以发展的根本前提。任何一种社会现象,其生命都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即人的需要,否则,犹如再好的商品也会失去它的价值一样,体育也不例外。劳动是人类谋取生存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而劳动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一种方式(当然是最主要的方式)。原始人类不仅需要劳动,而且更需要生活。他们有思想感情,喜怒哀乐,集群而居,也有交往的需要。在他们尽管水平还很低的社会需要结构中,单就体育产生的动因而言,除了劳动的需要以外,还有适应环境的需要。对付同类袭扰的防卫需要,同疾病作斗争的生存需要,表述和抒发内心各种感情的需要。如教育、军事、娱乐、医疗卫生、宗教祭祀等,这些需要归纳起来,就是需要健康的身体,需要进行强健自身的活动,由此也就构成了体育产生的动因。体育作为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一种社会活动,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其中包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和人本身的需要(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
2、体育产生的社会根源。体育是在原始社会条件下萌芽和产生的。它与原始人类的其他社会活动如劳动、教育、军事、娱乐、医疗卫生、宗教祭把等有着密切的关系。